書名:思慕的城

原文書名:


9789863233152思慕的城
  • 產品代碼:

    9789863233152
  • 系列名稱:

    品味隨筆
  • 系列編號:

    P023
  • 定價:

    390元
  • 作者:

    陳家毅
  • 頁數:

    296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90822
  • 出版日:

    20190822
  • 出版社:

    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CIP:

    920.7
  • 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知名建築師帶你漫步世界各大城鎮

建築師陳家毅因工作之需遊歷世界各地,他以敏銳的雙眼,細膩的筆觸,寫下記憶中的城市,將屬於視覺的建築,轉化為詩意的文字。建築師不僅建設樓宇,也記錄城鎮的變遷、時代的軌跡、人群的生活百態。新加坡、香港、澳門、曼谷、台灣、日本、歐洲、伊斯坦堡、中國……,跟著陳家毅的腳步來到思慕之城,穿梭於建築之間,欣賞每個市街巷弄的獨一無二,觸摸人們生活刻鑿的紋理,理解不同文化所創造的美與精神。

好評推薦

擁有詩人靈魂的建築師陳家毅一直擅長文字。建築算是視覺創作,但他始終鍾情於書本,他讀書、藏書,設計書店,當他注目城市,他的眼光屬於文學的。建築師邊走,邊看,邊想,邊寫,文學、音樂、繪畫、電影、服裝等各類文化典故信手捻來,寫出他自己的城市美學,觀察許多城市的變遷,紀錄人們生活的日常,勾勒了一幅當今全球社會的動態圖像。
──胡晴舫(作家)

新加坡出生長大,英國倫敦「建築聯盟」(AA)畢業,於新加坡、倫敦、伊斯坦堡三地皆設立建築師事務所,同時擁有著華文作家、餐廳及時尚旅店合夥人,或甚至是攝影藝廊老闆的多重身分,家毅體現了在全球化時代中,多元文化背景所能形成的迷人特質。這樣的人格形塑背景再加上一路的專業建築訓練,使家毅鍾情於在不同文化的國家及城市間旅行、工作,而本書正是其細察各城多樣風景的感悟之作。
──李彥良(忠泰集團副董事長)

作者簡介


陳家毅

新加坡建築師。始讀建築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於倫敦建築聯盟。曾得獎無數,曾設計上海世博新加坡館,近為新加坡植物園策劃與設計擴充案。著作有:《不完夏》、《重顧草莓地》、《城市磁場》。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名詩人建築師之全球漫步──胡晴舫
【推薦序】滿是情致的城市想望──李彥良

新加坡
一切從「家」說起
島國生活的二十種詮釋
塑造一道人文街景
鳳梨及其他吉祥物
城中無可修復的缺塊
川金峰會 與城市自我宣傳
戛然而止的建築樂章

香港╱澳門
非物質文化遺產 紅梨再現
星星 月亮 太陽
囍帖街與恭錫街
科幻未來城市與現實生活
大館 承續古建築氣息
沙梨頭騎樓建築新生命
為港把鏡,為加把勁

曼谷╱金邊
市樂園
時尚新趨勢 建築包裝服裝
如今何去何從的金邊

台灣
台灣好建築
集思 想家 在市民大道
回到藝術的初衷
虹彩煥光 亞洲同志藝術
花開花落 兩極遊走的趙無極

中國
滬漫遊
步入繁花園裡看風景
照片與文學時光
古區保留空城記
中國新建築 哈佛展現

日本
一步一步走向黯光的所在
大陸旅行團來了!
明治外苑的一潭渾水
築在文化巔峰時
日本現代住宅的起承轉合
安藤忠雄 一生的挑戰
野生 未被馴服的內在人性
北齋畫展 英倫夏暑清涼劑
新海誠 動畫訴說城市物語
無事漫步千代田區
從東京看現代城市的智慧
是枝家的景深與若有似無處

倫敦
無與倫比的倫敦東區南岸
城市幻想曲
波譎雲詭英國政壇 與社會住宅
倫敦新藝術城堡
夏日亭 推動建築新浪潮
釋放情感的英式箱盒
倫敦邱園 種植集腋成裘
鬧市中尋求 綠野仙蹤
凌空捉摸 城市的個性
預見未來建築
天氣 人為 老殘建築物語
地景藝術裝置 湖中先聲奪人
維多利亞時代倫敦 與時並進
選擇了平淡的V&A博物館改造
遲到四十載的建築桂冠
女建築師哈蒂的奇幻旅程
扎哈•哈蒂的告別式

歐洲╱伊斯坦堡
拆與建與拆之間
建築傑作延續在羅馬
與藝術一同老去的城市
當建築結合了音樂的旋律
金玉在前 柏林愛樂廳
新德國酷 得來諸多不易
藝術比人生永恆
手繪素稿見思維
伊斯坦堡山城 春日甦醒
亂世乍現 經典古建築光芒
蒼茫星空下 熱氣蒸騰間
藝術 伊城政治的探測器
世界不寂寞

【對談】建築空間的延展──陳家毅、阮慶岳
【後記】我心內,思慕的城

文章試閱


新海誠 動畫訴説城市物語

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開館十年祭,秋季先重頭展出「挑戰─安藤忠雄建築作品展」,從九月底至十二月中,人群絡繹不絕,展期到最後幾天,人龍更是繞轉了幾圈,即便有票在握仍得排上半小時才能進場。冬季雙十一日,十年誌慶節目再接再勵,隆重推出「新海誠展」,當下因《你的名字》電影而紅遍全球的人氣動畫家,展出近千張新舊畫作。雙藝展讓「國立新美術館」再次紅得炙熱,樓上樓下場內場外都人山人海(井然有序,不吵鬧擁擠),成為東京時尚趕潮之地。
「國立新美術館」規模不小,本身卻沒有任何永久收藏,全年皆憑美術館團隊策劃不同藝展來做號召,勇氣實在可嘉。「國立新美術館」的建築師為黑川紀章,是日本著名「代謝派」的前驅成員之一,年輕時風頭甚健,曾設計吉隆坡機場,於二○○七年十月往生。「國立新美術館」開館十年慶(二○一七年),除了亮出建築師「安藤忠雄展」和動畫家「新海誠展」,無疑也在紀念這位美術館設計師。
以新海搭配安藤的確令人眼前一亮,兩位年齡雖相距多年,卻都是日本設計界翹楚,為日本現代美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原姓為新津的新海誠,乃建設公司「新津組」第四代,成名之後其身份露出檯面。大學時候就選擇要走不一樣的道路,沒有續祖業蓋樓房,卻在他創作的動漫裡,布下一座座城市,與城市裡的人物,傾訴著一段段城市物語。
日本的動畫發展歷史悠久,手繪漫畫緊接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在二戰之前就已開始普遍通行。二戰之後因漫畫雜誌與電視片的普及大眾,加上美式動畫(如迪士尼等)的影響,日本長短動畫片的發展更是快速。先是由手塚治虫領首,《原子小金剛》(一九五二年)、《火之鳥》(一九五四年)之後,經宮崎駿的《龍貓》(一九八八年)、《風之谷》(一九九四年)、《神隱少女》(二○○一年)等,日動畫奠定下在國際間不移的地位。其間又出現了大友克洋的《阿基拉》(《Akira》,一九八八年),以及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一九九五年),把動漫帶進科幻未來世界,為日本動畫電影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眾多前輩傲人成就下,新海誠仍能突破重圍,在動畫界尋獲屬於自己的領域,實屬難能可貴。「國立新美術館」完整地展示了這位動畫紅人兼「新秀」十數年來的作品,包括他所策劃、編導的六部長片:《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秒速五公分》、《追逐繁星的孩子》、《言葉之庭》,和《你的名字》。其中《秒速五公分》和《言葉之庭》尤其出色,讓人終於明白,為什麼新海誠有「動畫村上春樹」之稱。
以三部短片(《櫻花抄》、《太空人》、《秒速五公分》,二○○七年)構成的《秒速五公分》最能概括新海誠式的情感: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同學,經歷了離別與時間的考驗,始終卻還是不能相聚一起。簡單的故事,新海誠穿插了淒美難忘的情景:街上齊整排列的櫻花樹如畫,一陣風來墜落的花瓣在空中旋轉飄盪。路旁停著的車子玻璃窗前落櫻倒影越降越密,一下真假難分,城市裡瞬間的美。
又例如:夏日蟬鳴,男女少年在田野間停下步伐對談,遠處左下角冷不防忽發射出一支火箭,說時遲那時快,它已直穿過雲霄;新海誠在此刻切入不同的場景、工廠式建築物,像電影在處理剪接法,鏡頭越拉越遠,借不停向上飛行的火箭來描述蒼空的遼闊偉大,地球和人類的渺小。
再例如:年輕男忽望見似曾相識女迎面而來,鐵軌火車警號響起,兩邊的閘欄徐徐下降,兩人無奈相望,眼前一列火車從右至左而過,擋去視線,再接著另一列火車又從左至右過……等到一切恢復正常,對面的閘欄已空無一人。
《言葉之庭》裡性喜手工造鞋的青少年邂逅成年女子,一心想為她裁腳訂製皮鞋,故事有現代《仙履奇緣》的味道。在東京新宿御公園的取景,其詩意意境的塑造越發駕輕就熟:雲朵、小雨、驟雨、大雨點滴在公園小亭外,樹木、花草都濕漉漉在夏天急雨中,雨水遇著地上油漬調出虹般色彩,繁忙都市的歲月跟隨季節、氣候變化而掠過。
新海誠的畫筆將繁忙裡的寂靜、熱鬧裡的孤單,輕描淡寫勾勒出來。成名作《你的名字》重復以上兩部畫作的元素,也許因市場的考量,還加進一段搖鈴揮弄緞帶神樂舞,以及糸守町的地方典故,以加強電影的教育娛樂性。男變女孩、女變男孩,觀眾大笑之際,卻沒針對「跨性別」這時下議題發言。《言葉之庭》喜愛製鞋的男孩也隱藏著「戀足癖」味道,新海誠選擇不與碰觸。我們因此也看到這位原創者,正走到創作與商業要求的十字路口。

建築傑作延續在羅馬

羅馬清晨五點鐘。盤地安萬神殿(Pantheon)終於回返到難得的謐靜,只有廣場中央噴泉的水柱聲響不斷但細微,催眠似地背景聲音,此刻無遊人無獻藝賣唱,噴泉水聲最為清晰,城市彷彿回到中古世紀。正當天色漸漸亮起,從大街轉進來兩三輛小型垃圾車,輕快地分別繞轉廣場四周,清理餐廳、店舖前的各色垃圾桶。一輛收普通廢棄物、廚餘,一輛只收飲料玻璃瓶酒瓶。垃圾車後電動提起大垃圾桶,玻璃瓶子落進車艙腹,噼嚦嗙啷瓶碎聲劃破清寂,驚嚇到原本憩睡中的鴿子,在廣場飛舞起來,宣告一天的開始。
三數個小時後萬神殿高聳的雙頁大門緩緩打開,無條件迎進來自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訪客,踏入門內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抬起頭來望向神殿的穹頂,仰望中央與太陽對準的圓洞,陽光由這圓洞穿透而灑滿大殿內的大理石圖案地。簡單有力的圓形建築空間,千百年來經歷過風風雨雨、換朝易代還都聚焦在此同一點。站在底下的訪客無比感動,並且感到人類的卑微。即便是個無神論者,亦不禁聯想到宇宙的創始者。
位於羅馬古城中的萬神殿(公元前二十七年),穹頂的圓洞彷彿是全城古蹟的中心點:從這裡步行五分鐘便可直抵納沃納廣場。原本是古羅馬的競技場(公元一世紀),一千五百年後出現了巴洛可建築師濟安.貝尼尼,在廣場中央設計了雄偉的四河噴泉(十七世紀中),馬上成為全場的耀亮點。再步行十分鐘,又可抵達另一後巴洛可特雷維噴泉(十八世紀中期),闊大的建築立面前萬馬奔騰流水潺潺,費里尼黑白電影《甜蜜生活》(一九六○年)裡,女主角深夜在噴泉中潑水的一幕猶歷歷在目,此刻又甜美活了過來。
城市中不過行走了一小段路,竟已跨越過多年累積的西方建築歷史。難得的是,各個世紀珍貴的文物、建築重疊共處,都得以完善保留下來。歷年來的修繕工程想必經歷了一代又一代,不懈地傳承下去。二千年歲月在此流過,經典建築作品在這城市僅有添加少有遭受破壞,真正顯出羅馬城市的寬容和偉大。
如今旅遊方便,旅遊廣告裡動輒介紹建築古蹟為賣點,處在高山上的近海旁的小溪流水邊上的,已經是或尚未晉身入世界遺產級別的,數之不盡。可是真稱得上「建築古國」,仍非義大利莫屬。在義大利境內,羅馬肯定又佔首席,因為她超越了商人味濃的威尼斯、擁擠不堪的翡冷翠(佛羅倫薩),甚至金碧輝煌、管家們高傲自大的梵蒂岡。
羅馬城市為了抗拒車輛排放的廢氣污染,古蹟區內小街小巷皆不允許不相干車輛進入。市內用車均為小型車、電池車,亦不見豪華跑車蹤跡。全區街道都是以方塊花崗岩石舖地面,且照歐陸小鎮慣用的傳統圖案排列,或工字形或扇形非常雅緻。地面有高低差,稍微斜向一邊或中央窪陷部份讓傳統排水,不用新式溝渠。
雖然到處可見遊人,城市規模宏大,數量與當地人比例對稱,不若威尼斯單純就為了旅客而活。舊市中心多義大利火腿腌腸店、葡萄酒莊、各色麵條製品店、冰淇淋店,售貨員不乏外來亞洲移民,想是為應付講英語的遊客。店舖裝璜也許光鮮亮麗,但外觀都控制在古建築保留規條,毫不見大招牌。即便是國際聞名的品牌服裝,名字也都低調設在大門頂上,或輕描在玻璃窗面上,是對古城的尊重,更顯雅氣。
城市雖老卻也有現代設施,小超市隨處可見,窄巷裡還有藝術電影放映室、啤酒吧、肉舖、熟食店,是市區內當地人的活動空間。羅馬人多住城外,古城外側車子恢復往來有如其他大城市。五十年代蓋的大小巨蛋運動場設在北端,乘輕軌車可抵。鋼筋混凝土結構輕盈飄逸,一對設計出自工程師Pier Luigi Nervi的手筆,已是現代建築經典。
離運動場不遠處近年又添多了兩件傑作:義大利建築師Renzo Piano的音樂廳,一組三棟樓宇,像三隻夏蟬伏在林子裡。以及「MAXXI現代美術館」,建築外形特異像交疊的義大利麵條,女建築師扎哈•哈蒂磨合了十年才竣工的作品。
不拆除古城老建築的羅馬,智慧地延續了收集建築佳作的傳統。

虹彩煥光 亞洲同志藝術

虹彩,是因為光的折射組合而成,所以這次在台北MOCA(當代藝術館)舉辦的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題名為「光•合作用」,雖然與植物的生長過程毫無關係。展覽在上週日剛結束,坦然地正視了「同志」(LGBTQ其實涵蓋了女同、男同、雙性、跨性別、酷兒)這議題,在亞洲可說是前所未有。展覽呈現的藝術創作多元,表現方式從傳統的油畫,到攝影、錄像、動漫、藝術裝置、現代素材的雕塑等多樣。藝術家所應用的媒介,皆對準了揀選的題材。每一個單元都有其地域性、獨立的故事性、思考的過程。
主導者也是此次的策展人胡朝聖,選擇了以低調且嚴肅的方式來做展覽的開場:在踏入展出作品的各個房間之前,「當代藝術館」所在的日式建築有道長走廊,白牆上列出了「亞洲同志大事紀」。不明所以者在這裡可以一睹這段不淺的歷史,同志觀眾也可以更清晰的明瞭「得來不易」的現況。不含說教意味的說明、精簡顯示走過的路程,尤其讓年輕一代更能知道前輩們曾經做過的努力。
這段「緣起」的導讀以亞洲華人地區為主,其間穿插介紹了世界同志的大事紀,為之鋪墊的卻是台灣本身歷經的過程。不平則鳴的華人同志創作,最初不僅流露在畫作上,大眾最先接觸的是文字和視覺:如林懷民的小說《蟬》(一九六九)、白先勇的《孽子》(一九七七)、蔡明亮的電影《河流》(一九九七)等。簡湛的說明除了按正題爬梳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同志美術,還梳理出國內外具重大影響力的同志文學、戲劇、電影和文化現象,兼列進「法令」與「社會」這重要的兩項。推動「同志平權」才是全場的真正議題,再不允開倒車。
像打開個潘朵拉盒子,「同性戀」課題涉及的範圍可以去到極廣又深,可是在這展同時還得顧及「亞洲」的在地性─一個無論文化傳統、道德倫常、風俗習慣,都存在著根深蒂固(看似不可動搖)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宗教信仰、以及美學,與西方迥然不同。東西方文化上的交往其實也不過一、兩百年而已,「同性戀」在東方自遠古有之,並非是近期才從西方引進的潮流。通過「同志平權」、「多元成家」運動,台灣讓自己也讓其他亞洲人終於醒悟到,個人的「自由」、「人權」,與「幸福」,不能再任由當政者操縱手裡。
時間,確實是個重要的因素。展覽裡,上世紀和現代的藝術家,態度有明顯的不同:六、七十年代唯美主義的同志藝術家如台灣的席德進、顧福生留下的畫面是美貌少年和男性胴體,畫筆下不問時事不分析緣由對錯,僅單純地將心中的「美物」珍惜得像彩蝶,撲捉下來製成標本私下百般呵護觀賞。二、三十年之後,來自新加坡的王文清、和在台灣成長的曾怡馨,毫無曖昧胸有成竹地站起來宣告:「身份」就是「同志」。他們黑白手繪碳畫和七彩攝影作品,異口同聲地更進一步在發問,爭取「同志家庭」的組成。
但並非每個個案皆有如此斬釘截鐵的樂觀與自信。在華人傳統社群成長的大多數,自我認同性取向,是個漫長、晦澀、艱難的過程。台灣藝術家溫馨作品系列《一一》的上裸單人照因此特別感人,是男生蘊藏在女生的身體裡?是個人與親密家人的不可撕裂的糾纏、矛盾、愛恨?「時而讓身體做出智性的表達,時而又以智性說出身體的感受。」作品關注探討了現代男性、女性,以及兩者錯替之間,對於自己身體的思辨。
遠在大陸陝西、經歷過文革的西亞蝶同樣地曾經自我搜尋。自小從母親那裡學會剪紙,傳統的手藝是他對外界敘述內心的唯一管道,一葉葉剪紙盛載了花紋繽紛的男男思戀,且不迴避興奮勃起的器官。例如這方剪紙描述了陝西鄉下的情景:妻哺兒的家門外,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台灣的席時斌以不鏽鋼片、管通湊合成兩頭公鹿,牠們不是面對面相望,而是體進入體的合二為一。二頭八腳的雄鹿明顯有雙重性格:看似靜止心中仍暗藏另頭鬆綁的撞鹿,不斷地往前衝刺。
侯俊明《男洞》身體圖的創作方式就更加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被挑中的男同志參與者,心與身皆要在藝術家面前坦誠、裸露。纖毫畢露地赤裸在藝術家面前不是最大的挑戰,最終極的挑戰是要嘔吐出心中的塊壘─童年的陰影、不可告人的隱私、隱藏最深處的秘密、偏激的喜好和憎恨、潛意識裡的動機……都要像清理櫥櫃般一件件抖數出來,清倉的過程也是自我釐清心態的必要路程。當侯俊明將它們蛻變成為長條畫作乾掛在幽暗的展廳裡,一幅幅宛似曾經有過生命的畫皮。而靈魂,已經找到另個新生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