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書評體的百萬種測試與生命叩問

原文書名:


9789864452866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書評體的百萬種測試與生命叩問
  • 產品代碼:

    9789864452866
  • 系列名稱:

    啟思路
  • 系列編號:

    10
  • 定價:

    490元
  • 作者:

    紀昭君
  • 頁數:

    408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81203
  • 出版日:

    20181203
  • 出版社:

    釀出版-秀威資訊
  • CIP:

    812.7
  • 市場分類:

    小說,散文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文學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從《車諾比的悲鳴》到《永遠的零》,從薩米爾欽到漢娜鄂蘭:一場跨學科的對話多重奏!
書評體的火力展示:兼論類型小說到人社諸學科,旁徵博引觸類旁通!
既是書評也是文學創作:《小說之神就是你》的正宗精神續作!
不只是劇情大綱和心得簡介!五百本書的知識交融,展現書評的多元可能!

書評X心理學X神話學X比較文學X人文學科
社會時事X女子兒童話語權X兩性戀愛X創傷療癒
寫作佈局X小說X推理X藝術評比X社會關懷
百家博雜「原型」一鍵貫通,所有願望一次滿足!

本書是《小說之神就是你──暢銷作家百萬滾錢術,你不可不知的寫作心機》的精神續作,參考近500本各類書籍,以讀寫評與時事小說交織穿梭的架構進行寫作。立基於人文學科各概念的串結,直指書評、創作、推理、小說與女子兒童話語權等各方邊緣領域的提升、正名與進位,既是書評體的百萬種測試,亦是對人命運百轉千迴的生命價值意義進行叩問詮解。
全書共收錄六章、三十節以上內容,廣角歸納文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神話學多重奏,並佐附特別收錄與時事精選,搭配索驥地圖與主要參考書目相互參照對看,是任何對閱讀與書評有興趣的讀者所不能錯過的大膽跨學科嘗試。

作者簡介


紀昭君
臺中人,成大中文所畢,美國聖地牙哥比較文學交換一年,臺灣推理小說創作者與書評家,【故事-說書】專欄作者之一,臺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
著有長篇推理《無臉之城》與寫作教學書《小說之神就是你》,二書共同入圍2016年誠品10月網路書店閱讀職人大賞與【年度最期待作】年度最注目臺灣在地創作者,全臺演講授課行腳無數。
《小說之神就是你》的精神續作《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書評體的百萬種測試與生命叩問》,榮獲2017國藝會創作補助,現正登場。

臉書:紀昭君
粉絲專頁:少女的移動城堡,歡迎來訪坐坐。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既是書評也是文學創作:《小說之神就是你》的正宗精神續作!
☉書評體的火力展示:兼論類型小說到人社諸學科,旁徵博引觸類旁通!
☉從《車諾比的悲鳴》到《永遠的零》,從薩米爾欽到漢娜鄂蘭:一場跨學科的對話多重奏!
☉不只是劇情大綱和心得簡介!五百本書的知識交融,展現書評的多元可能!

書籍目錄


好評推薦
【寫在前面】
【為了理解,我們把話語權交給所有人】
 【口述記憶不可相信,女子兒童話語權Ⅰ】亞歷塞維奇著作全精解
 【口述記憶不可相信,女子兒童話語權Ⅱ】母愛創傷與厭女
 【口述記憶不可相信,女子兒童話語權Ⅲ】被竊取的故事
 【以我為器Ⅰ】他被SM,故他在;女人國逆襲傳說
 【以我為器Ⅱ】乾坤逆轉,誰為上下
 【反烏托邦文學溯源】反烏托邦國族寓言的遞嬗幻滅

【借物少女,女子情感自覺與自我追尋】
 【借物少女Ⅰ】女子的自我熟成與真愛冒險旅程
 【借物少女Ⅱ】突破框架無限可能
 【借物少女Ⅲ】正常與異常的界線
 【借物少女Ⅳ】小龍女的古墓有誰在─愛不愛要反求諸己
 【借物少女Ⅴ】借物少男自我追尋之旅與母體回歸

【人與歷史繾綣,乃如銜尾之蛇輪轉,無間輪迴】
 【你一生的預言Ⅰ】如銜尾之蛇輪轉
 【你一生的預言Ⅱ】通靈穿越,預見生命層層面面
 【魔幻現實的陰陽泯滅與圓】
 【跳針重播的無限輪迴Ⅰ】
 【跳針重播的無限輪迴Ⅱ】

【天大地大,何處是我家?人對存在孤獨的釋意與自我追尋】
 【人本孤獨Ⅰ】生而為人,為死而生?
 【人本孤獨Ⅱ】神棄之地,人如螻蟻
 【人本孤獨Ⅲ】最優雅的謀殺在家裡,以最溫柔的方式進行
 【人本孤獨Ⅳ】書寫自然,是生命的刻印與家國原型的追尋

【假 的,我眼睛業障重啊─推理大觀園之人心即怪物的前世因緣】
 【假的眼睛業障重Ⅰ】人獸互轉的前世因緣業障
 【假的眼睛業障重Ⅱ】無臉男女的假面告白
 【假的眼睛業障重Ⅲ】怪物們的迷宮與不可思議推理
 【假的眼睛業障重Ⅳ】世界暢銷小說家的失憶梗與佈局詭計

【平行時空•無限可能】
 【平行世界情•愛故事的結構佈局與特點】A-B與C-D並行
 【平行世界愛情故事Ⅰ】青春幻想的戀愛甜膩
 【平行世界愛情故事Ⅱ】現實柴米油鹽的殘酷血腥
 【平行世界愛情故事Ⅲ】人生複本以解內心憾恨
 【平行世界女性類比追尋】消失的女孩妳在哪裡
 【平行世界女性類比追尋Ⅰ】姊姊妹妹今昔遞進1111
 【平行世界女性類比追尋Ⅱ】酷肖雙女命運遞進的自我追尋
 【平行宇宙書中書,套中套的華麗】故事接龍

【特別收錄】
 【二二八紀念推薦書評】羅柏•傑克森•班奈特《階梯之城》系列
 【中古歐風奇幻與女性掌權的本格密室】米澤穗信《折斷的龍骨》
 【中 山七里《嘲笑的淑女》解說】謎樣的雙眼─正義女神妳為何蒙眼
 【櫻木紫乃《繁星點點》導讀】來自星星,卻一去不回的你
 【莎翁冥誕四百週年紀念特輯】
 【無聲之聲】讀伍綺詩《無聲告白》

【2016-2017時事精選集一覽】
 【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的岔題廢文】
 【親子教養事件有感】
 【知的權益正義與旁觀合理】
 【飛蛾撲火─乖巧順從者的生命悲劇】
 【當掌聲響起─天賦其能的人才培育困境】
 【邪惡的平庸性─幸福男,不難?】
 【世新追求不成轉騷擾砍殺案】

【索驥地圖】眼睛業障重逃生專用指南
【主要參考書目】緣之所起前世因緣業障

推薦序/導讀/自序


【好評推薦】*依推薦人姓氏筆劃排列

「去年紅絲女子節的『暗夜行路─兒童女子話語權』的三場文學講座內容,即為本書〈為了理解,我們把話語權交給所有人〉章節,當時聽昭君講到銜尾蛇的生死同點、善惡同籠,心裡有一座走道生長出來。
過往經歷以及正在發生的事情,都在這座走道上演,聚光燈彷彿在很久以前就架設好,演員的剪影靜靜等待著。等待那暗號,啪搭一聲就開始動作,有如銜尾蛇般的戲劇作品,人世間的傷害與療癒似鱗片呼吸開闔。連續動作從未間斷,聽見遠古森林在一旁生生滅滅。
人活著是為什麼呢?果陀會來嗎?因為閱讀,才知道人還是可以接近、感覺自己的存在。恭喜昭君終於完成這般血痕創歷的生命書寫,也期待我們由此獲得更多的生命詮解。」
──彰化紅絲線書店店長 林虹汝

「寫作者經常以文字向生命提問,以文字解答自身的困境。
昭君這本書做得更遠,不但給有志寫作者具體可行的方向,也為台灣書市困境提供第一手觀察報告。五百本書的閱讀與心理學、神話學、文化人類學的知識交融,更試圖反轉過去對書評體的忽視,種種努力,均成就本書的價值與出版意義。」
──貓頭鷹出版社編輯 張瑞芳

「拜讀昭君新作《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當真讓我驚豔(呆)!
開卷撲面而來的是綿密不絕的『旁徵博引』,汩汩傳送著既廣且深的內容─大量經過提綱挈領的小說精要,帶領讀者廣泛接觸各人文學科,又能夠不偏不離深扣生命主題『一以貫之』。
昭君展露厚實的學養,架構出繁麗如錦織的文章,難能可貴的是,在條理分明的犀利論述下,蘊含溫柔敦厚的詮釋觀點,呼應其書名的意旨──不以偏狹視角單一論點恣意批判,凡事持以保留其他可能性的態度。
身為讀者何其有幸,能在一本書內汲取到眾書精華,並隨著作者指引的各個面向延伸思考,彷彿瞬間被灌注眾多真氣於體內,調和後頓覺充實無比。因而可以確定本書一點也不假,而是作者紮紮實實真材實料的誠意鉅獻!」
──瑞昇文化總編輯 郭湘齡

〈假業障,真類纂〉
「春日的午後,昭君傳來新書稿件,說是二十萬字的稿子,但才讀了幾行,便發覺,這本書起碼有兩百萬字!難道是我的眼睛業障重嗎!?
這些年陷在學術研究的泥淖,因此也對論文的寫作規範相當熟悉,但卻很難達到本書的境界──從大量援引的書籍中與各種註解中,以老嫗能解、輕鬆詼諧的方式,整理出一條明朗的道路。這令我想起古書有種體例稱之為「類纂」,簡單的說,就是把同類的資料彙整在一起。(什麼?本書還加了點評!)
『生命』是類、『百萬種測試』是纂,『業障』是假的!
海浪阿伯說的那句經典名言,現已被奉(諷)為圭臬,然而當海濤襲來,我們唯有通過閱讀,才能抵抗浪潮、才能看透業障,全身而退。」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兼任講師 陳冠榮


【寫在前面】
2016年約莫年中時候,感謝秀威資訊出版,我接連出了兩本作品,分別是長篇推理《無臉之城》與寫作教學書《小說之神就是你》,並於2017年很榮幸地共同入圍誠品10月網路書店閱讀職人大賞與【年度最期待作】年度最注目臺灣在地創作者,同年4月,新作《小說之神2》計畫申請也獲國藝會創作補助(後來就成了現在這本《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書評體的百萬種測試與生命叩問》),對於一位久耕文字創作卻始終沒沒無聞的工作者,不啻是種肯定,也有種范進中舉的驚喜感。
老實說,《無臉之城》是我早年2011年,利用心理學推衍人行為模式因果的邏輯套用寫作而成,與我個人的私生活並無關聯,爾後因為生命輾轉流連,以及投稿屢投屢不中只好屢屢再投的焦慮疲憊,讓我對「世界暢銷小說公式」有所好奇,由此誕生《小說之神就是你》。
所以《小說之神就是你》前身,其實是我研究「世界暢銷小說公式」的筆記大全,內容博雜了臺灣暢銷排行榜,無論是外國引進或臺灣特有作品,超過400本,分屬世界各國暢銷母題的攻略集成,以此試圖來求得世界共通結構佈局、人物心理原型與角色人物設定等的相互推導倒逆。
不過,若由此邏輯,人的一切,行過水痕的紅塵遍歷,皆可被通靈預見所有命定結局,那麼生而為人,究竟為何而存在?萬物之靈,又與禽獸草木有何異焉?生而為人的價值意義又在哪裡?若人為的努力始終無法抗拒因果的命定,那麼生而為人,為何要努力,又要如何前進?會不會我們自以為是、孜孜矻矻的踏步行走,都如心猿悟空,上窮碧落下黃泉,卻總不脫如來佛祖之手?
上帝創世造人共七天,以己之形象捏塑,然而爾後我們卻發現,號稱與人文學科對立平行,分屬「兩個世界」的工程師職業內容,其內?結構卻與人生老病死再迴旋的歷史沒什麼不同─設計、出產至實用,產品將有良莠、損壞與維修,最後功成身就回收再用,又是新一代產品誕生的潮流,如斯回返不窮。
難道人的存在,只不過是個設定好,卻毫無自由意志的「行屍走肉」,端賴「命運的脈絡」來操縱?《小說之神2》寫作緣由,便是基於這樣的困惑。
是故,《小說之神2》雖延續《小說之神》廣角歸納文學、社會、心理學與神話學多重奏,及各類學科SOP的貫通,但相比前書較為著重寫作奇技的破解,續書則更另添能影響人行為思考邏輯的意志自由與生命價值意義思索。
比較特別的是,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也比較「前衛自由」,一開始只隱隱約約有點感覺,之前其實也沒人寫過這類,想試試看且大致有個範圍就淪陷了。
沒有《無臉》事先規劃好的佈局懸念,且《小說之神》早把我前五年的閱讀資料庫盡皆用罄完全,於是書中每本書的書評創作都是我新讀新寫,事後回顧更發現這範圍根本就是浩瀚無邊,邊寫未完還有各式演講備課與邀約,兩年衝至近500本,我也算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吧。
記得本書近完結時,恰逢世界超新星溫蒂渥克(Wendy Walk-er)來臺,聽她講述自身寫作的發想與靈光乍現,更讓我確知己身概念的可行─她雖非創作本科,乃因生命輾轉曲折的眼見,才得出這樣精湛的視野,不過這也積累了多年才得以實現。
人的親身閱歷確實會影響筆下所及的內容,不過「沒看過豬走路也應該吃過豬肉」(?),世上想學寫作的人,又有幾個十多年來積累,或來面對生命的憂鬱疲憊?
有沒有可能,就讓人文學科─「神話學、文學(詩、小說、散文)、心理學、歷史、版權、時事批評與書評、文學獎機制」等,一體全面,全數通貫串結,搭配國際語言學習進入校園?這會不會才是未來人文學科學子最想學的?
畢竟寫作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可算是一種知識的炫技與人生閱歷的積累,人生閱歷或許無法取代,然而視野拓寬卻能經由理解來習得。
且人文學科各類,或許日常生活肉眼並不可見,可卻以一種全然貫串的概念,無所不在、如影隨形地影響我們生命各項各面,舉足輕重、不可抹滅,我想要證明這一點,或許這樣的話,也有機會大幅改善,大專院校人文學科總被抨擊無用之用的譏諷,與行將被毀棄的岌岌可危。
另外,寫作也不僅止於寫而已,寫作的內容還會受到國內外市場、讀者群,甚至文學獎評審霸權機制的影響,這些組成結構跟人們對歷史正統的質疑困惑,實乃有志一同─現有權威的決定一定都是對的嗎?所謂的權威書寫與官方宣揚概念,會不會只是單一同溫層的「單眼」,甚至是自我中心世界,與他者並不相交集的偏見?
還有,書評體作為小說體外新興文類,是否可以突出劇情摹繪外,更兼有各式形體的呈現?且相與結合的時事批評一類,即便言之有物並成理,是否也能脫出人身攻擊、自我自尊卻將踩踏他人的鄙賤?畢竟指名道姓群體攻擊,說不定也算是種暴力,正義的霸凌。箇中異同的分野,在實際執行上存有諸多曖昧。
先說我在這裡非是要另行豎立新的權威或專制橫行的一言堂,也不敢說自己振聾發聵,但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社會,旨在尋求多元並可相互討論涉獵的複眼,以此消弭因為不瞭解所以陷入錯解誤詮的偏見囿限。
畢竟一個民主自由的世界,當能試圖相互理解並給予話語權,正如後世詮解哲人伏爾泰(Voltaire)面對異議的哲學,即是「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否則最末我的倡議也將淪為反烏托邦追尋的崩毀,為求理想美好反而更使眾人陷入其他未曾想過的矛盾癥結。
因此,2017年我遞送國藝會計畫申請的靈光乍現,便是想以2016-2017年,最貼近時代脈絡,各大書店(含網路)反應「臺灣閱讀消費習慣」的暢銷排行榜,以華文創作或翻譯作品為主體的「暢銷小說」集成為目標對象,從中尋找能體現「人之存在與生命價值意義相關」,由心理學、比較文學、神話學、人類學、兩性相處至與社會時事的日常生活映顯,佐附寫作佈局、藝術評比與社會關懷的橫切面,作為一種萬花筒視象的特殊詮解。
也因寫作結構的比例輕重,主要以暢銷小說脈絡兼及人文學科各類,主體仍是小說,所以心理學、神話學、文化人類學甚至其他特殊理論類,就非本本特寫專攻的大篇幅呈現,而是多擷取其中意識共通的原型概念來輔證並列。
例如溯源心理叢書創作,乃是心理諮商師個人經驗或諮商案例整理,結合心理療癒專業,協助當事人來應對轉念,不過,人生歷程(案例)或許各個不同,然而其所呈顯,卻彷彿人類集體潛意識的歸結,存在諸多共同點─不管是「人的存在即為美好,不須外求的自我信念,希望從此別再複製父母婚姻,但代間悲劇卻代代傳沿,重複跳針的惡夢輪迴,有時可能都不過是因為無法與悲傷失落告別」等,皆可由此「跨界通訊」,相互應用至自我修復、兩性戀愛、親子關係與創傷糾結各範圍。
因為心理學本是人類行為因果的統計,本就可由此相互推逆至我們生活日常的層層面面,交相詮解,這也正是過往傳統「『詩』以興觀群怨所以言」的發想概念─寫作本身,無論能不能稱之為文學,寫實虛構、或彼此跨界的曖昧,多數時候,人文學科都擁有歷史意義借鏡,甚至同時兼擅有社會洞察的針砭與藝術美學的呈顯。
過往書評體,相較小說,往往歸屬於不受重視的偏門別類,加之發表平台與搜羅可到的資源,不管是作者風格或內容,總是零散不一的破碎,大致區分可能不過僅供娛樂消遣,小眾愛好者的分享撰文與點閱,購書前的參考指南或出版社導讀邀約的片面。雖可為重點小說的主體添色增光,但多數時候,因為人們無法精闢多元的統合,甚至結合社會潮流脈絡,來進行一種完整的詮解,故「書評體」常被大眾錯解誤詮為,可能也不過只是劇情大綱的簡述概念,或做為小說主體創作的一種綠葉襯托,完全處於邊緣地位。
可如今,我不僅想解決書評體沒有完整脈絡或資源可循的窠臼保守,還想要擴充此類題材的守備範圍到最廣,讓文學觸動人心的生命共通,由此推衍,層層疊疊,不僅可體現在小說創作,還能在一種前所未見,卻切合時代脈動的新穎書評體中,開創新的複眼世界。
讓讀寫評與時事小說交織穿梭,繁花複現再不分類,雖兼雜有人文學科各類,以紮實書目的研究成為創作,卻讓創作╱研究即生活,兩者唇齒依偎相互體現,以達生命深層的思索,並致力於能有「老嫗能解」的淺顯易懂。
畢竟近年從黑貓老師《歷史,就是戰:黑貓老師帶你趣解人性、權謀與局勢》、謝金魚《崩壞國文》、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陳茻《地表最強國文課本》與陳嘉輝《這不是你想的希臘神話》等,都可由此得見人們對歷史、神話與正統顛覆再詮的貪求,這大抵也是源於預期盛世卻迎來厭世的幻滅悲摧導致。
書評創作,從我早年追蹤,專營版權事項的光磊版權國際公司,創辦人譚光磊先生臉書上的收穫,至我2016年起,很幸運也很謝謝「說書Speaking of Books」主編,陳建守先生邀稿【煲小說•褒小說】專欄的【故事-說書】平台,後續風起雲湧的書評崛起運動,更如雨後春筍,越顯輕重。
2016年底「中時開卷周報」雖不再刊登書評,卻由線上《Open-book閱讀誌》傳承,2017年初《祕密讀者》停刊後續再復刊,然後2018年《聯合文學》雜誌新增了「書評別冊」內容,還有由素人鄭俊德創辦華人閱讀社群「讀書讀人讀世界,生命空缺用閱讀補足」的「閱讀人」社團等,潮起潮落卻風起雲湧。
由此可知,雖然過往書評總默默無聞,從沒被正式定位,甚至予人一種「是否只是劇情大綱簡述」的錯覺偏見,但在現代人資訊快速紛飛的河道頁面上,書評,將會是一種引領知識潮流,滿足人們內心渴求的營養補給,不可或缺。
本書參閱有小說266本,心理學(含愛情兩性、生命創傷與親子關係不等)共127本,電影或影音相關23片,詩集5本,神話學、文化人類學、社會觀察或特殊理論類共33本,電子媒體相關約24篇,參考書目多達400本以上,成書近20萬字。
學海無涯,難免遺珠之憾,成千上百至萬,多少名家偉著我還想再加入,依照我擇善固執個性,時間體力若尚可,恐怕也真的會持續做下去,無窮止盡;但礙於篇幅長度已廣,且針對此一階段,我想探求的生命叩問與題旨核心,幾近概略周全,若再增補零碎,恐遭有狗尾續貂、甚或拖泥帶水之弊,於是便決定由此收尾作結。
本書重點主題共分有六大章,佐附特別收錄與時事精選,搭配索驥地圖與主要參考書目相互參照對看,書中大部分初稿相關,皆已於【故事-說書】專欄【煲小說•褒小說】、各大出版社導讀解說或邀約演講中發表。
本書題旨立意援引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寫作初心與方法策論的邏輯─跳脫嚴謹科學實證,或研究成果預期套用的框架限定,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種正統權威,甚而可說是「他的」歷史(His-story)居多的主力視象外,別開新面,補足缺憾地去另行建構,那些肉眼不可得見,情感的、靈魂的歷史相關。
是故,過往那些被遺忘、被忽略,總不受重視,肉眼可能未得見並無由定位的領域,便是我主要的關懷面向,由被定義為「稗官野史、街談巷語或道聽途說」者流的「小說」文體,推衍至暢銷全球,卻仍屬小眾且非屬正統的「推理」範疇,以及人文學科各類,如「文學、心理學、神話學、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學」等,肉眼既不可見,又有軟科學無法直接套用嚴謹科學實證方法論的悲摧,再至口述記憶不可相信,暗夜行路的兒童女子話語權,那些消失女孩自我追尋的冒險至彌補人類悵恨痛苦的平行世界,由各式邊緣地位序列的提升呈顯,來與正統權威並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第75屆金球獎的頒獎典禮上,獲頒終身成就獎─塞西爾戴米爾獎(Cecil B. DeMille award)的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曾以一席「說出真相,是我們共有最強大力量」的演說激勵全球。
可群眾除卻響應「#我也是」(Me too)的風起雲湧運動外,溯源重頭,我認為兒童女子們,也不當僅有直抵暴力傷殘與精神虐待的性侵暴力或性騷不尊重才算舉足輕重,世上規章法條或不在其限的文化社會氛圍,本就該保有她們生而為人,基本人權的話語權、身體權與隱私權等各項種種,而非只能單憑機運地,仰賴神的慈悲或上帝恩典。
不過,雖是立基於如此莊重肅穆的題旨大纛,全書卻以老嫗能解,知名上師「開導」芸芸眾生,那「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的逗趣詼諧,提綱挈領地貫串悲劇命運反覆重演輪迴的家國社會、文化性別、歷史時間、文明自然與妄念追想以補憾恨的平行世界,及暗夜行路的兒童女子話語權。因為此些種種,箇中傷悲難解,往往都源於眼見不能為憑的視而不見、自欺欺人而不敢相信任何人的崩毀幻滅。
短期內,人們雖藉由對權威命令的直覺服從與從眾,由此達到自我否認機制運轉的焦慮撫慰,然而否認對創傷並無實質作用,反使生命難過層層疊疊,未解的遺憾成為人生的未爆彈,讓過去現在未來因果業報的罪與孽,成為人生最後的引雷。
在二戰結束終了七十餘年的現在,不管是美國、非洲、阿富汗與俄羅斯等國,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著戰爭、死亡與不安。即便解嚴過後許久的本土臺灣內部,也仍存在著殖民史後,轉型正義無以拍板定案的新舊黨爭、世代資源爭奪的交替為難,與必也正名乎卻是國際地位卑微的動盪,或許此時這樣縱雜錯結的局面,人們也只能選擇一同體現,什麼都不能偏廢的複眼,來看待這世界。
另外,這種以紮實研究為底的創作,研究對象橫跨各國眾科的發想概念,還必需要談談「臺菜好還是異國料理香─臺灣小說本土與外來之爭」的國族民情情結。
在生物學上,同一地域歷經時代刻痕的疊合,往往會出現有原生種與外來種相互競爭地域的景況,或許,距今解嚴不過三十年的臺灣,其錯綜的地理國族背景─邊陲的島嶼小國,參差錯落的多國眾族,殖民權力體與被殖民間的更迭職掌,最後使得我們對自我認同的定義,總是混淆不清,又搖擺不定。
從過去聖多美斷交,高中生扮納粹遭國際砲轟,然後摹繪臺日交會光譜間,受遺忘族群的《灣生回家》,竟爆出作者陳宣儒矯造身世的謊言,最後則是越南籍女子海倫清桃,為抗拒歧視(或夫家暴)而轉換身分等事件,在在都呈顯了我們現所居住的這塊土地─
大至國家主體於國際地位的無足輕重,是故僅能以利益交換行使外交,內飢外迫之餘,卻又另行鄙視他國的差別待遇;無法跟隨上時代腳步的歷史定位與轉型正義的空白,使得國人由上至下,個人身分情感的認同皆無以託付,深覺無所適從。
於是我們只得在這樣的混沌中,訥訥地於「崇洋媚外」(?)、妄自菲薄,或另行轉嫁的輕蔑裡,自卑又自大的悲哀中擺盪。
家國大事何等重要,如此備受關注的議題尚如此不足,糾結於現實無法突破的窘境而蜿蜒崎嶇,又遑論過往,總被視為「稗官野史、街談巷語」所傳,無一席之地的小說?如此看來,臺灣歷史,與小說的地位流變,彷彿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臺灣現代小說,過去受上述原因所囿,往往以國仇家恨的嚴肅文學為體,或無病呻吟的純文學為主,後續漸進式的轉為須與歷史土地交相結合,彷彿不這樣做,生於斯長於斯者,便將無以記取歷史國族的認同與記憶。是故不是空中樓閣難以施力,便是矯枉過正,過度關注史實,強調臺灣元素的深耕或無病呻吟的純文學為尚,小說由此顯得枯燥乏味難以卒讀,並且缺乏藝術力。
雖可同理由歷史背景造就的寫作立意,可卻使小說的寫作上,特別關注在歷史的深耕上─過度注重史實,讓歷史相關小說成為艱澀難讀的樣本書,磚頭鉅著,然後成為讀者前方,一道巍然高聳,無法跨越的高牆。因為過度嚴肅使讀者產生隔閡,失去了閱讀本來作為一種冒險新知,娛樂性質的種種樂趣。
即便有心的創作者,試圖使臺灣小說增添風味,但有時卻往往弄巧成拙的,將臺灣歷史事件或元素等,在小說中淪為點綴或過於俗氣。這樣一直被苦苦壓抑的讀者需求,與臺灣破碎認同的窘迫,後來便直接毫無保留的顯現在現實市場的回應上。
在臺灣出版市場上,顯而易見的,是被歐美日翻譯小說所大幅攻佔的領地,無論內容質量,一旦遠渡來台,即便良莠不齊偏屬中下之作,卻仍鍍金似的耀眼暢銷,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與讀者絕對買單的消費意願,讓人無法小覷。
相較下,臺灣本土作家及其創作,其待遇則有雲泥之別,天差地遠。
過往或許因國族歷史背景與純文學當道,而使小說枯燥無味,失去本有應當的色彩,可近幾年,百家爭鳴齊放,好書倍出,一掃過去的積鬱沉悶,不過縱然質好文美,卻往往仍是乏人問津,甚至難掩滯銷命運,除非輾轉至國外獲獎而得盛讚,才能一朝翻身,不可同日而語。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重點或許可說是落在國族自信的建立與藝術感發力的提升上。
臺菜好還是異國料理香的困惑,對小說而言,或各類文學體裁亦同,要跳脫這樣的困境,當前最為迫切的問題,便在於解決國族自信的低落與藝術技法的習得,前者或許只能暫待歷史命運之輪的推進消化,而後者,便是我寫作《小說之神》與《小說之神2》的動機。
因不可否認的是,外國翻譯之作,有時確實也存有叫人心懾的廣闊炫麗,面對被養大胃口的讀者,我們臺灣的創作者自然也當不時進修,充實自己。但特別要強調的是,這並非一種純然硬性的「橫的移植」或「西體臺用」的嫁接,而是追尋一種打動人心好故事的「原型」。
「原型」的概念,最為著名者,本是文化人類學,如弗雷澤(Frazer J. G.)《金枝》(The Golden Bough)或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Bruhl)《原始思維》類,經由實地的考察與研究,才綜結出的結論。心理學上,榮格對此一類似概念的詮釋用語,則是「集體潛意識」,亦即可能是「祖輩至孫,各國各地,一種難以言喻,彷彿心靈相通默契,共同『沿襲』相符的模式」,如生活經驗、活動方式或思考邏輯,甚至顯現投影至神話與童話等。
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的系列著作上,如《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便是他蒐羅世界各地材料與英雄歷險來轉化故事,才歸結出了冒險行進裡,英雄及其內在旅程的各種原型。後來這樣的概念,使得克里斯多夫•佛格勒(Christopher Vogler),寫出俱有「好萊塢寫作聖經」美稱的《作家之路》(The Writer’s Journey),便也是以此逆轉資料集成,輸出「原型」,逆向來說明優良劇本或故事起伏上,應當具備有的各種要素,並佐以好萊塢經典電影為證。
我的《小說之神》與《小說之神2》,亦是發想於這樣的概念─不管如何晦澀難解,領域混雜的文本,皆自有其通用「原型」可循(白話來說就是SOP),若將此原型公式付諸紙筆,寫作者亦能逆向將此作為人物形象塑造與情節的走向依據。
由此可跳脫東食西宿,躊躇於「外國月亮比較圓」或低落國族自信引發的「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忐忑窘迫,這種兩者擇其一的艱難,不因出處托高買單,也不妄自菲薄,而是共同朝向一種好看好讀小說故事「原型」的追尋,達到魚與熊掌兼得的雙贏。
這也讓我想到日本與英國托爾金、美國勒瑰恩並列齊名的上橋菜穗子,其耗時三年,榮獲2015年本屋大賞的首獎之作《鹿王》,在書中,她創設出醫療與奇幻雙線並進的不可思議世界,以生物醫療的進化與狂犬病潮,讓人體防禦屏障免疫功能(淋巴或白血球)與多國眾族硝煙算計中的敵我之分,交相類比呼應。可最後不管是在人體免疫、生物演化與政治盤算裡,同一國土,原生種與外來種的磨合互動,歷經時代堆疊的交相錯雜,已是難以硬性切割,需得共生共榮的融合與寬厚。
當翻譯小說於市場舉足輕重,受讀者青睞並熟稔習以為日常時,爭論你我他已經失去意義,因為,這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難以逕行切割。臺灣的歷史、種族、文學等,甚至小說,大概也是如此。
我想將臺灣的文學研究,落實到世界好故事「原型」的脈絡中,特別針對最具時代脈動的2016-2017年,反映臺灣閱讀與消費習慣、書市排行榜上的「暢銷小說」集成,縱雜生活各面(心理學、社會時事、比較文學、神話學、兩性戀愛等)為一爐,真實體現,此時此地的所有面貌,這便是我《小說之神2》的內容。
後續成書提綱挈領,才正式定名為《假的我眼睛業障重啊─書評體的百萬種測試與生命叩問》,因為,這是一本立基於人文學科各類文體,不管是評論、創作、推理、小說與女子兒童話語權等,各方邊緣領域的大幅提升與正名,既是書評體的百萬種測試,亦是對人命運百轉千迴的生命叩問。
最後,在這浩瀚無垠,二年浸淫書海的讀寫評過程裡,我對於「文學作品的創作與評論」,我們該如何看待,有些話想說。
文學評論雖是一種主觀,然而箇中主體所牽涉,實乃基於一種審美的嚮往,是以見其美則往之,見其惡者則勵矣,是故,理念不同並不等同於真正的是非對錯,即便包裹於「以愛為名」的諄諄教誨亦同。
白馬非馬,時代潮流在走,很有可能前人認定的美,不過是種裹小腳、科舉制度的八股文類,且文學創作無論文體,即便世界各國暢銷之筆,如何頂尖,打磨拋光,亦仍有其進步空間的函蘊,端賴時間長河的流經而已。
確實過往肇因國族自我認同與殖民更迭等背景,臺灣創作者無能第一時間「與時俱進」或與世界文學同步而「並駕齊驅」,然而今非昔比百家爭鳴,相信臺灣創作者無意以國族民族情感凌駕藝術能力的號召響鳴,但也不該因國族自卑的自我厭棄而是非不論任意抨擊。因此,不論是作為創作者或評論者,都該可預想希冀,甚且樂觀期許一種正義天平的客觀審析,而非人云亦云,片面想像的過激。
如臺灣當代重量級小說家駱以軍老師,便曾憶及在他年輕時候的某場校園文學獎評比,他與文壇前輩大起衝突的冒昧驚心,雖然事後為此深感懊悔,然而事實的真相,並非是因為駱老師年輕、血氣方剛沉不住氣,而是前輩以輕佻傲慢的姿態,來低貶一篇對他而言並不那麼喜歡的作品,非常遺憾的是,後續因緣際會,駱老師再遇那位讓他起身捍衛的年輕創作者,對方卻已擱筆多年不再寫。
文人相輕或許一直是古往今來的陋習傳沿,不可抹除泯滅,前後輩分觀念的參差與職場爭競的心理焦慮,更常造就彼此的交相攻訐、傷痕累累,要由衷的欣賞與明辨他人創作的優缺,不僅需要寬闊的視野,更要有能接受差異的多元。
雖非將文學評論都拘泥於浮誇氾濫的推薦,但我想,人們也會反對,因自身的資歷或年齡成長,就覺得可以對他人嘔心瀝血所寫,任意的鄙夷輕賤,不管對方有無「足以傲慢別人創作的偉大作品」、「時代潮流既得利益者的順遂」或本身「不過是個話術嘴砲王的虛偽」等皆然。
提筆寫作前,甚至也別焦慮,患得患失寫作中與寫成後,將有的浮浮沉沉或良莠優缺,若人生一時有那麼樣的靈光乍現,或物不平則鳴於胸壑,寫就是了。
就像東華大學華文系吳明益教授,同時也是我非常喜歡的《複眼人》與《天橋上的魔術師》作者,對方於〈來自廉價座位區的觀點─關於尼爾•蓋曼給我的啟示〉一文中,評點世界說故事大師尼爾•蓋曼(Neil Gaiman)的最末,他便是這樣鼓勵在創作裡迷惘的年輕人們─或許「你們可能是最後一匹人頭馬,但你們『有權或有義務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因為那是屬於你們的故事,一定要被訴說。」還有,擅摹臺灣移民與勞工底層心聲、《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亦於弱勢中途援手─「人生百味」的社會觀察中許願,「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寫作,用自己的筆為自己說話」。
因為想像是美,然而現實卻痛苦難解,或許我們總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屢屢在社會價值框架的跑道上,摔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而且常常流離失所,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不過即便社會價值標的的刻度指標,如何將我們劃界標籤,將我們視為怎樣不濟、如何魯的人生失敗組或下賤卑微,我們依然有權也該發聲,奪回我們該有的話語權,這便是生而為人,最輕也是最重的微言大義。
雖然如今距我年少已久,但我一直都很記得,在初讀清曹雪芹偉大鉅著《紅樓夢》中的起首標題詩內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人總說創作之所源╱緣,乃在於生命的業與孽,是以,文者,用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但卻最重於解惑,一本書的誕生,正是如此的舉足輕重,顯現人的生命脈絡。
我生性口拙不擅辯,生平歷經過諸多生命崎嶇的輾轉流連,及尖酸刻薄近乎殘忍的錯解誤詮,我最終理解,這樣橫跨多元的耙梳脈絡,我想說的究竟是什麼。
驀然回首,這本書的創作,對我而言,也是個人生命敘事,多重人稱視角轉換的拼圖推理,直指謎團真相。【故事-說書】平台自身對理念的解釋是「知識的邊界由『書評』得以定位」,我對己身的生命詮解,或許也由這樣嶄新的書評得到標界。
在此之前,我對人生的理解可說是既近且遠,時間是握不住的沙,然而過去創傷畫面卻是歷歷在目,如在目前,雖不曾真實受過暴力行為的侵害損傷,卻是長久飽受精神上的折磨苛厲,非純然的庸人自擾,而是生命曾經累計的冷暴力─排擠、霸凌、忽略與差別待遇,群起圍攻情緒勒索與關係黑洞的迷離,叫人疲憊且恐懼。
在瑪麗法蘭絲•伊里戈揚(Marie-France Hirigoyen)的《冷暴力》裡,眼見不能為憑、情緒感受無由成理的隱形暴力,更使人身心俱疲,相比於肉體的摧殘鬥毆,心靈言語與冷漠敵意帶來的刺痛,更具殺傷力,有苦難言,被虐被質疑又無以「正面迎敵」的驚恐積鬱,更使傷口被拉扯加乘,陷落「被竊取故事」的精神悲劇。
遺憾的是,世間情態往往非是非黑即白的分判,而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曖昧擾動,不僅兩相跨界無以言說,那樣「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假的我眼睛業障重」,更有金玉其外,存於日常的邪惡平庸,嚐起來,是糖衣包裹的毒與痛。
人生實難別亦難,生命既是一種美,也是傷,於是我們才以哭聲來到這世上。若問人為何而生,為何而寫?我會答,人因寫而生,因生而寫。
因為人生老病死諸苦、無常輪迴,生命印記的斑斑血淚,正是寫作所源、所織就的無上螺旋,雕鏤且精美,並可由此達到現實悵恨、無助也無以圓滿的平行世界。
過往哲人言,「我寫故我在」,但我更貪心,不僅想要號召爭取兒童女子話語權、提升人文學科各類與推理大觀園及特殊書評體的地位,也希望世之所見,乃層層面面、繁花綻放的複眼,讓邊緣暗夜的哭聲,也能嘈嘈切切,百家爭鳴,得以被訴說理解,而不再被單一權威所障蔽曲解(假的我眼睛業障重?)。
即便看不見,可她們依然存在。
感謝各位,不管是生命蜿蜒曾幫助過我、支持過我或如今是誰將此書翻閱,也希望你們藉由這樣多元不可思議的複眼世界╱視界,找到生命自我的詮解與話語權。
這是一場屬於我們的冒險。

文章試閱


【口述記憶不可相信,女子兒童話語權Ⅰ】亞歷塞維奇著作全精解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曾言說,「為了理解,我把話語權交給所有人」,力求於「正統歷史」外的書寫,為那些權威脈絡外,總被遺忘忽略卻又舉足輕重的「女人兒童」發聲血淚。
亞歷塞維奇1948年出生於白俄羅斯,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後,便投身記者工作,輾轉擔任過地方報社記者與尼曼文學雜誌特派員,後來受阿列斯•亞當莫維奇《我來自燃燒的村莊》的寫作所啟,向友人商借五千元鉅款後向單位請公假,毅然決然投入個人特殊文體的寫作生涯,未料由此一舉成為閃亮耀眼的文壇新秀。
後續一生逾30年,都致力奉獻於《赤色百科》(「赤色人」與「赤色烏托邦」百科全書)系列的撰寫,共囊括有《車諾比的悲鳴》、《我還是想你,媽媽》、《戰爭沒有女人的臉》、《鋅皮娃娃兵》與《二手時代》,企圖以一種寫實如繪的呈顯,去披露社會主義理想泡沫中,「想創設人間天堂卻反墮進地獄」的困惑悲涼與哀怨。
亞歷塞維奇雖明言其創作乃《赤色百科》(「赤色人」與「赤色烏托邦」百科)的撰寫,可讀者必得理解,其故事內容本質,實是「反烏托邦」的人性鳴笛與摹寫。因為此部宏觀的百科系列,綜觀細節,實乃關乎一個共產主義式,「烏托邦」理想社會的冒險試煉卻走向崩毀的敘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文體雖具文學性卻無法被純然劃分,既承繼著俄國口述文學傳統,又另行創立同時兼有報導文學、散文與呈顯時代真相文獻的「聲音小說」特色,以推理的角度而言,亞歷塞維奇作品甚可也能說是「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與「口述記憶不可相信」的多重人稱敘事拼圖推理與國家寓言。
首先,所謂「聲音小說」概念,乃指以「人聲拼貼」方式,各階層一一訪述間,細膩追索人們成長的生命碎片,最後造就彷彿戰時千人針、佛門百納衣,血淚交織的動人圖騰。如此眾聲喧嘩的複眼,引領讀者近身走入阿富汗戰爭、二戰、蘇聯解體或車諾比事故等重大事件,揭露血腥幕後不曾為人所見的膽戰心驚與國家謊言。
一般推理懸案直指之謎,往往是現有親密關係並行童年點滴、家庭校園不幸悲劇或歷史爭競的優勝劣敗作為題旨核心,然而無論如何的災難不幸,都自有其娛樂性,且人稱敘事的游移,大抵不超過十人。可亞歷塞維奇作品,卻是「數以千計」的真實結集,用國家個體生命慘案的訪談側記,拼貼為痛苦和聲的瀝血嘔心,那意欲讓黑幕籠罩下的生命靈魂得以被明晰的企圖野心,就顯得特別哀傷與慈悲心腸。
但同時,也因這般毫無矯飾、直逼真相的決心,往往戳破了官僚體制下,極盡包裝美好以求統治控管便利的官方宣揚,及實際運作上,背後亟欲掩蓋的諸多殘忍,使得亞歷塞維奇屢屢置身於被審判、控訴、竊聽或作品查禁及人身安危受脅的險境,最後不得不經由國際避難城市聯盟(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Cities of Asylum)協助,陸續轉往歐洲各地定居生活。
作為50年來首位以非純文學獲獎者,主要緣故便是她那充滿人道主義關懷與痛切時事心情的內容,過往「詩以興觀群怨」,文學針砭時事用以相互對照的傳統自始已久,其人其作更從一樁懸案各自表述觀察,口述與記憶的不可相信,至厭女情結與母子分離間的不完全,家庭關係的崩裂與從眾的權威服從直覺等,完納時代浪潮悲劇的重演與對美好想像追尋烏托邦的幻滅,可謂周全,以下分述其著作來詮解。
《車諾比的悲鳴》(Voices from Chernoby)是亞歷塞維奇在臺首部翻譯作,摹寫1986年車諾比核災過後,倖存者無以為繼的悲慘生活。肇因於事故發生前後,政府將人民置身無知之地的利誘騙哄―以強烈愛國心與因公奉獻情操的驅動,誘使人們投入完全未見任何防護措施的災難現場清理,輻射外洩的恐怖,眾人下場可想而見。
傷害無可逆的個體一一倒地,家國亦無以復加的產生缺漏縫隙,死者逝去,活者也生不如死,無法捨棄母土的戀家情懷,佐附核災傷殘備受折磨的軀塊,不是使他們更逼近死亡,便是輾轉流離裡,飽受失根與被排擠的悲傷,連孕育新生的希望都渺茫,日常生活裡,只剩下絕望孤單。
《我還是想你,媽媽:101個失去童年的孩子》書如其名,是蒐集二戰時期,那時彼刻約莫二至十五歲孩子,稚眼╱稚顏╱稚言的生命經歷。烽火連天的征戰裡,他們接連失去雙親,學業無以為繼,尚未成人卻已學會殺人,童年成為戰爭的代名詞,不僅無法無憂無慮,反而被迫舉起槍桿,提早面對死亡與殺戮的暗影,還有痛徹心扉的愛恨生別離,最終只能在午夜夢迴,懷想母親,夜半啼鳴,時光膠囊的重啟,滿是失落童年與戰爭悲劇的淚眼唏噓。
此書重點摹繪失去雙親、撕裂的內心糾結,父親被徵召出征後等同不存在,孩子只得與母親相依為命,可戰火流離的不幸,後續也難覓母親蹤影,未及成人,本該接受愛與哺育,卻反轉成「小大 人」將所有責任一肩扛起。尚無能辨識自我,卻須有敵我之別,並 在殘酷死亡的洗禮中蛻變。家庭失能、過早擔負責任的小大人們、 殺人與生存鬥爭等,都將對幼童內心,造就難以彌補的創痛傷害, 一輩子延續。 心理學上簡易區別,母親為溫柔的愛與養育,父親則是社會化 標竿的界線禁制,烽火無情,自小聆聽遺留倖存者(母╱子╱女) 傷心耳語的亞歷塞維奇,至成年各處真實訪談的側記,個人人生的 歷經即是一種無止盡重演的慣習,而徒留女人兒童的村莊活口,亦 使下一代孩童,自我生成發展難以成熟,又須即早面臨死亡與早 熟,終身難以抵擋內心缺口的增闊與死亡焦慮造就的痛苦漩渦,悲 劇於是代代沿襲至後。 因為心理學上自我發展脈絡與社會化的進程中,子與母會先 歷經「母子融合期」抗拒外人,這便是眾所周知的「伊底帕斯意 欲『弒父娶母』」,戀母情結的展現,不過,為了孩子建立熟成自 我,孩子終須代表「社會化標竿」的父親介入帶離,免去被母體吞噬覆蓋的危機,孩子得以複製並內化父親形象的各個特點,以習得 踏入社會基準模範的成年洗禮。若母子分離不全或父親失能缺席, 都將造就孩子自我成長主體的崩壞解離,造成自我認同的混淆錯 亂,引發日後關係的各式困難與破裂循環。 在日本漫畫,高橋留美子所著《犬夜叉》中,有一種名為「無 女」的妖怪,是戰爭或饑荒裡,失去孩子的母親,怨念的集合,可 她身為妖怪,卻仍懷抱有母親愛子心切的慈悲心,其形象的摹繪, 則是一種「沒有臉部的女人」,由此可幻化為他人母親,作為迷惑 之用。這彷彿是《我還是想你,媽媽》,集合戰爭所有失去母親的孩子們,其想望的反相;沒有臉孔,可隨意替換的身形,也像是《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被抹去痕跡,無能發聲的女人們。
《戰爭沒有女人的臉》講述二戰期間,彈盡援絕,男人死傷慘重的缺陷,使得近百萬蘇聯女孩,被徵召上場,彷彿庫德族女歌手Helly Luv〈Revolution〉的熱血昂揚,她們捨棄了女孩該有的天真純美與梳妝打扮,婉轉峨眉一朝變身,成為戰爭工廠下,重複性運轉並可被無情烽火隨意淘汰的零件組構―狙擊手、砲兵、坦克兵、通信兵、機槍兵、游擊隊員、司機、空軍飛行員、傘兵、醫生、護士與戰地記者等,但戰鬥民族巾幗亦不讓鬚眉,更有狂放的愛國氣節與優秀執行軍令的迅捷。
可逃過了戰場上生死一瞬的驚險,不料餘生卻有更多的恐怖等在前―肉體殘缺、心靈斷裂,還被惡意的標籤以淫亂不潔,人生行至最後僅餘孤獨終老的寂寞傷悲與無窮戰事陰影的盤旋。書中記載,斑斑血淚,講述戰後的花木蘭們,如何暗自隱藏或撕碎獎章褒狀,不敢與人言,只怕為此遭受歧視輕蔑,惴惴終日,不安惶恐,往往於錯亂悔恨的自責裡,孤身終老,屈住幻滅再長眠。
這種女為男用,從軍征戰的情節,古來今往羅曼史的浪漫亦所在多有,可對於《戰爭沒有女人的臉》而言,只有如影隨形、軋實且無窮止盡的痛。最為不幸的是,一腔熱血趕赴戰場的熱切,竟反使她們生命的後續墮入深淵,所有該擁有的全都失去,包含作為一個女人或戰士的發聲權―「只因女人無法成為英雄」的厭女情結。
且不止女人被騙,兒童青年亦難以倖免。
《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以二戰30年後的1979年為背景,那時蘇聯入侵阿富汗,烽火綿延近十年,然而恐怖的是,平凡母子舐犢情深的「精忠報國」,竟反使愛國心切的數萬青年,被哄或騙,誘迫往死路無還的沙場,不到黃泉不得相見,箇中悲摧無以言,也無誰能償(嘗)的幻滅。
此書以母與子視角的紛陳羅列,間或穿插作者心境絮語的點綴,串起了國家謊言如何引領青年集體走向覆滅的傷悲。生而為人,卻成意義不明,散落一地肉塊堆的灰飛煙滅,由黑色鬱金香的不祥,成群列隊的鋅皮棺材,送還家鄉,即便僥倖生還,可不僅身體殘廢缺陷,更有那心靈的土崩瓦解―
他們為何而戰,為何而往,何德能還?因為他們殺人喋血、殺人如麻,即便老弱婦孺手無寸鐵者也不畏怯,可這一切並非肇因英雄本色的愛國熱血,而是國家狼子野心下的操縱傀儡,爾後內心受創,驚覺被騙,事態卻已無可轉圜,正義大纛傾斜且心性改變,徒餘再也難以回歸日常的傷悲。
莫知所以然的生命錯節,衍生母親對子當是英雄而非犯罪的撕裂,娃娃兵拋頭顱灑熱血,愛國心熱卻無端被犧牲敬獻,然後餘生被自責歸咎與死亡陰影所盤旋。厭惡自身作為遠勝愛家愛國眷戀,於是寧願未出現在這段歷史的摹寫,成為污點,唯有婦女與兒童留存,細細叨念死亡與傷悲。
可曾流露的情真意切,最終卻一轉為亞歷塞維奇《鋅皮娃娃兵》被控點滴的「不實」還原,為保護的匿名與修改算是失真,歷史真相的述說則隨觀眾改變,只因受了復興共產勢力鼓動,想收割名利與金錢,欲討回公道的憤怒無處發洩,或聚焦死者英雄形象的呈顯,於是母與子,代代皆同,都被利用,悲劇無限蔓延。不僅個人口述記憶不可相信,歷史亦是謊話連篇的幻滅與弔詭。
戰爭中,不分敵我的溫情同理,是愚鈍還是溫馨?違背天性,被迫持槍的殺人喋血,是不是罪?愛國心熱,由此背負血腥罪孽,事後回歸,卻慘遭背叛排擠,成為世所不容的邊緣,傳言正義女神總蒙著眼,可這事究竟,孰對孰錯,孰是孰非,又誰正誰邪?在埃及來世文化中,曾有鷹頭神何魯斯(Horus)執行秤心儀典的摹繪,由此明辨亡靈生前所為,若各國死後判決皆相類,那麼此些受苦受難的人,該當何所依歸,何所從?難道僅短短歸諸於「時代悲劇」,便劃下句點?
多麼遺憾生命可貴,他們投諸信任,人生卻在國家神話裡崩解。
日本個人言行備受爭議的小說家百田尚樹,其《永遠的零》亦曾描寫徵召募集來的軍人前線,被迫當勇往直前、將志願狀簽寫,且無論優勝劣敗,都將自戕身死以完成愛國主義的吹噓鑲嵌,然而端視之,這些不過都是權力中間,無意識服從的從眾表面而已。研究者發現,即便關乎生死,違背人的良心同理,人仍易流於權威服從的指令操縱而無視他人痛苦,這由1961年,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米爾格倫實驗」(Milgram experiment)與1971年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史丹佛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等皆可現端倪。
是以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才明言,非關邪惡己身,而是平凡內?自有邪惡,如指揮屠殺百萬人者的納粹罪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亦是,無關乎其行為的罪惡本身,他可能也不過是單純聽命而為的遵從者而已,就同韓國延尚昊執導電影《屍速列車》中的行屍走肉一樣―空有(噬肉)驅力的強烈鞭策,卻毫無人類自由意志(驅動者)抉擇的痛苦斑駁。可惜保護祖國母親的天職,成了生而為人最不可言說的生命創痛,這大概也可說是另類集體的母國(母愛)創傷的受害吧。
可是當時的人們沒有選擇的自由,而生而為人的幸福追尋,最終也不知所蹤,反烏托邦小說鼻祖尤金•薩米爾欽(YevgenyZamyatin)《我們》(??)裡曾說:「世界上有兩個樂園:沒有自由的幸福,和沒有幸福的自由。」那麼《二手時代:追求自由的烏托邦之路》便是這樣的痛楚。此書以蘇聯解體為標竿紀年,分列1991-2001與2002-2012兩個重要十年的二部曲結構,明確了《我們》一書的箇中精義―我們與我,幸福與自由,及社會與資本主義的遞進錯落,如何造就幻滅的不安與躊躇。
「二手時代」一詞,不僅可詮解為「二手」訪談記錄的資料緣由,套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相因的「Second-hand」(秒針)解釋,更直指時間刻度裡,過去現在未來,流金歲月迆邐的遞進波濤。遺憾的是,世代環境與思想的迥異,成為不可解的鴻溝的或可接受,怕只怕,那是種曾是善者後續卻轉為惡的地裂天崩。彷彿荒腔走調版,荒謬(ㄇㄧㄡˋ)的敬老尊賢原則,或性侵不尊重女人的藉口,但一切都遠遠不及邪惡的平庸存於生活,現於你我。
人是如此脆弱平庸,是以易流於權威指令的服從、無意識的從眾與弱弱相殘無視他人苦痛,致使劊子手與被害者共存共容,且善惡生死搖擺,皆只因年代思想的詭譎變動。人們都曾以為自己正朝著光前進,不料卻反落入煎熬無比的無間地獄中;曾以為的光,嗤的一聲全滅了,這才發現,世界是那般永夜無明,而他們既無能為力又無所適從。本是為了追求理想自由,卻換來了集中營裡的嚴拷訊問與失蹤,及種族間的屠戮為仇,錯落日常生活邪惡平庸的無感冷漠,還有那不管高低學歷者皆無所適從的經濟通膨,使得大眾流離失所還做著不穩定的打雜工。(臺灣未來亦然?)
閱讀她這樣對時代紀錄的驚心動魄,同時也提醒著我們,世界的苦難仍在延續,距離二戰已逾70載,然而世界各地卻仍發生著戰爭與不幸。2016年8月17日,敘利亞空襲過後,被抱上救護車的倖存男孩翁蘭•戴克尼許(Omran Daqneesh)呆若木雞,渾身灰燼血跡,可在前一年土耳其的沙灘上,才正傾覆著亞藍•庫爾迪(Aylan Kurdi)的屍體,二戰以來的難民危機,不曾稍息,越演越烈,但許多戰事仍在進行。
從二戰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安妮日記》猶太人被屠戮捕捉,臺灣國民黨白色恐怖,受苦受難被清鄉與人命被視為草芥的種種,至亞歷塞維奇《二手時代》與現代脫北者朴研美《為了活下去》的極權管控。綜觀歷史,無論是德國屠戮猶太人種、蘇聯解體、臺灣當年的二二八驚恐與現行南北韓封鎖,所謂時代苦難波濤的痛苦難當,實是世人不分你我的原型共通。
由此看來,歷史的切片是如此若隱若現、如影隨形,顯露「人一生的預言」與悲劇命定的重演,實乃輪轉不滅。無怪乎亞歷塞維奇於《二手時代》書末〈與文學評論家、俄羅斯《消息報》評論員娜塔莉雅•伊格魯諾娃的訪談〉中,最在意的點,便在於「探究過去,有助於釐清歷史的謊言與真相的分野,並由此讓人們的眼界更加開闊無懼」。類同心理學試圖理解過去,從來不是要由此究責歸罪誰,而是替現在的恐懼釐清因果原型,免去重蹈覆轍的惡果,由個人集體到家國各面,道理皆同。
每部著作,亞歷塞維奇都耗時多年,訪談千百人才剪裁而成,1917年至今,各式各樣滄桑年歲的輾轉流連,但這不僅是對國家戰事的個人訪談或記憶陳述的證言而已,她以一個朋友的身分靠近,讓人吐露生命的祕密,彷彿從中追尋人生命的原型與奧義。因此蘇維埃的國體悲劇,更可映射至人類全體,正統歷史書寫所沒有的,靈魂的、情感的歷史切面,將由此得到補足充滿,無可避逃的歷史戰爭與生命悲劇或許非一人之罪,亦非親身經歷難以言喻,所以亞歷塞維奇,才如此關切個人發聲,行文卻又形諸於和聲,只因「為了理解,我們把話語權交給所有人」。從這樣叨叨絮絮的講述,權威脈絡沒有的書寫,見證殘酷真實,望見最鏤骨蝕心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