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增修版)

原文書名:


9789867778130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增修版)
  • 產品代碼:

    9789867778130
  • 系列名稱:

    紅沙龍
  • 系列編號:

    BWBR040
  • 定價:

    360元
  • 作者: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 Kostolan
  • 譯者:

    唐峋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7x2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80209
  • 出版日:

    20180209
  • 出版社:

    商業周刊
  • CIP:

    563.68
  • 市場分類:

    投資理財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投資必讀經典!在台累銷80萬冊,增修新版上市!

詭譎多變的市場裡,永恆不變的指引——
傳奇散戶投機家、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

「人心+資金」決定所有市場起落,
咀嚼大師智慧,小散戶也能成為自由支配財富的貴族
他沒有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波克夏集團大軍,卻能與股神平起平坐;沒有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千百人的研究團隊,但只要他動口,全球市場皆側耳傾聽;他不像投資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會在各地發動貨幣戰爭,但當他一派優雅提出某國貨幣被錯估時,沒有一個政府敢掉以輕心。他是「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古往今來的大師中,少數不打團體戰、特立獨行的散戶投機家。
科斯托蘭尼的一生充滿矛盾和對立:1906年出生於匈牙利, 13歲就靠貨幣套利賺進人生第一筆投機財,21歲踏入證券業,30歲出頭便已賺到百萬美元(約合現今新台幣1億2,000萬元)的身價,但也曾因看錯方向而破產兩次。一生出入全球78個交易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數次股市崩盤和石油危機,20世紀所有的通膨、緊縮、升值、貶值都深刻記在腦中,科斯托蘭尼用自己的財富告訴世人,只要貫徹幾個簡單的想法,就能在雜音四處的交易市場中找到主旋律,交易所也就會從殺聲震天的賭場變成充滿美妙音樂的樂園,再加上資金、耐心及堅強的心臟,一個散戶或許比專業法人更有機會成為自由支配時間及財富的貴族。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是科斯托蘭尼一生集大成之作。本書於1999年2月動筆,9月科老病逝巴黎,12月本書在德國出版,為科老生前最後一本作品。經歷80年投資生涯,一生富裕、優雅、從容,科斯托蘭尼畢生通透掌握以錢賺錢的精髓,以幽默、雋永和風采,寫下精彩絕倫的93年人生告白。他說:「我是投機人士,始終如一!」這本匯集當世投資╱投機智慧精華的書,就是科斯托蘭尼最無私的禮物。
【一個優秀的投機家需要具備那些特質?】
敏銳的洞察力:了解事情的關聯,並且從不合邏輯的紛亂中區分出邏輯來。
直覺:也長年在交易市場取得的經驗和生活經驗。
怪念頭:把一件事和所有可能的事情——好的和壞的事情,放在一起考量。

【看資金和人心判斷漲跌】
決定所有交易市場價格起伏的只有兩個變數:
一是人心、二是資金。
「人」才是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
「對我而言,技術狀態只和一個問題有關:
股票掌握在什麼人手裡?」

【固執投資人vs.猶豫投資人】
投資者分為兩類:固執的及猶豫的。
投資要成功,就必須當個固執的投資人,
有勇氣在眾人搶股票時賣股票。
當大家都不要股票時,大膽買進;
當眾人搶購時,從容賣出。

【人與狗比喻經濟和股市】
男子帶狗在街上散步,像所有狗一樣,
這狗先跑到前面,再回到主人身邊。
男子走了1公里,而狗跑來跑去,走了4公里。
男子就是「經濟」,狗則是「證券市場」。
長遠來看,經濟和證券市場所發展的方向相同,
但在過程中,方向卻有可能完全相反!

【投資這行,必須「唱反調」】
獲利佳、前景好的公司,股價一定漲嗎?錯!
只要沒有人願意進場買股票,股價依然不振;
經濟成長一定會刺激股市嗎?錯!
如果銀行吸走了大部分存款,留給市場的不太多,
那還是漲不起來。
◎專業推薦
安納金(財經作家)
艾蜜莉(財經作家)
市場先生(《商業周刊》財富網專欄作家)
杜英宗(南山人壽董事長)
於貽勳(鋰科科技董事長)
邱沁宜(財經節目主持人)
黃國華(財經作家)
蔡康永(作家、主持人)
謝劍平(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前中華電信財務長)
闕又上(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財經作家)

「科斯托蘭尼的真知灼見,是『行情=資金+心理』,這個概念讓我用在分析全世界大多數的股市、債市、黃金、能源、房價等等領域時,能夠八九不離十的了然於胸。」
─安納金,財經作家

「科斯托蘭尼本身有著聰明、執著又有點怪異的個性,加上他在這系列書籍裡面提到許多金融市場的想法與事蹟,讓這些書的內容更讓人津津樂道。」
─黃國華,財經作家

「儘管現今經濟發展與科斯托蘭尼所處的時代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過去人們看重的是百貨業、製造業,而現今人們談論的是大數據、AI,即便又一個18年過去,此書的投資基礎觀念,仍是投資者在混亂的市場中,重要的一盞明燈,歷久而彌新。」
─謝劍平,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前中華電信財務長

◎本書特色
1. 科斯托蘭尼的交易所研究課,啟發所有投資人
世紀投機家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在慕尼黑咖啡館暢談,也在德、奧大學授課,分享他80年來看穿全局、掌握人心的投機智慧。直至今日,混沌詭譎、一片迷霧的市場中,科斯托蘭尼的課堂,仍是投資人養成眼光、練就手感、鍛鍊心理強度的必修課。
2. 揭密!小散戶這樣成為世紀投機家
因為科斯托蘭尼,「投機」一詞被重新定義,增加了深思熟慮、摸透大眾心理和趨勢,繼而逆向操作,不憂不懼等待獲利或翻盤的智慧。「投機」蛻變為一門藝術,而他永遠是史上最特立獨行、眾人追隨的散戶投機家。
3. 台灣三書長銷逾18年,銷售達80萬冊,新版上市!
增修版2018年重磅上市,老中青讀者、從新手到骨灰級投資者,人手一冊!
4. 台股漲跌、景氣起落之際,該進場?該空手?看科斯托蘭尼!
希望與不確定性雜陳的年代,一個永恆不變的指引──科斯托蘭尼的投機智慧。教你改造自己的投資基因,摸懂市場起落的道理,學科斯托蘭尼「在槍炮戰火中買進,在悠揚音樂中賣出」。

目錄
推薦序:見證了近百年的股市智慧結晶╱安納金
推薦序:享受歷久彌新的投資寶典╱謝劍平
推薦序:投機,是一種戰略遠見╱黃國華
推薦序:為什麼他不是我爸!╱蔡康永
推薦序:投機者的完美詮釋╱邱沁宜
前言:最有自信的投機人士╱史提夫.里瑟

1∣金錢的魅力
●自由世界的價值標準
●百萬富翁需要多少錢?
●金錢的兩種極端
●我是投機人士,始終如一

2∣證券交易動物園
●賭徒永遠不死
●經紀人:只管成交量
●基金經理:幾十億資金的統治者
●金融鉅子:大莊家
●套匯者:絕跡的投機人士
●證券玩家:證交所中的賭徒
●投資者:證券市場中的長跑家
●投機家:有遠見的戰略家

3∣憑什麼投機?
●債券:比你所知還重要的投機標的
●外匯:過去比現在更有意思
●原料:投機家對投機家
●有形資產:是收藏?還是投機?
●房地產:大投機家的事
●股票:本身就是投機物件

4∣奇幻的證券交易所
●荷蘭印度和英國東印度
●混亂中的混亂
●資本主義的神經系統
●交易人士的遊樂場
●經濟的溫度計?

5∣指數有什麼道理
●傻瓜、股票,誰多?
●背景音樂是小調或大調?
●和平就是大調
●可能的障礙
●金本制已過時
●穩定只是幻想

6∣行情上漲的秘密
●貨幣+心理=趨勢
●證券市場像二手車市場
●資金閘門等著打開
●通貨膨脹:只有與之對抗才有害
●通貨緊縮:證券市場最大的災難
●中央銀行:利率的獨裁者
●利率敏感度
●債券:股票的競爭者
●外匯:美元在做什麼?
●大眾怎麼想

7∣證券交易心理學
●是否有錢
●要有自己的想法
●有耐心才能進入市場
●還需要一點運氣
●科斯托蘭尼雞蛋
●憂鬱的一九八二
●過熱的一九八七
●亢奮之下的失序
●美股長期走勢樂觀

8∣暴漲和崩盤是分不開的搭檔
●十七世紀鬱金香災難
●數學毀掉法國
●一九二九年崩盤的典範

9∣「逆向」是成功的要素
●判斷市場處於哪個階段
●勇於與眾不同
●買進或賣空,你選哪邊?
●錯誤的金錢觀
●終究選擇牛陣營

10∣從預言家到顯示幕的訊息叢林
●「既成事實」的現象
●投機人士的工具
●神奇的猶太經師到數學家
●知情意味毀滅

11∣從證券交易所到交易股票
●成為富人的機會
●股票的價格
●從死灰中復活的鳳凰
●分析家的荒唐辭彙
●圖表可能賺錢,但肯定賠錢

12∣用別人的錢交易的投機者
●投資四要素
●投資基金:多數投資者的公車
●避險基金:看名稱就知是騙局
●又一個失利案例
●投資顧問:他們的快樂是客戶的痛苦
●成交才抽佣的必然結果
●財產管理人:基金經理中的裁縫

13∣寫給敢做敢為的人
●賠錢是必然的
●光環的效果
●對證券交易所的愛
●十律
●十戒

【推薦序】見證了近百年的股市智慧結晶
文╱安納金(《高手的養成》、《高手的養成2》、《散戶的50道難題》作者)

早在2001年我閱讀科斯托蘭尼的書所留下的印象,經過十多年的時間流逝,我早已不記得確切的內容了,然而,當我為了寫這篇序而重新閱讀這三本書時,卻屢屢在心底發出「天啊,就是這樣!」的驚喜與讚嘆。因為過去20多年實務操盤經驗之累積,以及親自走過幾次大空頭市場的洗禮之後,我慢慢體悟出來的心得,在此時與科斯托蘭尼書中所傳達的智慧重新比對,是那麼令我感動的相近以及相互輝映!彷彿他重現在我眼前,和我一起對著許多經典話語齊聲念著一樣的感動。
首先,科斯托蘭尼最受廣大投資人喜愛的一個經典智慧,就是經濟發展和股市的關係:有一個男子帶著狗在街上散步,像所有的狗一樣,這隻狗先跑到前面,再回到主人身邊,接著,狗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遠,又再折回來,最後,他倆同時抵達終點,男子悠閒地走了一公里,而狗則來來回回走了四公里──男子就是經濟,狗則是證券市場。我的讀者一項最喜歡看我發表「未來三個月(或六個月)走勢預測分析」,因為我總是可以把趨勢和轉折,也就是整條路徑做預測性的描繪,而其中運用了一個很重要的邏輯,就是在於「狗和主人」的關係,股價的基本趨勢,是和經濟的基本面相對應,然而,在股市的前進過程當中,總是因為人性的貪婪與恐懼而導致超漲和超跌的狀況,因此,只要能夠掌握住經濟的基本趨勢、再加上人們對於貪婪與恐懼的過度反應,自然就可以產生一條完美的預測路徑。
另一個屬於科斯托蘭尼的真知灼見,是「行情=資金+心理」,這個概念讓我用在分析全世界大多數的股市、債市、黃金、能源、房價等等領域時,能夠八九不離十的了然於胸。資金等於貨幣供給,而在極短期內、投資標的供給量幾乎沒變的狀況下,只要市場上游資變多,那麼過多的資金去追逐固定之標的,標的價格也當然就會水漲船高。我也常把這個現象比喻為「潮汐」,只要全球主要央行持續的寬鬆貨幣政策沒有轉向,那麼資金的潮汐就會把全球主要股市的價格向上推高。
我最喜歡的另一個科斯托蘭尼的智慧,就是「2X2=5-1」,也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公式,已經把股市的真實樣貌給看透了、說清了!因為股市總是會在各個面向一齊轉為正向時,超漲過頭,然後再用崩跌的方式修正到合理的水準。這個現象不僅僅是在台股、全世界的股市,甚至大多數的金融資產價格都是適用的。
至於科斯托蘭尼所使用的市場研判方法,並不是一般散戶所謂的短線投機交易者在看的技術指標、線圖,而是以總體經濟面的相關數據為主:包括政府政策、貨幣供給、利率、景氣循環、國際貿易、通貨膨脹率、企業獲利等等,這些都是屬於總體面或基本面的,事實上,科斯托蘭尼並不認同技術分析可以幫助投資人獲利,他說:「圖表可能賺錢,但肯定賠錢。」因為他認為最好的看盤周期是以「週」為單位,按照趨勢做為進退依據,不同於每天追著市場漲跌的群眾心理,隨高低起伏而起舞。這和我常說的「潮汐大過波浪、又大過漣漪」道理相通,科斯托蘭尼眼中的投機家,是有遠見的戰略家,將眼光放在潮汐(趨勢)的研判上,而不是漣漪。
最後,儘管科斯托蘭尼年輕時曾在放空交易領域賺到大錢,然而晚年最後選擇與群眾為伍,在巴黎的咖啡館中,無償的為社會大眾講授投資知識與經驗,並解答聽眾在投資上的各種疑問,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我想,他給了台灣市場上成功交易者一個很好的典範,他親身證明,強者不一定是孤獨的,只要願意伸出雙手擁抱世人,人生可以過得更具意義、更豐足。這就和我在《高手的養成--股市新手必須知道的3個祕密》書中所說的:「如果你將自己的目標,設定在『我一輩子要贏多少人』,或者『我一輩子要賺多少錢』,老實說,我很少看到這些人最終是快樂的……;如果你將自己的目標,設定為『我一輩子要幫助多少人』,那麼這樣的人生是充滿喜悅、希望、滿足的,每天巴不得快快起床,人生有意義、有成就感多了。」
願善良、智慧與你我同在!

【推薦序】享受歷久彌新的投資寶典
文╱謝劍平(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前中華電信財務長)
在接到《商業周刊》邀請我為一位猶太裔投資大師安德烈.科斯托蘭尼寫推薦序時,我的心便神遊到另一位亦為猶太裔、背景相似的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杜拉克在哲學、藝術甚至是科學上都有相當程度的涉獵,使他的授課方式異於其他學者。其豐富的知識背景,以及歷久不衰的管理思維,更讓他成為當代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科斯托蘭尼亦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因緣際會接觸股票後,便開始對變幻莫測的股票市場深深著迷。即使經歷過兩次破產,仍能從經驗中學習並堅守自己獨到的信念。科斯托蘭尼曾說「投機者要提得起、放得下」,我想這就是讓他成為在投資界屹立不搖典範的原因。
雖然科斯托蘭尼將自己比喻為「投機者」,但在我心中他更像一位投資的「哲學家」,將其一生學習到的經驗,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像是說書人一般,帶領投資人進入色彩斑斕的投資世界。書中除了基礎的投資觀念,在第一章科斯托蘭尼便開門見山提出對金錢的看法,我認為這與華人社會較為保守的金錢觀十分不同。他在書中提到「百萬富翁是指不依賴任何人,以自己的資本,能滿足自我需求的人」,這點與拙作《關於人生的七項財務思考》中談到的「獲得財務上的自由」觀念契合,但更重要的一點是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也不應被金錢所奴役,「不應跟在金錢後面跑,而是要面對金錢」。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科斯托蘭尼生動地以牽著狗在街上散步的男子,來比喻經濟活動與證券市場間的關係。男子代表經濟,狗代表證券市場,在散步的過程中,狗時而往前跑領先男子,時而又回到男子身邊,「長遠來看,就像經濟和證券市場的發展方向相同,但在過程中,卻有可能選擇完全不同的方向」。我認為這對於投資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觀念,即使長期趨勢相同,在投資時我們仍須考量其他因素,也就是在書中提到的「貨幣+心理=趨勢」,當然這當中最難預測的便是心理因素。
科斯托蘭尼也以其豐富的投資經驗,將投資者分成「固執的投資者」及「猶豫的投資者」。他認為一位固執的投資者須具備四種要素——「金錢、想法、耐心、運氣」,這四種要素環環相扣且缺一不可。一位投資者除了有足夠的資本外,在投資時還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耐心等候時機,再加上一點運氣,才能成為固執的投資者。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耐心」,因其考驗著投資者的投資信念,當市場與其信念背離時,投資者是否有足夠的心理強度去承受,便是固執的投資者與猶豫的投資者間最大的差異。
另外,我認為書中的「科斯托蘭尼的雞蛋理論」也值得讀者細細閱讀咀嚼。科斯托蘭尼將市場劃分成「修正階段、調整或相隨階段、過熱階段」三階段,並將各階段加入市場的投資者心理做精準的分析。即便本書已出版超過十八年,其理論仍可作為投資者在進入市場前,了解市場概況的重要依據。我除了自身多年的投資實務經驗,也從科斯托蘭尼的著作中受益良多。
雖然科斯托蘭尼不像巴菲特擁有豐厚的資本、也不像索羅斯有堅強的研究團隊,但其在投資市場的領導地位,卻也因此顯得更為突出。儘管現今經濟發展與科斯托蘭尼所處的時代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過去人們看重的是百貨業、製造業,而現今人們談論的是大數據、AI;即便又一個十八年過去,此書的投資基礎觀念,仍是投資者在混亂的市場中重要的一盞明燈,歷久而彌新。除此之外,科斯托蘭尼也將自身的人生哲學隱含在其著作中,而這也影響了我的投資理財哲學觀,包含持續學習、不要停止投資自己、審慎運用財務槓桿並且建立分散風險的觀念,所以我非常有信心,讀者閱讀後必能有所收穫。
【摘錄1】∣第1章•金錢的魅力
從亞里斯多德,到聖方濟(貧窮的倡導者)和馬克思,再到教皇約翰保祿二世,許多思想家不斷探討一個問題:從道德上來看,追求金錢是合理,且值得稱許的嗎?顯然,他們的看法從未一致過,但所有人又擺脫不掉金錢及其影響。有些人對金錢深惡痛絕,有些人受到金錢的誘惑。古希臘悲劇詩人索弗克勒斯(Sophokles)看到金錢顯現的惡,而法國小說家左拉(Emile Zola)卻在我最喜歡的小說《金錢》中問:「為什麼金錢要對其所導致的骯髒現象負責?」對於這個問題,不可能有客觀的評斷,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物質條件不同。聲稱追求金錢不道德的人,他們的動機多半不是期盼正義,而是出於嫉妒。
還有一個問題也具爭議性,即追求金錢是否為經濟進步的動力。賺錢的機會釋放了個人的創造性、勤奮和冒險精神。哲學家也許會問,錢或用錢得到的東西,是否真能讓人快樂?有了電腦、電視、汽車,我們就比五百年前的人更快樂嗎?也許不會,因為大家不會留戀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假如沒有促成醫學進步的經濟發展,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裡,在九十三歲高齡時,還能寫著第十三本書,這種狀況讓我非常幸福。
我並不想斷言,建立在金錢欲望上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公平合理的,那是在說謊,但我得承認,這是要不得的好謊言。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差別很容易解釋,就像一塊切得不平均的大蛋糕,和一塊切得大小均等的小蛋糕;結果是,大小均等的小蛋糕塊,比大蛋糕上最小塊的蛋糕,還要小很多。
這個世界暫時選擇了大蛋糕,大概因為資本主義制度更接近人的天性。事實上,社會主義也無法戰勝人對金錢的欲望。我還記得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一九四六年,我去布達佩斯時的情景。在美國,過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當道,在宴會上,大家只有一個話題:錢。大家在乎的不是誰是誰,而是賺多少錢、擁有多少財產。但我在布達佩斯卻體驗到尖銳的對比。在布達佩斯,大家只談論在做什麼,擁有哪些成就。這個人創作了一部音樂作品,另一個人寫了一本暢銷書,還有一位是公認的經濟學者等。我顯然更喜歡這種氣氛,但一位朋友一語道破:「雖然沒人談錢,但所有人都想著錢。」獲得財富的希望渺茫,大家只好避而不談。
◎自由世界的價值標準
擁有錢的欲望和賺錢的欲望當然不同。有些人享有金錢帶來的快樂。我認識一個人,他最喜歡的消遣是在銀行存款簿上加數字。也有一些人,雖然可以買到很多漂亮、貴重的東西,但卻不這麼做,因為單單能夠這麼做的想法,就已經讓他們滿足了。我有位朋友,當他隔著外衣的布料摸著錢包,說出「錢」這個字時,他就感覺到,彷彿人生所有的樂趣都濃縮在支票簿裡。另一個人告訴我,每當他在櫃台清點現金,而且收入很多時,他都能感到自己的性欲蠢蠢欲動。
幸好,有人不光擁有錢,還會身體力行。他們享受生活,不僅滿足於研究菜單,而且享受美食。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們也必須創造出來,否則就要長期在通貨緊縮中生活。詩人約瑟夫•奇士(Josef Kiss)是這種人的代表,一位真正的有識之士,是我心目中匈牙利的海涅(Heinrich Heine,德國詩人)。
奇士靠銀行的津貼為生,一次在去銀行的路上,他在高級食品店的櫥窗裡看到非常漂亮的鳳梨。
「鳳梨多少錢?」他遲疑地問著。
「一百弗林特,詩人先生。」
這我可買不起,奇士想,然後走進銀行。
在回去的路上,他再次經過這家店。這一次,奇士被誘惑打敗,買下鳳梨。碰巧樞密大臣李奧•藍奇(Leo Lanczy),也就是銀行總裁,這天上午也在櫥窗外看到鳳梨。下午,他去商店想買鳳梨。
「沒有鳳梨了,奇士先生剛剛買走。」
「原來如此。」總裁說道,然後走了。
當奇士再次去銀行取津貼,樞密大臣走了過來,調侃他:「您說說,詩人先生,您是不是向我們伸手要了一百弗林特,然後就用這筆錢買鳳梨?」
「總裁先生,」奇士答道︰「如果我沒一百弗林特,就買不起鳳梨。現在我有一百弗林特,如果還不可以買鳳梨,那我什麼時候可以買鳳梨呢?」
我問過德國政治家這個問題,他們會批評美國人不喝可口可樂,卻喝香檳酒。
對許多人來說,金錢意味著權力,象徵地位。錢為他們帶來朋友、裝腔作勢的人、羡慕者和阿諛奉承的傢伙,吸引著喜歡過寄生生活的人。他們被金錢吸引,因為他們明白,金錢也吸引其他許多人。但是,金錢也能彌補不幸,例如身體殘疾、醜陋等。金錢或許還能安慰有遠大社會抱負,卻因為出身微賤,無法實現理想的人,對他而言,錢可以代替祖先。
在美國繁榮的英雄年代,麥斯威爾(Elsa Maxwell)結合不被美國上層社會接受的愛爾蘭裔新興百萬富翁和沒落的英國貴族,結果飛黃騰達。透過和伯爵及公爵的交往,新興百萬富翁感到自己和那些呆板的、花錢買爵位的美國貴族不相上下,而新貴階級的百萬家財,同時也吸引那些不再富有的貴族。
對其他人來說,金錢意味著醫療照顧、健康和長壽。隨著年事漸高,我愈來愈懂得金錢的價值。但最重要的,金錢讓人獨立,對我而言,這是健康之外最大的特權了。
沒錢的人,必須賺錢。大部分的人為了維持生計,賣力賺錢,其他人是為了擁有金錢或增加金錢,而去賺錢。哲學家叔本華說過:「金錢像海水,喝得愈多,愈渴。」
然而,對許多人來說,真正的刺激不是擁有金錢,而是賺錢。每當自己投機成功時,我先感到高興的,不是投機賺了錢,而是我和其他人有不同的見解,並且被證明是正確的。玩賭輪盤的人也會沈醉在贏錢時的快樂,但他的第二大享受卻是輸錢,因為他要的是緊張刺激,而不是錢。
對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來說,賺錢除了有實際好處外,還意味著他的成就受到認可。有的畫家、作家和音樂家天生富有,但他們仍然努力為自己的畫作、書籍和音樂作品爭取最高酬金。我也有過相同的經歷。我的書銷路好時,我對一○%的稿酬並不覺得興奮,相反地,卻對讀者肯花十倍於此的價錢買書而興高采烈。
我有位老朋友,透過經理人買自己太太的畫作,好讓畫家妻子得到正式認可,因為他認為她理所應得。即使是最富有的美女,也會為自己的相片盡可能索取高額酬金,以表明身價不凡。馬克斯萊茵哈特劇院偉大的女演員莉莉•達娃絲(Lili Darvas)曾對我說:「哎,親愛的安德烈,現在我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到林蔭大道散步,我要看看,大家肯為我出多少錢。否則每個女人就白漂亮了!」
【摘錄2】∣第2章•證券交易動物園
大家是否該躋身名人之列,也做個投機人士?
基本上,這取決於兩件事,即物質條件和個人性格。關於第一個前提條件,我牢記一條座右銘: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
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
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最後一句當然不完全正確。大家總是需要一定數量的錢,才能開始投機活動,但數量不一定要很多。在股票投資普及之前,德國流行一種觀點,證券交易所只是富人的遊樂場。這種看法完全錯誤。只要誰的看法正確,誰就有可能用滿少的錢,創造可觀利潤。
我說的「根本沒錢」,是指錢少到連私人住宅都負擔不起或無力養老的地步。
如果真的沒錢,首先必須工作。在證券投機失敗後,我好幾次身無分文,甚至欠債,以致被迫重操舊業,做起經紀人和顧問,賺取佣金,以脫離窘境。
根據我的理論,「很有錢」指的是那些已替自己和家庭做好一切準備的人。我指的是子女教育、養老金,如果可能的話,還有私人住宅。誰的家境如此幸福,誰就可以進行投機的智力冒險活動,試著繼續增加財富。只不過,他不可以迷上證券交易。證券交易所裡沒有輸不掉的財產。大家應該還記得尼克•李森(Nick Leeson),短短幾天時間,他就徹底毀掉名譽卓著的霸菱證券(Barings-Bank),或安德烈•雪鐵龍(André Citroën),他在蒙地卡羅的賭桌上輸掉自己的汽車公司。
身為一家之主,如果收入和財產只夠買私人住宅和負擔子女教育,就不可以投機。只有長期不需動用的資金,才可以拿去投資,而且要投資一流的股票,絕對避免投機。
投機人士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便是要能自由支配資金。不能到了證券交易所,然後對自己說,今後三年要用我的錢來投機,接著買房子、開公司等。在證券交易所,事情從來不按牌理出牌。如果大家的看法正確,總有一天會得到回饋,只是沒人知道在什麼時候。而且,大家不該相信,可以透過投機獲得固定收入。大家可能在證券交易所贏錢,甚至贏得大錢,變成富人,但也可能賠錢,賠很多錢,甚至破產,但不可能在證券交易所規規矩矩賺錢。
追根究柢,只有德國人才會認真談論「規規矩矩賺錢」。法國人講贏錢(gagner l’argent),英國人說收割錢(to earn money),美國人說造錢(to make money),而匈牙利人則是「我們到處找錢」。
具備了物質條件後,還必須有投機家的性格。這點毋庸置疑,敢走進證交所大廳,是得具備冒險精神的。證券交易所裡,沒有十拿九穩的勝仗。如果真能保證贏錢,就不會有人為了一小時後要趕到工廠上早班,而在清晨五點起床了。
至於投機家還需要哪些性格,讀者可從本書中找到答案。但我必須先解釋一下,根據我的定義,到底誰才稱得上投機家?因為,所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人早就不是投機家了。
◎經紀人:只管成交量
當德國新聞電視台報導法蘭克福或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情況時,我們可以看到經紀人和交易員大聲叫喊、四處奔跑。可惜,愈來愈多的經紀人和交易員現在都靜悄悄坐在電腦前,說不定什麼時候,原來證交大廳的獨特氣氛便會消失了。經紀人坐在辦公室裡和客戶洽談,建議客人繼續委託代辦交易,最重要的,是鼓吹他們不斷進行新交易。
經紀人和交易員不靠股價指數的差價賺錢,而是按每筆交易向客戶收取佣金。如果經紀人在一起聊天,他們首先談的是成交量,然後才是發展趨勢。有人講過一個故事:一位客戶去找經紀人,想聽取一些建議。經紀人使出渾身解數,勸他繼續買進IBM的股票。經紀人說完後,客戶才察覺到自己原本是想賣掉IBM的股票。「原來如此,」經紀人說︰「賣掉—這也不壞!」
可能因為我年輕時做過經紀人,所以我並不特別看重經紀人。他們大都是笨蛋,但為讓證券交易所運轉下去,經紀人的存在是必要的,他們把買主和賣主聚在一起,根據供需確定股價。大家可以如此描述和經紀人的關係,就像美國人對女人的評價一樣:「你不能和她們生活在一起,但離開她們,你又活不下去。」
◎基金經理:幾十億資金的統治者
第二類職業證券人士是基金經理,包括大型投資公司的基金管理人和產物管理人。
他們調動幾十億資金,但和證券經紀人一樣,他們不是靠自己的資金,而是客戶的資金在工作。經理人及一群做準備工作的分析師手下,挑出看好的股票、債券或原料,以獲取報酬。整體來看,他們毫無成就,因為只有極少數的基金經理,能不斷超越平均指數,獲取更高利潤。
◎金融鉅子:大莊家
不是每個用自己資金操作的證券投資人都算投機家。
有些資產非常雄厚的金融鉅子,以幾百萬元,甚至幾十億元在進行交易。他們總是全力以赴,投入所發起的交易活動,以確保自己獲得多數,並策畫合併和收購其他公司。他一旦擁有某家公司的股份,便積極干預公司的管理體系,或解散看不順眼的管理階層。面對各種激烈活動,他的生活變得十分不安。如果他開辦企業,就會到證券交易所去籌措必要的資金。甚至他想掌控的那些公司,也是透過證券交易所取得控制權。他的目標總是集中在特定的交易中,他的買或賣都會導致大地震,影響整個證券市場。
◎套匯者:絕跡的投機人士
套匯指的是時間或空間上的投機行為。時間上的投機,指的是今天買,然後過一陣子用更高的價格賣出,或反過來,今天賣掉,以後再用便宜的價格買回來(即賣空)。
另一種是空間上的投機,指的是同時在一個地方買,另一個地方賣。交易過程中,套匯者必須取得超過交易手續費的差價,才會獲利。和傳統的投機人士相比,套匯者的好處在於沒有任何風險。因為,只有當兩個證券交易所出現差價時,套匯者才會委託經紀人進行交易。他事先就知道利潤有多少,因此,套匯者必須專注在蠅頭小利上,時時刻刻關注行情。
不過,這類投機人士今天已經絕跡。在現代化的通訊時代中,東京、倫敦、法蘭克福和紐約的所有訊息和資料,皆觸手可及,今時今日,甚至可以透過電腦網路,在自己的臥室裡讀取訊息。指數差價微乎其微,幾秒之內,就可迅速敉平。最多是經紀人可利用○•一%的細微差價,因為除了交易手續費外,他們不用支付佣金。在今天這個時代,獨立的投機人士在兩個交易地點間,甚至找不到能夠補足一半手續費的指數差價。
在我當經紀人的年代,情景截然不同。當時,倫敦和巴黎間,套匯交易頻繁。上百種有價證券在兩個市場上市,特別是南美的金礦和國際石油公司。當時,套匯成功的關鍵在迅速接通電話。誰先接通倫敦的經紀人,或是接通巴黎的經紀人,誰就能利用兩個交易地點出現的差價,得到貼補。某些套匯者甚至向女接線生行賄,因當時還沒有自動撥接。他們送接線生巧克力、糖果或香水。有些人甚至邀她們吃飯,和她們談戀愛。這樣一來,便出現了幾樁投機家和女接線生成婚的事。當時流行一首歌,我還記得歌中不斷重複的一句歌詞:「哈囉,可愛的接線精靈,告訴我,現在美元的行情。」
專門從事這種交易的同行都是真正的套匯者。但把這個名稱用在一九八六年爆發,以依凡•伯斯基(Ivan Boesky)為核心的內線交易成員上,完全錯誤。一九八七年的電影《華爾街》(Wall Street)中,主角戈登•蓋柯(Gordon Gekko)便是以伯斯基為範本。他們雖然取得內線消息,比別人搶先一步,但還只是時間上的投機家,而不是空間上的投機家。
◎證券玩家:證交所中的賭徒
有種人,即所謂的證券玩家,肯定永不會消失,而且只會愈來愈多,讓我感到遺憾。我之所以如此稱呼他們,乃是因為按照我的定義,他們不配冠上投機家的稱號,雖然一般大眾和新聞記者都以此稱呼他們。證券玩家連最小的指數波動都企圖利用。他在股價一○一時,買進某種股票,然後在股價升到一○三時,就賣掉。接著,他再在指數九○時,買進另一種股票,然後在九一•五時,又再賣掉。
我們假設這條曲線代表某一特定時段內的指數變化。從事短線交易的證券玩家上演一套雜技節目,每次都要在X和Y之間獲利(參見左頁圖)。短期內,他可以獲得成效。如果他只對上漲的指數進行投機,而同時股市也普遍看漲,那他逮到指數上漲的機會就相對大一些。但要在X和Y間逮到波動的正確時機,相當少見。長期來看,玩家遲早會在股價持平或下跌時破產。他是賭徒,沒有任何思索分析,沒有任何戰略,舉止就像玩輪盤的人,從一張賭桌跑到另一張賭桌。
每個證券玩家在此都會反駁我的看法,他們當然有圖表和電腦程式,告訴他們必須在什麼時候買進,什麼時候賣出。但任何一台電腦頂多只和它的程式設計者一樣聰明。
在我近八十年的證券交易經驗中,從未認識過任何長期獲利的證券玩家。
銀行和經紀人總是千方百計想把客戶變成證券玩家。他們大肆宣傳當日沖銷,透過電腦網路,每位散戶投機家都可在「第一時間」進行交易。許多在德國電信上市前獲利,卻沒有經驗的投資散戶,都被誘入證券遊戲中。我認為這種行徑難被諒解,而且也不道德。我在《商報》(Handelsblatt)上讀到,德國也像美國的證交所一樣,提供交易室,讓從事當日沖銷的人士可以租用辦公。文章中提到一位美髮師辭掉工作,因為她做股票賺的錢比工作時更多。
這些幼稚的投資人相信,在不斷買進賣出的激烈交易中,他們和那些早把證交所變成賭場的大型機構享有相同的機會,不只股市,也包括外匯、原料和債券市場。大型機構用高薪雇用哈佛、聖加倫(St. Gallen)或倫敦經濟學院的畢業生,讓他們用幾十億美元在債券、股票或外匯交易中賭博。特別是外匯市場,更是不按牌理出牌。二十四小時內,上兆美元在全球流通。最多,只有成交量的三%會用於進出口業務的結算和擔保,剩下的全投入這場遊戲中。
幾年前,《國際前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採訪了兩名最成功的紐約外匯交易員。他們坦承自己不是在一小時,而是在兩分鐘的時間上投機。而他們任職的金融機構,甚至認為這種兒戲值得一玩。一九八六年,我曾在布萊梅對外匯交易員演講。演講結束後,我和一位年輕的女交易員聊了起來,她向我證實,她在一天中把幾百萬美元挪來挪去。我問她:「妳的獲利目標是多少?」「幾千馬克。」這就是答案。大家投入一百萬美元,為了賺一百馬克,如果白天多重複幾次,也許就能湊到幾千馬克。這些交易員和他們雇主的想法,和古代匈牙利因謀殺而受法庭審判的流浪漢的想法很像。「僅僅為了兩個金幣就殺死一個人,你難道不感到羞恥嗎?」法官問道,流浪漢深思熟慮後回答道:「可是,可敬的法官大人,這裡兩個金幣,那裡兩個金幣,慢慢就積少成多了。」
我問那位布萊梅外匯交易員,如何決定買還是賣,她的回答意味深遠:「別人怎麼做,我就跟著做。」難道就為了這個,大家必須在世界最昂貴的大學裡苦讀嗎?為了像其他烏合之眾的手段,而在兩分鐘的時間上投機?有一次,我問德國一家大銀行的外匯部經理,他手下的交易員懂不懂貨幣。「我想不懂,」他說:「但這也不重要,他們只需要知道美元十分鐘後的行情。」我問他如何防止兩名交易員,在同時間用一百萬走長線,用一百萬炒短線,他解釋說,這不成問題,重要的是,每個交易員最後都賺到錢。
我無法證實這點,但我肯定,這些黃金交易員多數的失敗紀錄,都被小心隱瞞起來了。
不過,我也要為這些證券玩家說些好話。我十分厭惡他們,但同樣地,我也十分需要他們。對於正常運作的證券交易所,他們有必要存在,假如他們不存在,大家便必須創造出來。玩家愈多,市場愈大,流動資金愈多,也更容易在行情上揚及下跌中,發現和控制市場的震盪。每當某類指數疲軟,都會出現新的買主,保護市場免遭重挫。同樣,當某類指數上漲,也會出現新的賣主,影響市場,抑制行情暴漲。他們就像引擎的汽缸,汽缸愈多,引擎運轉愈順暢。只有透過證券玩家,才能確保大家在每個交易日,不會因為指數已經出現向下的壓力,而無法兌現。所以,上百萬的證券玩家完全有必要存在,如果市場上只有買進股票,然後就保留幾十年的投資者,市場將會完全沒有流動資金。
◎投資者:證券市場中的長跑者
投資者和證券玩家剛好相反。他買股票,然後留個幾十年,當成養老金,或當成留給子女或孫子的財產。他從不看指數,對指數不感興趣,即使股價崩盤,也任由他去。
他將資金長期投資於股票,一直投資下去。即使蕭條時期,也不減少股票的投資比率。投資者把寶壓在績優股上,涵蓋各行各業,涉及多個國家。他不會過度看重或挑選特殊的未來行業,很多投資者根據本國或其他國家的股票指數選擇股票。也因此,指數基金愈來愈受歡迎,過去幾年內,積累了幾十億美元。對投資者來說,投資績優股,是最方便的方法。
今天,最大的投資者是美國和英國的退休基金管理機構,他們管理的資金數額龐大,被迫長期持有股票,因為無法在不影響股價指數的情況下兌換現金。對退休的人來說,這是十分幸運的事,如果基金管理人能重新支配基金,表現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好。
從另一方面來看,投資者和證券玩家也截然不同。長期來看,證券玩家永遠是輸家,而投資者,不管他何時進入證券市場,從長期來看,都屬於贏家,至少過去一直如此,因為從股票總體情況來看,崩盤之後,總會不斷達到新高紀錄。
我承認,投資者用少量金額,不會在短期內成為百萬富翁。但長期來看,他卻能夠累積出鉅額財產。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資者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透過投資成為美國第二富有的人。儘管如此,大多數的投機人士仍然以為只有不斷買進賣出,才能賺大錢。
這幾年來,我也加入投資者陣營。我覺得現在從事投機活動已經太老了。況且,我總是四處奔波,從一個演講會和訪問,到下一個演講會和訪問,還要忙著寫專欄和出書,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去關心股票了。現在,我持有五百多種不同的股票,也好幾年沒有賣掉任何一種股票,只不過繼續買進一些。
我該誠實建議每位讀者加入投資者的行列。在從事證券交易的人當中,以平均水準來看,投資者的表現最好,因為即使是投機家,也只有少數是贏家。如果我的話夠權威,能讓讀者盲目聽從(但我對此不抱幻想),本書到此也可結束了。但是,「賭徒」在我們心中蠢蠢欲動,誰能比我更了解投機活動的刺激所在。八十年來,我一直是位精力充沛的投機家,穿梭在全世界的原料、外匯和證券交易所。正確分析形勢及不同於一般看法的觀點得到確認,帶給我的快樂,遠比物質上的利潤大得多。所以我想告訴大家,是什麼因素導致一名精力充沛的投機家不同於金融鉅子、投資者和證券玩家。
◎投機家:有遠見的戰略家
大家也許會說,投機家便是介於證券玩家和投資者之間。當然,界限並非涇渭分明。不同於投資者,投機家對各種新聞都感興趣,但這並不表示,他會像證券玩家那樣,對任何新聞都有反應。如果投機家對上漲的指數進行投機,但由於某個偶然事件,行情暫時下跌,例如,美國總統心臟病突發(艾森豪總統一九五五年心臟病發),或南美發生地震,這時投機家不會馬上推翻自己的投機理念。只有當消息影響深遠,動搖了預測基礎,推翻原來的假設,才會重新規畫。投機家不在意X和Y之間細微的指數波動,他只跟隨趨勢,即從A到B的變化角度。有遠見的投機家密切注意各種基本因素,如金融和貸款政策、利率、經濟擴充、國際局勢、貿易收支、經營報告等,不會受到次要的日常新聞影響。他制定周密的計畫和策略,根據每天發生的事件進行調整。總而言之,投機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確,畢竟是個想法。這是投機家和證券玩家的基本差異。
金融鉅子無疑也密切依循自己的策略,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他們相比,投機家顯得被動。投機家不會導致指數震盪,只試圖從中獲利,他不會撤換公司的管理階層,只是把這家公司的股票賣掉。何等尊貴的職業!他的想法和古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一樣:「遠離商業經營的人,何等快樂。」不用和大眾接觸,不必在做「下等」工作時,弄髒手指,遠離貿易商品和灰塵瀰漫的倉庫,不用天天和生意人爭吵。投機家可以全神貫注,深思熟慮,在繚繞的雪茄煙霧中,舒舒服服坐在搖椅裡,潛心思考,遠離塵世喧囂。他的工具觸手可及,非常簡單,一具電話,一台電視,今天當然還有電腦網路和幾份報紙。但他也有自己的訣竅,他懂得在字裡行間讀出秘密。
投機家沒有雇員,沒有老闆,不必不時笑容可掬向別人問好,也不必像銀行家或經紀人那樣忍受神經質的客戶。他不必遊說別人買東西,他是貴族,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財富及時間,難怪許多人羨慕他們。
但投機家生活危機重重,不得不像鱷魚一樣,要習慣睜著眼睛睡覺。投機行徑就像一段危險的航海之旅,航行在發財和破產之間。大家需要一艘適合遠航的船和一位聰明的舵手。這艘船指的是什麼?我認為是資金和耐心及堅強的神經。至於誰是聰明的舵手?當然是經驗豐富、能獨立思考的人。巴爾札克在一篇關於〈高雅生活〉的文章裡寫到,世上有三種人,工作的人、思考的人和無所事事的人。真正的投機家是思考的人,但很多人卻認為投機家是不用工作的人。
如果大家一定要提到職業,證券投機家這種職業,一方面像新聞記者,另一方面又像醫生。投機家像新聞記者一樣,靠著自己追蹤收集來的新聞為生。新聞記者撰寫新聞,而投機家分析新聞,然後又必須像醫生一樣,做出診斷。診斷最重要,沒有診斷,醫生就無法進行治療。於是,就像醫生透過各種檢查,仔細研究病情一樣,投機家必須仔細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利率和財政政策等狀況,得出全貌,做出診斷,接著才知道如何進行投資。如果事情的發展和診斷不同,或用醫生的話說,治療沒有療效時,就必須重新診斷。
三種人當中,只有新聞記者可以一再出錯,還能一直擔任記者一職。如果醫生不斷出錯,總有一天會失去病人,而投機家則會破產。但我還是十分尊重新聞記者,我認為他們的職業非常迷人,所以到了晚年,我也幹起這行。但不容置疑,新聞記者的風險,不能和投機家的風險相比,因為後者的命運更像走鋼索者的命運。這兩種職業有一共同點,他們知道「只施捨一點,等於沒有施捨」,都要具備敏銳的眼光,受過良好的教育,生活經驗豐富,對所從事的職業有絕對的熱情。有人天生就是投機家、醫生或新聞記者,就像有人天生就是哲學家一樣,哪怕只是不重要的哲學家。
但有一點,投機家和新聞記者,特別是醫生這種職業,是有所差別的。任何學校都教不出投機家,他的工具,除了經驗外,還是經驗。我不會用我八十年的經驗,去換取相當於我體重的黃金,對我來說,無論如何都不划算。
在這八十年裡,我最寶貴的經驗得自損失慘重的交易。所以我要說,一名證券投機家,如果一生沒有至少破產兩次,就稱不上投機家。證券交易所就像一間昏暗的房間,那些幾十年來一直待在屋子裡的人,肯定比不久前才進來的人,更熟悉這房間。
虧損和獲利焦不離孟,孟不離焦,而且終生陪著投機家。成功的投機家在一百次交易中,獲利五十一次,虧損四十九次,他就靠這差數為生。這種關係也許有些誇張,卻恰當體現我的看法。不過,每次交易上的虧損,同時也是經驗上的獲利。只有仔細分析失敗,才能從中獲利。況且,虧損嚴重的投機活動要比獲利的投機活動,更值得分析,這是本質的問題。大家在證券交易市場獲利時,會覺得自己受到認可,感覺飄在雲端,於是體會不到自己還須繼續學習。只有慘敗才會讓人回到現實,這時就必須診斷出錯誤所在。
這是成為成功的投機家而不是研究經濟學的唯一途徑。我甚至會說,如果誰學了經濟學,而想進入證券市場,就必須把之前學過的東西徹底忘掉,因為這是一種負擔。經濟學家連預測經濟發展的趨勢都告失敗,又怎能預測證券交易?過去二十五年中,我在各大學做過無數演講,每一次我都這麼說。當然,講堂裡八○%的座位上,坐的都是學習企業管理和經濟學的學生。學生把這當成一種幽默,只有某些教授惡狠狠地看著我。
接著,我又繼續說:﹁我知道,教授認為我是江湖騙子。但好的江湖騙子,總比糟糕的教授來得強。「經濟學家只會計算,不會思考。他們的統計不僅錯誤,也發現不了數字背後隱藏的東西。他們懂得從書本上學到的所有東西,卻忽略其中的關聯。他們的理論早在我那個時代便已失效,更不用說現在了。如果我和某證交所的同行聊天,兩句話後,就能發現他是學經濟的。他的論點和分析被禁錮在緊身衣裡,無法掙脫出來。我不是唯一持這種觀點的人。巴黎證交所中的第二大證券公司,總是把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的求職者擱在一邊,理由是他們耳不聰、目不明,不僅不會從全球角度考慮問題,而且還自以為是。大多數的銀行和證券公司還未有此體認,因此未對他們平庸的表現感到訝異。已經擔任基金管理人、交易員或分析員的經濟學者,我建議他們像我那位待我如父的朋友,經濟學教授亞伯特•漢(Albert Hahn)般處事。他留下四千萬美元,對自己投機成功的原因,講得很簡單,但也很實在:「我根本不在意自己當教授時說過的那些蠢話!」

作者簡介


【作者】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 André Kostolany
德國知名投資大師,嫻熟金融商品和證券市場的一切,被譽為「20世紀股市見證人」、「20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
1906 年生於匈牙利。13歲隨家人移居維也納後,開始著迷於歐洲各種貨幣的不同變化,從而展開其絢麗多彩的投機人生。他在德國投資界的地位,有如美國的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他的理論被視為權威,德國的投資人、專家、媒體記者,經常詢問他對股市的意見。
18歲時,父親送科斯托蘭尼至巴黎學習股票,影響其一生的人生觀與金錢觀皆於巴黎建立,並立志成為百萬富翁。此後他持美國護照、在德國工作,歷經兩次世界大戰,遭逢兩次徹底的破產。但科斯托蘭尼說:「投機者要提得起、放得下。」每一次衝擊的谷底,都讓他彈跳得更高。
70年代開始,科斯托蘭尼多了一個新頭銜「股市教授」,他開始在德國和世界各大都市的咖啡館中,教授股市知識和預測,上自王孫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是科斯托蘭尼咖啡館講座中的學生。咖啡館講座回響熱烈,不但學生人數大增,連各大金融機構、銀行也爭相邀約演講,而科斯托蘭尼也成為德國、奧地利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
科斯托蘭尼不僅是成功的投資者,也是廣受讀者喜愛的作家。雖然在35歲就賺得足以養老的財富,但過人的精力,使他不甘就此退休,轉而發展第二事業,將自己的證券交易經驗與理論,寫成一本本實用且平易近人的書籍,廣受讀者喜愛與推崇。60年代以來,30 年筆耕不輟:《這就是股市》一書被翻譯成7 國語言,還拍成了電影,從此躋身暢銷作家之列;1991 年的經典之作《證券心理學》一書,更是德國大學經濟系學生必讀書籍。從1987 年以來共出版13本著作,在全球賣出300多萬冊的佳績,包括台灣、中國、韓國、希臘、丹麥,都有翻譯版本。此外他也是德國經濟評論雜誌《資本》的長期作者,供稿長達25 年。
1999 年,見證百年金融發展的科斯托蘭尼因病辭世,留下財富給繼承者,但留下典範給所有的讀者。

譯者
唐峋
北京市人,北京大學西語系德文專業畢業,曾在北京擔任德語翻譯與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