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手爸媽的父母學講堂:腦科醫師教你掌握0-3歲關鍵期,全方位奠定孩子成長基礎

原文書名:0∼3歳ソ成長シ発達ズиュЧЬ 赤グヒモソ未来メプベプゑエペ育サ方


9789865115128新手爸媽的父母學講堂:腦科醫師教你掌握0-3歲關鍵期,全方位奠定孩子成長基礎
  • 產品代碼:

    9789865115128
  • 定價:

    320元
  • 作者:

    菅原道仁
  • 譯者:

    池迎瑄、高詹燦
  • 頁數:

    192頁
  • 開數:

    14.7x21x1.2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1026
  • 出版日:

    20201026
  • 出版社:

    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 CIP:

  • 市場分類:

    育兒,親子教育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休閒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3歲前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
他們無條件地愛著父母,
大腦就像照相機一樣複製著每天看到的一切。
此時,正是所謂的「教養黃金期」!

然而,過多的資訊來源常使父母陷入「教養恐慌症」,
況且應付日常照顧已經分身乏術,似乎無法再多做些什麼了……

請放心!學校沒教的父母學,讓專業腦科醫師爸爸來告訴你!
不必花大錢,不怕時間少,教具不用多,
輕鬆幫助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培養出獨自面對世界的能力!


你不必當個完美父母,只要掌握教養關鍵!
這是一本育兒書,也是給爸爸媽媽的自我成長書!

「孩子將來成功與否,是受基因影響的比例佔比較大呢?或者其實沒什麼關聯性?」經常會有這樣的爭論。關於這個現象,其實可以用「水桶理論」來做說明。

無論任何人都擁有一個名為「才能(天生資質)」的水桶。水桶的尺寸會依據基因的優劣而有不同的大小,這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如果想讓這份才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就必須在水桶中注入名為努力的水。

話雖如此,在本書中提到的0∼3歲大的嬰幼兒,由於身體、智商和心靈都尚未發育成熟,所以無法藉由自己的意識做出具體的努力。因此,透過這本書,作者寫下父母如何幫孩子在水桶中注入水的訣竅,以及如何將自己的孩子培育成「不討厭在水桶中注入水」的人之方法。 

如果要問什麼是爸爸媽媽能夠在小孩人生初期做的事情,那應該就是盡可能讓他們在好的起跑點上出發,這是所有父母共同的心願。孩子固然有自己的人生,但本身也會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人生路上並不一定能一帆風順。然而,父母為孩子奠下的根基健全與否,會對孩子生存的難易度造成很大的變化。

如同20年前的價值觀已經和現在有相當大的差異,現在的嬰幼兒在20年後長大成人,那個時候的社會很有可能已經變成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世界了。為了和那時候的社會接軌,父母的目標就是要以靈活的方式、盡最好的努力來培育孩子。

對孩子而言,重要的是要能朝自己期望的方向持續努力,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並做出實際行動,而不是與其他人比較。如果能將孩子培育到那樣的程度,那麼不管未來會變得如何,或是科技有多進步,應該都能夠學會生存之道。

無論是誰,一開始都要從育兒新手的身分開始做起。即使過程中有不順利的地方,也只是因為「還不適應」育兒的職責而已。能夠一邊享受孩子每天的成長與變化,一邊和他們一同成長,這也是身為父母的箇中樂趣。

本書針對語言與記憶力發展尚未穩定的3歲前嬰幼兒,以腦神經外科醫師的專業知識與育兒親身體驗為本,為大家介紹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必須把握時間著手進行的事項!


作者簡介


菅原道仁
1970年出生。腦神經外科醫師,菅原腦神經外科診所院長。自杏林大學醫院畢業後,進入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任職,專門治療蜘蛛膜下腔出血與腦梗塞等急診腦部疾病。2000年起,進入東京八王子市的腦神經外科專門醫院.北原國際醫院任職15年,目標是建立從急救到居家療養的一貫化醫療體系。根據診療經驗,確立其「從人生目標出發的醫療」風格,提供心靈及生活方式上的醫療支援。
2015年起,在東京八王子市開設菅原腦神經外科診所,以「享受人生,達成人生目標的醫療」為宗旨,每天致力於醫療服務。針對大腦機制的解說淺顯易懂、廣受好評,並多次受邀參與電視節目。主要著作包括《你可以不必這麼浪費》、《為什麼大腦討厭它?》、《成功飲食法》(以上均為暫譯)等。

商品特色/最佳賣點


POINT 1:靠睡眠、運動、飲食,打造健壯身體 × 聰明頭腦 × 穩定情緒
POINT 2:選對玩具、繪本,藉由正向刺激提升學習熱情 × 語彙能力 × 感覺統合能力
POINT 3:正確回應孩子的害怕、好奇、鬧脾氣,學會人際互動 × 自主思考 × 同理心

書籍目錄


前言
想為甫出生的孩子,準備好幸福的未來!
讓人生「建立在良好起點上」所需要的思考方式
滿3歲前,要挑什麼時候著手比較好
沒有完美的父母,重要的是掌握關鍵

第1章
對嬰幼兒的成長來說,最重要的事情
──滿滿的愛與平日的刺激將成為基礎
在嬰幼兒時期,父母能為孩子做些什麼?
為了讓孩子迎接美好的人生,需建立三項基礎條件
父母的對待方式會如實反映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成長以身體發展為優先
先來了解從嬰兒時期到3歲前的成長順序
必須從0歲開始大量對寶寶說話的理由
一看就懂!寶寶學會獨自站立的過程

嬰幼兒的肌肉愈發達,便會愈聰明
身體活動會促進大腦發展
無論學說話還是學走路,都是「以身體為優先」
經驗量及經驗傾向會塑造大腦的發展

給予孩子滿滿的正向刺激
機會就在身邊!不用特別學才藝
<感官刺激>飯菜的香氣、吹拂的微風、引擎的聲音等
<行動刺激>吃飯、睡覺、作息規律

初生嬰兒有五感上的落差?
即使感覺器官尚未成熟,也能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

給予回應能帶來愉快的刺激
心情好的聲音是「跟我說話吧」的信號
與親朋好友一同開心互動

孩子會在模仿中成長
回過神來,發現連睡姿都一模一樣!?
孩子會學習跟父母互動時的溝通模式


第2章
想在3歲前強化身體,應養成哪些習慣?
──「睡眠」、「運動」、「飲食」的具體做法

從3個月大起,便要做到早睡早起
晚上8點過後就該上床睡覺
曬到陽光能夠穩定情緒

該如何鍛鍊孩子的運動神經?
學步的準備早已開始
增加運動量,養成飛毛腿
訓練平衡感的小小祕訣

走得愈多,愈能提升體力及平衡感
打造讓寶寶在家中安心跌倒的環境
帶孩子出門能讓大腦全方位運轉

從孩子的角度訂立出門時間表
了解嬰幼兒會對什麼有興趣
走到浴室的家中輕鬆散步路線

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要訓練良好的姿勢
良好的姿勢會影響一生
培育出樂觀有幹勁的孩子
陪伴孩子時,用手輕輕支撐骨盤
因肌力不足而無法維持姿勢的孩子佔了多數

可以讓孩子看多久電視?
不能超過1小時,以五感發展為優先
選擇可安心讓小孩模仿的內容
嬰幼兒也會視力惡化

為了將來不用煩惱長不高,必須先知道的事情
身高並不完全是由遺傳決定
4歲前身高要超過100cm
想讓身體成長茁壯,吃什麼才好?
如果青春期提早報到……


第3章
在靈機一動的瞬間變得更聰明
──「有興趣的事物」、「開心的事情」會慢慢定型

「成功了!」、「我懂了!」的經驗會讓大腦成長
偶然的成功經驗是良好契機
愉悅的心情有助於加快挑戰事物的週期

不要否定孩子「想要嘗試」的心情
學會爬行之後,感興趣的事物一口氣變多
從探索中建立「自信」,鍛鍊「肌肉」
只要不危險,放手讓孩子去做

獎懲的最佳時機是什麼時候?
孩子受到稱讚時,會增加多巴胺分泌
「故意」惡作劇,便是管教好時機
經歷失敗也是重要的一環

選對玩具促進大腦及身體發展
在家隨手可得的東西,便是有趣的玩具
無法預測結果的玩具最耐玩

什麼時候開始要念故事書給孩子聽?
一開始最好玩的是翻翻撕撕
提升親子關係,並且增加詞彙量
抑揚頓挫的語氣,能讓孩子愛上故事書

透過念故事書訓練「後設認知」
幫助孩子未來一帆風順
用一句話擴大想像空間
煩惱故事書要選哪一本?從經典入手

進行早期教育時的父母注意事項
從小給予學習的機會?
只要孩子自己樂在其中即可

讓孩子專注做現在感興趣的事,會帶來無窮效果
即使努力練習,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才會學起來
發展速度跟長大後會不會讀書無關


第4章
不被孩子牽著走!如何面對孩子的自我主張?
──害怕、好奇、鬧脾氣……該如何應對?

用手指去指代表「想分享看到的事物」
盡量接納孩子的要求
透過認同來學習如何與他人接觸

發現有不擅長的事情該怎麼辦?
大多數事情會隨著時間過去愈來愈熟練
如何消除「疼痛」、「害怕」等先入為主的觀念?
答錯也絕對不能否定孩子
如何回應孩子的問題?

反抗期會隨著大腦發達而結束
人類原本便討厭聽從命令
事先約法三章,便能有效降低「抗拒感」
趁早培養自制力,將來受益無窮

「清晰具體」、「能有所共鳴」的表達方式更容易傳達給對方
表達的方式會影響到寶寶的反應
「不容分說」、「強硬要求」只會造成混亂的局面
時間觀念尚未成熟,說「快點」行不通

忍不住對孩子動怒時……
嚴厲斥責會產生3個壞處
無須責怪自己,準備好應對方法


第5章
希望孩子變得積極正向,並且受人喜愛!
──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累積經驗值吧!

培養自信心的泉源「自我認同感」
從父母身上獲得充足的愛是基本條件
重視每一小步的累積
經驗愈多,對挑戰的抗拒感也會降低

什麼是嬰幼兒的笑容機制?
為了得到周遭人們的溫柔對待
嘴角上揚自然就會變得很開心
根據媽媽的表情去判斷狀況

肢體接觸能培養好奇心
得到擁抱後就能前去探索
如果只能選一個,比起「牛奶」更想要「溫暖」
在沒有愛的環境下成長,會無法理解他人的情感

愈怕生的孩子,興致愈是高昂!
增加接觸人群的機會吧!
一開始先不要看著孩子

催產素能使情緒安穩,提升積極度
成為親子信賴關係的根基
避免用咄咄逼人的態度對待孩子
會對非同一陣線的人展現嚴厲的一面

在3歲以前奠定人際關係的基礎
一切皆源於有爸爸媽媽作為安全堡壘
光是待在一起無法學會「距離感」
依賴周遭的人,也是父母親的重要技能

結語


文章試閱


☆為了將來不用煩惱長不高,
必須先知道的事情

身高不完全是由遺傳決定

我曾經在新宿區四谷一家醫學診所(院長是風本真吾醫師)的兒童矮小門診上班。
不分性別,有許多人受身高問題困擾。
無論是小孩或大人,體重都可增可減,但身高不一樣。第二性徵結束之後,掌管骨骼成長的生長板會逐漸閉合,並停止長高。
大多數人覺得身高是由遺傳決定,但事實上,除了遺傳以外,還有不少因素會影響身高發展。
如果父母從小開始注意孩子的身高發展,孩子便有可能成長到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以上(2016年的數據是男性170.7cm,女性157.8cm)。
雖然本書主要著墨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之大腦及身體發展,但由於孩子4歲以前的身高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成長指標,而且也為了讓家長及孩子把握身高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此先介紹一下較後面的事情。

4歲前身高要超過100cm

風本真吾醫師的研究結果顯示,想要推判孩子的最終身高有2個重要關鍵:
分別是「40個月大時的身高」及「第二性徵什麼時候開始」。
首先,剛出生的嬰兒從50cm起開始成長,到4歲會長高到100cm。短短4年間,身高便成長了1倍。
能在4歲這個時間點長高到100cm的話,若第二性徵沒有提早到來,幼兒大多能夠順利長高,至少達到日本人的平均身高。
具體來說,從4歲到第二性徵開始前,幼兒1年會長高5∼6cm,在第二性徵開始後則會急速長高,最後約在5年後停止。
因此,若第二性徵提早1年到來,最終身高便會減少5cm。相反的,若晚1年到來,最終身高便會多出5cm。

第二性徵開始的平均年齡,男性為11歲6個月,女性則為10歲0個月。
身體的變化上,男性的睪丸會變大,女性則是乳房開始發育。第二性徵開始後,男性一年約會長高8.7cm,女性則會長高7.4cm,這個成長速度會維持約2年。
其後,男性會開始變聲,女性則會出現初經。這些都是身高會慢慢停止增長的信號,其後的3年,身高會再增加約7∼8cm,然後便不再長高。
一般來說,大眾普遍會有孩子從變聲或初經的時間點開始急速長高的印象,但其實成長的黃金時期,早在那之前的2年前便已經結束。
家長很可能會不小心沒有注意到孩子青春期在什麼時候開始,必須特別小心留意。

想讓身體成長茁壯,吃什麼才好?

想要長高,想當然需要充足的飲食。
人類也是動物的一種,只要吃飽,便會長大。
雖然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江戶時代的男性身高只有約155cm。現今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居然比當時高出15cm以上。
日本人較少與其他人種交流,基本上都是國人之間互相通婚,因此這個身高的增長比起遺傳因素,更有可能來自於飲食的變化。
由此可知,適當的飲食十分重要。讓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喜歡吃飯的話,到4歲為止應該能成功長高到100cm。
有不少孩子就算是討厭的食物,只要把它做成星型或心型便會吃下去,建議家長們在這方面可以多花一點心思。
此外,我想再列舉3個飲食的關鍵。

<關鍵1>父母吃得津津有味
曾經有實驗想要研究「大人吃飯時的表情是否會影響小孩的食慾,以及對喜歡及討厭的食物的態度」。
這項實驗的對象是5歲及8歲的小孩。
實驗結果發現,即使是自己喜歡的食物,如果旁邊的大人在吃飯時露出嫌惡的表情,小孩便會失去食慾。相反的,就算是討厭的食物,若大人吃起來津津有味,小孩比較會有吃的意願。
因此,就算孩子剩下討厭的食物不吃,也請不要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對孩子說「很好吃喔」然後把食物吃下去,會比較有效。

<關鍵2>用肉類跟魚類當點心
碳水化合物和脂質對增加體重十分有效。
想要長高,則要攝取蛋白質。
說得直接一點,想要長高的話,吃大量的肉跟魚就好了。
也不要以餅乾當作零食,可以換成炸雞塊或香腸。

<關鍵3>重新審視飲食量
會說「我家孩子明明吃很多,卻完全沒變壯」的母親,大多都是纖瘦體型的人。
雖然在母親眼中,小孩可能的確吃很多,但其實相較於其他家庭的孩子,還是比較少。
參加學校的運動比賽時,觀察一下即可發現,體型瘦小的孩子,其便當盒也比其他孩子的來得小。
因此我建議各位家長,重新審視一下日常飲食的分量。

如果青春期提早報到……

最後想提的是,青春期幾歲才會來臨。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青春期結束,身體也會停止長高,因此青春期較晚開始的話,孩子有機會長得比較高。
如果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有好好注意飲食,身材卻還是較為矮小的人,有可能是因為青春期較早開始。
事實上,亞洲人較為早熟,青春期較早開始,因此比起歐美人士身高矮了一些。跟亞洲人相比,歐美人士的青春期較晚開始,男性的話會晚約1年,女性的話則約半年,所以他們的個子都比較高。
因此,父母必須留意孩子的青春期有沒有提早開始。
如果比周遭同儕更快進入青春期,孩子也會很難開口跟別人商量,有可能讓他們為此深深煩惱。
若孩子比其他人提早2∼3年進入青春期,有可能是「性早熟」,可以進行治療以延緩青春期的進展。

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也十分重要。
身體會在睡眠時,分泌促進骨骼發展的荷爾蒙。
此外,睡眠時也會分泌一種叫做褪黑激素的荷爾蒙,有助於抑制性荷爾蒙過度分泌,一般認為有延緩青春期來臨的作用。
因此,充足的睡眠同時有「長高+延緩青春期」兩個效果(也有人認為日本人早熟,是睡眠時間愈來愈短所致)。

體重跟肌肉可以後天繼續增加,但長高增加的時間則有限制。
如果擔心孩子有身材矮小的問題,可以洽詢專科醫院,建議各位儘早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

(圖)
P55
<嬰幼兒的睡眠時間會逐漸改變>
月齡 一天的睡眠時間
0∼1個月 16∼18小時
1∼3個月 14∼15小時
3∼6個月 13∼14小時
6∼12個月 11∼13小時
1∼3歲 11∼12小時
※會有個體差異。


☆忍不住
對孩子動怒時……

嚴厲斥責會產生3個壞處

即使已經說過一次,幼兒也無法馬上就做到。
在教導他們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的時候,傳達上必須抱持著十足的耐心。
話雖如此,由於孩子的任務就是接收並處理各種感受,因此會在毫無惡意的情況下,接連引發令人困擾的行動。
像是亂丟食物、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大聲吵鬧等等……遇到這些不得不處理的情況時,許多父母會動怒或感到不耐煩。
但需要注意的是,請不要任憑情緒失控去嚴厲斥責孩子的行為,且持續下去成為常態。
由於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能力較弱的緣故,孩子會將大部分的事情都遺忘掉,但就記憶的機制而言,像恐懼和疼痛這類攸關性命的事情,則較容易記住。
若留下與恐懼、疼痛相關的記憶,將有以下3個壞處:

〈壞處ヾ〉看父母的臉色行事
一旦「不要惹爸爸媽媽生氣」成為行動準則,孩子就無法盡情地活動或表達自己的意見。
如果在這個年紀缺乏必須接收的資訊量,就容易導致腦部發展遲緩。

〈壞處ゝ〉造成大腦混亂
孩子在感知到恐懼或疼痛時,出於本能會向家長尋求協助,但如果造成恐懼感的原因來自於家長,他們就會失去歸屬之處。
當混亂的感覺轉變成壓力,就會大量分泌一種名為「皮質醇」的荷爾蒙來保護身體;但另一方面,倘若讓腦神經細胞長期暴露於皮質醇的環境之下,就會引起腦神經細胞萎縮。

〈壞處ゞ〉誤以為「除了使他人恐懼和疼痛以外,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尤其如果持續施行「打孩子」等體罰,會使孩子誤以為解決紛爭除了讓對方感到疼痛之外別無他法。這樣一來,可能會導致他們在未來出現更多問題行為,或是無法與朋友建立良好的關係。

無須責怪自己,準備好應對方法

話雖如此,在忙亂不堪的生活中要照顧尚未懂事的幼兒,父母也需具備相當高的自制力才能避免感情用事。
其中,也有持續大哭大鬧數小時,讓父母束手無策的孩子。
因此也有可能發生父母忍不住打了孩子的情況。
育兒的過程需要耐心,當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或放聲哭泣時,我們就會反射性地迸出不耐煩的情緒,並且出聲斥責。
這股煩躁感是因為我們大腦的邊緣系統出現失控,因此就生物學理論來說,是無可避免的事。
雖然大腦的前額葉會以理性去控制情緒失控,但卻需要花費約6秒的時間才能啟動控制機制。
所以,假如突然間被憤怒所控制,感覺「自己有可能會對孩子動手」時,請一邊深呼吸,一邊從1數到6吧!
這麼做就能有效抑制煩躁的情緒。

外出時,孩子要是因為過於興奮而大聲吵鬧的話,父母不僅會在意周圍的眼光,內心也會產生動搖。
像這種時候,如果有應對方法就會比較安心。
最有效的方法是隨身攜帶能「轉移注意力」的小東西或食物。
由於幼兒的短期記憶能力較弱,只要將他們喜歡的東西藏起來就會哭泣。但如果能讓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大多都能忘記先前所發生的事情。
舉例來說,在電車上經常能看到對吊環興致勃勃的孩子。
他們哭鬧著說「想摸那個∼」而令父母感到不知所措。此時可以問孩子「有沒有人想喝茶∼?」,就能藉此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或者,將孩子的臉朝向看不見吊環的方向,抱起來輕輕搖晃也會有所幫助。

如果是年齡更小、尚未擁有自我意識的孩子在哭鬧,只要抱著他們並輕聲詢問「怎麼了?」、「想睡了對吧?」,就能減輕他們當下所遭受的壓力。
這就像是母親在幫孩子吸收壓力的感覺。
幼兒會對母親的聲音感興趣,因此也更容易平靜下來。


☆培養自信心的泉源
「自我認同感」

從父母身上獲得充足的愛是基本條件

對孩子來說,自信心十分重要。
如果沒有自信心,會變得不擅長主動挑戰事物、探求事物,也會影響人際關係的建立。
因此,從嬰兒時期開始,就要先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使他們了解「自己是值得被重視的」。
平常要經常對孩子說「好可愛!」、「最喜歡你了!」等話語,在哭泣時立刻幫他們更換尿布,或給予擁抱,這些都是愛的表現。
孩子會不時地從父母的行為與話語當中,推測自己受到重視的程度。
如果判斷出自己沒有受到重視,那麼他們將會愈來愈缺乏表情,反應也會變得遲鈍,甚至出現腦部發育遲緩的可能性。沒有受到重視,就代表幾乎喪失了所有能鍛鍊五感的良好刺激。
對孩子而言,判斷「自己受到重視」的最主要依據,便是來自於被爸爸媽媽疼愛這件事情上。

重視每一小步的累積

此外,效果僅次於父母的愛,能夠增強自信心的,就是成功的經驗。
每當學會打開蓋子、用杯子喝水,或是夾起豆子等簡單的小事情時,幼兒的腦部都會分泌多巴胺。
寶寶的成長是由每一小步逐漸累積而成的,即使是再微小的事情,也要記得對他們說「做到了耶!」、「太好了!」,像這樣給予稱讚,便能增強他們的自我肯定感。
相反的,如果因為失敗而加以責備的話,他們會漸漸不敢表達自我。
為了避免被貶低或被責罵,而開始看父母的臉色。
前面也有提過,孩子並不是「做不到」,只是「還不適應」。

經驗愈多,對挑戰的抗拒感也會降低

人類存在著追求新鮮感的特質。
這意味著「在面對新的事物時,是否能不在意風險並勇於挑戰」,據說會根據遺傳基因而有所差異。
追求新鮮感特質較弱的人,會因為在意風險,面對挑戰時容易變得戰戰兢兢。
而追求新鮮感特質較強的人,由於能靠好奇心戰勝恐懼,所以能夠積極挑戰新奇的事物。
如果要說哪一種人能過著比較好的人生,會變成一種結果論,因此不能一概而言。
然而,跟只會說「做不到、好可怕、不想失敗」而裹足不前的人相比,不畏懼改變與進化,並且能夠逐步適應環境的人,在局勢動盪的社會中會更加有利。
而且這份特質上的差異也能夠靠經驗來補足。
若一個人能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持續獲得父母充分的愛,對於冒險產生的恐懼感將會有減少的傾向。
這是因為即使挑戰過程或結果不順利,也能夠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
由於做任何事情都能獲得關注,並承受了各種不同的刺激,因此在迎接新的事物時,產生的恐懼感就會減少。
同樣的道理,自孩提時期就被備受寵愛的人,也比較不容易對人類感到膽怯。
因此,父母在孩子還小的階段,能夠給予他們的東西可說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