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春蠶吐絲:從思想自由到家國情懷 殷海光的最後話語

原文書名:


9789570532616春蠶吐絲:從思想自由到家國情懷 殷海光的最後話語
  • 產品代碼:

    9789570532616
  • 系列名稱:

    人文
  • 系列編號:

    06040149
  • 定價:

    450元
  • 作者:

    編者:陳鼓應
  • 頁數:

    352頁
  • 開數:

    14.8x21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0406
  • 出版日:

    20200406
  •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
  • CIP:

    128.6
  • 市場分類:

    人物傳記(中國)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從思想自由到家國情懷
首度披露殷海光遺稿《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中文版

我的學問算不了什麼,但我有超時代環境的頭腦。三十年寶貴的經驗,沒有能夠寫下來,真可惜。這也是我不想死的原因。
                     —殷海光

我發現,以往殷老師所著重的都是知識問題,如今他所關切的是人生或心靈的問題。他眼看這個世界技術化愈來愈強,而人的道德理想愈來愈敗壞,人的心靈愈來愈萎縮,人的生活愈來愈繁忙,四周的空氣愈來愈污染。這種情境,使他焦慮,逼他反省,令他尋求解答。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應當放在特定的時代脈絡中進行。我自己所經歷的,尚且是一個內憂外患的世界,殷先生更是如此。大的動蕩,造就了他大的視野與胸懷。中國傳統的「士」階層所擁有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抗戰時期被重新激發出來。殷先生在西南聯大,感染的正是這種傳統的力量。所以,他自始至終都具有濃郁的家國情懷,與一般的自由主義者非常不同。
在他的思想中,「民主」與「民族」是彼此交織的。

一九六六年一月十四日,殷先生寫信給我,說到:「內心有難以言狀的淒涼。幸得二三知己,稍感慰藉。人和人內心深處相通,始覺共同存在。人海蒼茫,但願有心肝的人多多互相溫暖也。」
這是我在追憶殷先生時印象最深,也最想說的一句話。

作者簡介


編者

陳鼓應
  1935年出生於福建長汀,1949年隨父母赴台,1956∼1963年先後就讀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兩度輾轉執教於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曾任聘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現為《道家文化研究》學刊主編。
著作有:《悲劇哲學家 尼采》、《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道家人文精神》、《莊子人性論》等十餘部。
2015年,《道家的人文精神》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子部學獎」。
2016年,獲文化部主辦CCTV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獎」。
2017年10月,《莊子解讀》收錄在國家項目「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首發十部之一,並獲第十三屆「文津獎」。
2019年6月,榮獲「湯用彤學術獎」。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陳鼓應
追憶殷海光先生的晚年境遇(代序)╱陳鼓應
序╱查良釗

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殷海光
病中沉思
病中語錄
殷海光先生遺囑

殷海光遺稿╱殷海光
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

殷海光生平
殷海光先生傳記╱陳平景
殷海光先生晚年紀事年表(一九六六-一九六九)╱陳鼓應

紀念文存
殷海光——一些舊事╱聶華苓
痛悼吾敵,痛悼吾友╱徐復觀
對殷海光先生的憶念╱徐復觀
悼念殷海光╱牟潤孫
我的朋友殷海光╱許冠三
殷海光與王浩╱居浩然
憶故人,憶斯人╱沈醒園
悼念殷海光╱傅樂成
殷海光最後的夜晚╱孟祥森
悼念我的老師殷海光先生╱王曉波
瑣憶殷海光老師╱葉新雲
殷海光先生所留下的——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九周年而作╱陳鼓應
與殷海光師三日遊——殷海光先生去世十五周年╱陳平景

給陳鼓應的信

推薦序/導讀/自序


二○一九年是殷海光先生(1919∼1969)的百年冥誕紀念,也是他過世滿五十年。一九六六年他被迫離開臺灣大學,一九六七年四月確診為胃癌,同年五月進行切除手術,一九六九年夏天胃癌復發。
在殷先生離世前的兩個月,我每天去台大宿舍探望他。當時殷先生已經胃癌末期,每回我去家中探望他,他半臥於窗邊的臥榻,緩緩訴說,而我每天做些口述筆錄,第二天再將整理的筆錄給殷先生過目。
在殷先生去世之後,我將這段時間記錄的文字印刷出版為《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書中首次披露了老師的「病中遺言」和「病中語錄」。一九七八年,才由遠景出版社的沈登恩先生和葉麗晴女士正式出版這本書。
此次因為臺灣商務印書館的邀約,我將此書大幅修改、重排後出版,內容除了之前舊版已有的「殷海光的最後話語」外,更另行收錄了與殷先生晚年境遇相關的文字,以及殷先生的朋友和學生追憶他的文章。
特別是殷先生過世後,殷師母整理殷先生的遺物時,找到一份英文遺稿My View of Chinese Philosophy,後來我請學生將這份稿子譯成中文「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在這次的出版中,我也第一次將這份稿子的中文繁體版收錄在內。這本書是殷先生在晚年病困交織歲月中的補遺,以宏觀的視野重新評估中西文化特質,以開闊的心胸展望人類文明走向!
陳鼓應


文章試閱


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
病中沉思

論沉默
這時代受商業廣告的影響,任何事都要像上空裝一樣地暴露出來,好待價而沽──這是「市場文化」。這種「市場文化」受美國和日本的影響越來越厲害。
中國文化卻是講含蓄──溥博、崇高、深厚。人的氣象也是如此。
現代的人,在這市場文化中的人,深怕自己不重要,惟恐自己失去價值;深怕自己不為人所知,所以要叫喊。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市場文化中的人卻「我叫故我在」。其實,這種人不知道沉默的偉大,沉默的力量。
火山未爆發前的沉默和沙漠豈是一樣嗎?
智者的沉默和呆子的沉默豈是一樣嗎?
不要以為你沉默就不存在了,不要以為你沉默就渺小了。正因你的沉默而更偉大。讓我們從沉默中培蓄力量,鍛煉自己。

知識和智慧
知識從很好的學院和健全的制度中產生,智慧則無這些憑藉。智慧從悲劇的情況中激發,從痛苦的心靈生出。
知識發展的線索很清楚,比如一篇博士論文,思想線索從哪個學派來的,根據哪一家的學說,文中所持的觀點都有由來而且很清晰。智慧則來也無蹤,去也無影。
靈感像火花,這個火花可能把智慧帶出來。

論獨立思想
學院式的訓練與獨立思想很難兩全其美。有學院式的訓練,在程序中常把獨立思想消滅了;有獨立思想的人而缺乏學院式的訓練,他的想法常禁不起考驗。如今要有基本的學院式的訓練做基礎又能激發他的思考,能做到陸象山所說「六經為我注腳」的氣象,才是個思想人材,否則就像木頭底下的蛙蟲,永遠不會顯現創造的光輝,因而也不能把人類的光輝向前推進一寸。
(注:學院式的訓練所供給我們的只是生料,我們要吃這原料後,經過我們心靈的潤育而產生出嶄新的東西才行。許多人不明此理,便掉書袋子為樂。結果背著書袋子以老,背著書袋子表演,背著書袋子裝飾自己。結果,書袋子還是書袋子,他還是他。)

鞭子哲學
這個地球上,有各形各色的鞭子哲學,有各形各色的大眾哲學。這種哲學有種種說法:不能違背時代啦!要服從現實權威啦!要和別人同樂隊齊舞啦!
有些人心懷妬嫉與恐懼,用這鞭子哲學將孤獨者從靜僻中趕出來,和群眾一齊呐喊,一樣地做綿羊,做火牛,一樣地陪同他們做大眾哲學大教主的工具,來化作時代浪費的灰燼啊!

邏輯經驗論的基本缺點
邏輯經驗論有一個設定,以為一切知識都可「整合」(unity),邏輯經驗論的這種發展,結果造成了「知識的極權主義」。萊興巴赫(Reichenbach)建構「或然率」的方法便是一個例子。又如「組論」(set theory)想統一數學,至少企圖統一算術。但從萊布尼茲(Leibniz)至槐英(Quine)以來,他們為了要證明一加一等於二,要演證好幾頁。這種方法是否增加了「mathematical intuition」?是否會使得處理數學更方便些?
邏輯經驗論最使人不滿的是:以為解決了大腦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人生的問題。其實人的問題並不止於此。人最重要的問題是心靈的問題。
大腦的問題是「觸及」(touch)。由於心靈的問題不能確定,邏輯經驗論便認為心靈的問題是「假擬的問題」(pseudo problem)。也許從邏輯經驗論的論點來看,心靈的問題是「假擬的問題」,但它卻是「真實的問題」(genuine problem)。
人是有悲歡離合的。
(本節為張尚德所整理)

大腦與心靈
大腦與心靈事實上是無法截然劃分的。現在只是為了方便起見,作這種習慣性的劃分。
我深深地體悟到大腦的要求和心靈的要求不一樣。大腦的要求是精確、明晰、嚴格;要求將對客觀經驗世界的認知系統化。從紀元前四世紀亞里斯多德開始,這種最高的標準表現在邏輯、物理學和數學上。現代的成就表現在登陸月球上。大腦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它的成就可以標準化,最能顯示這種徵象的,便是科學與技術。
然而心靈的要求根本是另外一回事;心靈是價值的主司,是感情的泉源,是信仰的動力,是人類融為一體的基礎。人類要有前途,必須大腦與心靈之間有一種制衡,而制衡於大腦與心靈之間的主體便是理性。
實在說來,存在主義所要對治的問題是心靈而非大腦。現代人大腦過於發達,而心靈一點兒也不充實,而且愈來愈空虛。這是時代的根本問題。有些人用神話熱狂、意識形態來醫治心靈,結果造成「非理性的人」(Irrational Man),要醫治非理性的人,就必須要求理性。這是今天人類必須努力的一個方向。我們可在傳統中找到一些理性的根苗,而將傳統加以批評性地接受。對於傳統,我是個批評者,更新者,再造者。
一九六九年八月九日

古典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
美國大社會學家柏遜思(Parsons)把世界幾種主要的文明作了一個比較之後,發現中國社會有種基本的問題。我們現在就要進一步探究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是什麼,以及是怎樣形成這些基本問題的。
首先,我們應承認中國社會有表面的不穩定。一些講歷史文化的人,因為有自卑感在作祟而不敢承認有表面的不穩定,深怕趕不上近代的西方。這是不夠知識的真誠與勇氣。比如說中國歷代都有刀兵水旱之災、土匪、流寇,以及改朝換代時殺人流血的事件,但是這些卻像一個大湖裡面的漣漪而已。等到風平浪靜以後,湖面又恢復到它的寧靜。所以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的農民,對於這些變亂,養成一種逆來順受的態度,以及漠不關心的態度。老莊的觀念可能有助於養成這種態度。這種態度,從近代西洋人的眼光看來,可能是由於被動的消極的和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心理形成的。但是就長遠的過程來觀察,卻足以維護一個民族悠久的生命和存在的價值。這是否能夠說中國人在無可奈何之中過著這樣無根的生活?大謬不然。因為我們在這樣表面不穩定底下有個基本的穩定,這個基本的穩定也是長期塑造出來的。從周秦開始,經歷兩漢,而六朝,而唐宋,而明清,我們的祖先不斷地塑造,不斷地添補修飾這個基礎,這個基礎形成中國社會基本的穩定──是無論怎樣改朝換代、水旱刀兵之災都沒有動搖過的。 這個基本的穩定是什麼呢?
第一,農村經濟及其生活方式。
第二,基本的社會結構。比如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些社會結構。
第三,儒家、道家與佛教三者經過衝突後的巧妙的結合。儒家所提供的是中國人生活的社會層面及政治層面;道家所提供的是中國人在現實中而不泥於現實的超越境界;佛教所提供的是宗教情緒的滿足及生死問題的安排。
這三大要素,構成中國社會的基本的穩定。歷代無論誰來當皇帝都沒有破壞這些基本的要素,且在稍微安定後總要把這些捧出來作為安定的基石。因此就中國的文明來說,表面的不安定,如燒殺、篡奪,這些只能算傷皮不傷骨的表面的騷動。所以中國古典文明的生命能維持這麼悠久。
(補記:維持中國社會的基本穩定,道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謂「道統」就是指一貫的綿延不絕的治道,而它的核心就是體制。中國的地理環境是西面有高山峻嶺的阻隔,北面有戈壁大沙漠的橫隔,東南面有大海洋的封鎖,這地理的孤立性有助於道統意識一元性的形成。中國各地的風俗習慣差異性極大,然而倫理道德的思想系統卻大抵是統一的,這統一的倫理道德觀念透過同一文字的傳播,更加強了中國社會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