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強人眼下的軍隊-1949年後蔣中正反攻大陸的復國夢與強軍之路

原文書名:


9789571609089強人眼下的軍隊-1949年後蔣中正反攻大陸的復國夢與強軍之路
  • 產品代碼:

    9789571609089
  • 系列名稱:

    歷史回顧
  • 定價:

    420元
  • 作者:

    柴漢熙
  • 頁數:

    350頁
  • 開數:

    17x23x2.2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0527
  • 出版日:

    20200527
  • 出版社:

    黎明文化
  • CIP:

    590.933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每個曾在中華民國接受過軍事教育、軍事訓練或未來將從事軍事工作的人都應必讀的一部書。

中華民國遷臺之後,反攻大陸成為國家的主要政策,亦為嚴肅不可討論的政治議題。蔣中正執掌中華民國兵符將近半個世紀,被國軍譽為「國民革命軍之父」,對國軍的影響深遠而重大。從內戰的敗退到遷臺,在蔣的身上沒有看到失敗者的怨憤與消沈,反而是承擔與奮興。

綜觀蔣中正在反攻大陸政策的軍事統帥作為,可謂承擔統帥責任全力以赴。蔣的抉擇使其在敗亡中重新出發,以至於必須付出千百倍以上代價。對內部而言,必須凝聚頹敗渙散之民心以重建戰鬥士氣,並且加速國軍建軍備戰作為,恢復固有戰力與自信心;對外部而論,不僅要提升自保能力以防範共軍進犯,且要儲備反攻戰力,對抗共軍收復失土。就當時的情勢而言,蔣欲達中興之心志,常為其所屬疑惑,甚至不安。然而,領導者的擔當,往往在於常人研判不可能的認知下,發現經營的可能性,進而全心投入。並且,號召跟隨者參與,提供再造願景與執行藍圖引領跟隨者,伺機給予激勵使彼等充滿動力前進。尤其領導者在危亡的情勢中承擔責任,即能給予跟隨者高度的安全感與信賴感,這成為遷臺初期潰敗官兵,得以再次凝聚軍心士氣的主要關鍵因素,亦為臺灣後續建設發展的動力。

一九四九年內戰失利後,蔣中正在軍事上的決策與經營上,使撤守來臺的軍隊,從士氣破敗的景況扭轉頹勢,成為捍衛臺海的勁旅;以教育將校、訓練軍隊為主要,甚而延聘外籍軍事顧問或利用美援,促使國軍步入國家化與軍事現代化的軌道,成為後來奠定臺灣民主化的重要根基。此乃不爭的事實,絕非訕笑謾罵文字與語言所能掩蓋。對於蔣生平事蹟,如僅著眼在功過是非的結果,不僅忽略歷史連續性格所呈現的變化,也導致侷限在因果關係的推論而簡化歷史事件的真實意義。蔣不輕言放棄、勇於承擔歷史使命的領袖風格,真實的踴躍在「反攻大陸」的歷史舞台上,這是本書所要呈現的評價面相。

本書大量引用《蔣中正日記》與重要場合演講稿、《國軍檔案》、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事略稿本》、《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與《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等文獻架構還原反攻大陸的政策面貌,並輔以美國國務院公共事務局歷史文獻辦公室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Bureau of Public Affairs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公布的 《美國外交關係文獻》(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FRUS),從美國的角度提供鮮明的描述,特別是對蔣反攻大陸外交態度。但也因此凸顯蔣在反攻大陸政策與作為上的轉折原因。

蔣中正來臺以反攻大陸為使命,卻未曾發兵登陸,貿然興戰,此乃克己、慎戰之體現;或有輿論誤認反攻乃為內戰失敗挽回顏面的文宣口號,此實屬主觀臆測。本書深入的剖析反攻大陸各階段(含國光計畫)的演變,及見蔣救國心切、治軍嚴謹、治事勤勞,任事負責的表現與心路轉折。固然史料自己會發聲,但缺乏論證編輯,仍屬徒然。期盼本書能夠為蔣在臺軍事建設留下歷史遺產,也為歷史人物留下見證論述。

作者簡介


柴漢熙

學歷:
美國聖母大學法學碩士
國防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

經歷:
軍法組長、上校軍法官退役

資歷:
龍華科技大學企管系兼任助理教授
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系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市政府士林區公所調解委員
中華修復促進協會理事長
空軍司令部修復式程序委員
陸軍司令部修復式程序委員
台北地方法院少年事件修復式對話方案委員
台灣士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假日生活輔導講師
台灣新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假日生活輔導講師
台灣桃園少年輔育院、台北少年觀護所少年課程講師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前國史館館長呂芳上
推薦序〈二〉前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林正義
自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反攻大陸政策預備階段
第一節 蔣中正因應大陸局勢的策略
第二節 遷臺後的現況與經營
第三節 反攻武力的預備與建構
第三章 反攻大陸政策執行階段
第一節 不斷演變的作戰計畫
第二節 多元反攻方案
第三節 反攻作戰缺乏致勝因素
第四章 反攻大陸政策潛移默換階段
第一節 依然堅持反攻政策
第二節 反攻決策轉型因素
第三節 軍事決策轉攻為守
第五章 反攻大陸的具體實踐:國光計畫
第一節 國光計畫的歷程
第二節 戰爭決策所展現的領導風格
第三節 反攻決策的效應
第六章 結論
附錄一:國軍戡亂後期(一九四九年)軍事動態與蔣中正之作為紀要
附錄二:蔣中正對幹部訓練的觀點
附錄三:蔣中正「國光計畫」作業高峰時期(一九六一年)重要指示交辦
事項
附錄四:國光計畫一- 六期戰備經費收支統計表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一﹀
﹁反攻大陸﹂是蔣中正晚年的心願 前國史館館長呂芳上

現在許多人常把蔣中正一九五○年提出的﹁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視為口號,揶揄一番。其實這說法並非空談,只要讀柴漢熙博士這本新書,就可了然。
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六十三歲的蔣中正遭遇一生革命事業最大的挫折。這一年年底他在日記上說,生活所見所聞、遭遇,﹁無非為人唾棄,為世譏刺,恥辱悲慘,莫甚於此。﹂他淬礪奮發,堅持要把革命事業從頭做起。在蕞爾小島,啟動黨政改造、重新編練軍隊,無不指向一個目標:反攻大陸。這本書同時告訴我們,這時期處境十分艱難的蔣,竟仍想以小搏大,還的確假戲真做,由不得你不對這個﹁人﹂,另眼相看。
我有幸先讀過這本描述一九五○-一九六○年代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反攻大陸﹂政策的專著,有幾點體會,值得與讀者分享:第一、作者利用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蔣的日記,把這階段的政治史、軍事史,系統地鋪陳開來,尤其利用大量的外文資料對證,是同一性質著述明顯的優勢。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多半不會忘記﹁反攻大陸、雪恥復國﹂、﹁殺朱拔毛、反共抗俄﹂的醒目標語,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背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這本專書補足過去台海兩岸社會、學術界對這一時期歷史討論的偏頗和不足,在史學研究上自是一大貢獻。第二、這時期蔣中正指導下的反攻大陸政策,絕非徒託空言。五○年代政府遷台初期,先有一○二、一○三號作戰計畫,繼有國光計畫案︵一九六一-一九七○︶,大計畫中包有小計畫,例如一九六○年初的天馬計畫,隨後有野龍計畫、崑崙計畫、武漢計畫的開展。原計畫的中變,新計畫的出現,多半參雜了詭譎多變內外局勢的考量,作者尋幽探勝追尋各種原始檔卷,儘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讓我們大開眼界。第三、政治是一種藝術,從操作層面看,高明的﹁玩﹂政治,不一定是貶義。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這是手法,相對的在夾縫中求生的小國、弱國,尤需好技巧、高智慧,新加坡李光耀能游走四方,即為一例。這本書提供我們自己的歷史經驗:蔣中正在二○年代之後,即把自己和國家綁在一起,休戚相關,榮辱與共;五○年代蔣要中興國家,﹁反攻大陸﹂是前提,但遭遇的第一道難題是本錢小、籌碼少,依賴強權美國,是無法迴避的選擇。和美國打交道,蔣中正有過刻骨銘心的痛苦經驗,二戰時期史迪威事件、羅斯福雅爾達密約,二戰後的馬歇爾調停都是顯例。退守台灣的蔣願﹁重蹈覆轍﹂,以小事大,非得已也。書中不時提及的事實是:蔣反攻難成的最大阻力,是來自親密友人老美。這說明小國、弱國,易淪為強權的棋子。小國如何事大國,尤需政治藝術,千古同然,於今尤甚。
我們都活在歷史的發展中,所有的歷史都是現代史,離我們才幾十年的近代歷史,關係尤其密切。歷史的真義是在營造更好的今天,羅斯福夫人愛蓮納(Eleanor Roosevelt ) 說,”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不了解昨天,很難掌握今天。但,﹁昨天﹂不必然人人可看得清楚,因此需要有耐力、能剝絲抽繭的歷史工作者,為我們開荒拓土,尋求真相才行,柴博士的努力與本書的貢獻即在於此。

︿推薦序二﹀
臺灣在民主過程出現的負面發展,與反攻大陸的戰略相關性甚高
前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林正義

漢熙具有法學背景,在博士班階段就已經從事﹁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的研究與實踐,也參與一些具體的個案。漢熙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更有機會到伊朗參加針對此一少為人知,卻十分重要的﹁修復式正義﹂研討會,可見他對此一議題的專精與執著。他多次強調經由﹁修復式正義﹂的討論,希望國軍先從一些案例,使得受害人與加害人、團體與社區受損的關係,可以得到應有的修復,早日回歸正常生活。漢熙在他﹁修復式正義﹂興趣之外,開闢一個新的議題,並運用蔣中正總統的日記,來了解最高領導人的反攻大陸戰略。
戰略的研究涉及戰爭與和平、戰略理論與戰略文化、法律政治與武力使用、地理與戰略、科技與戰略等。反攻大陸也涉及到蔣中正總統與臺灣基地的鞏固。漢熙或許是受到政戰教育養成的影響,從較樂觀與肯定的角度,來述說蔣中正總統對於軍事的領導與反攻大陸的戰略。他指出真正的反攻大陸軍事行動,雖有許多不同代號的計畫,但反攻大軍並沒有真正跨越過臺灣海峽。因此,漢熙在結論中提到反攻大陸的戰略除了在遷臺初期﹁凝聚軍心士氣﹂外,更積累動力使﹁臺灣的經貿建設與發展,耀然成為國際上傲人的奇蹟﹂然而,臺灣在民主過程中所出現的負面發展,也與反攻大陸的戰略有很大的相關性。
漢熙在撰寫博士論文之前,決定研究蔣總統的領導風格,並以反攻大陸為個案研究。漢熙博士論文的其中一章,專門討論蔣中正統帥風格形塑因素及其軍事領導實踐。在新書中並沒有出現該一章節,然而,漢熙在全書的各章節及反攻大陸戰略的不同階段,仍呈現出來蔣中正的決策思考與領導方向。
漢熙為了使博士論文更具有權威根據,遠赴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抄錄︽蔣中正日記︾,而且出動全家大小,可見他有強力的後盾。在理解與分析臺灣一九四九年後的內政、外交、軍事發展,若沒有運用上述日記的記載,很難稱得上有全盤的面貌。漢熙的努力彌補了這份的空白,但反攻大陸的年代延續久遠,在此本論文中,日記的呈現只是部分,而這也留給後續者努力的許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