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原文書名:


9789862624524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 產品代碼:

    9789862624524
  • 系列名稱:

    島嶼新台誌
  • 系列編號:

    YN9002
  • 定價:

    599元
  • 作者:

    張隆志, 簡宏逸, 楊朝傑, 鄭螢憶, 林紋沛
  • 頁數:

    408頁
  • 開數:

    16.8x23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10118
  • 出版日:

    20210118
  • 出版社:

    貓頭鷹(城邦)
  • CIP:

    733.7
  • 市場分類:

    中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閱讀歷史,讓我們理解過去、定義自己是誰;史料即是通往歷史的道路

◎文化部金鼎獎《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作

貓頭鷹《跨越世紀的信號》系列,計畫以一冊一史料,如書信、照片、地圖、公牘文書等,延攬新生代史家共同詮釋島嶼的新歷史。本系列已出版第一冊以書信為題的《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第二冊以「日記」為主,從荷蘭時代到戰後時期,重新詮釋九個歷史片段。日記通常會反映記主當日的所記所聞,因此常可見一些特殊經歷和奇聞軼事,大至國際局勢,小到人際關係,各色各樣的豐富材料,為重新認識臺灣歷史提供不同的視角。

本書九篇日記出自不同背景的人物所有:

荷蘭人與原住民的黃金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員工日記揭開神祕的東海岸原住民部落,傳說中的產金之地真的有大量黃金嗎?宛如格列佛遊記般大開眼界的經歷,背後又是由哪些商業利益驅動?

林爽文事件中的利益盤算:轟動全台的林爽文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卻是翻身契機,原本從事走私貿易的鹿港林家如何藉此轉型為叱吒兩岸商界的知名商號?

清帝國統治下的歸化與圖謀:來自中國的清帝國官員,為何能識破「歸順天朝」的番人背後真正的目的,帝國的理番政策又能否順天應民?

馬偕眼中的清代臺灣:身為一名清代旅人,在旅店裡要和黑豬一起住,路上則有各種交通不便與危險。從馬偕博士的日記,一窺清代傳教狀況、部落生活,以及如何平安抵達目的地。

文武雙全的胡適之父:胡傳是清帝國治臺的末代官員,他的日記又記載了哪些官員日常、為官之道、仕途險惡,以及透露了哪些甲午戰前的政情?

反殖民運動裡的風暴:一場因薪水不公而起的社內風暴,讓反殖民運動的指標媒體《臺灣民報》,即將面臨奪權風暴,甚至預告了臺灣民眾黨的內部分裂。

仕紳之妻不平凡的日常:林獻堂之妻楊水心,是日本時代的仕紳之妻代表,她的旅行與公益活動得以讓我們一窺當時上層社會婦女的生活。

卑南族青年Kelasay的戰地見聞:在帝國的號召下到了南方戰場,與反攻的美軍展開游擊戰,他的戰地見聞記錄了二戰最激烈的時刻。

戰後外省移民的落地生根:他們初來乍到,在臺灣經歷前所未有的新奇體驗,也感受到家鄉與此地的差異,他們的思鄉之情,以及身處異鄉所面臨的困境,都得依賴同鄉互助,才能在這塊新土地生存下去。

本書的九段歷史,描繪了個人歷史,也傳達了時代的脈絡。書末還特別收錄「史料解析與歷史寫作」單元,介紹各時代重要或遺珠史料,以及分析如何運用史料撰寫歷史,供教學或歷史愛好者搜查史料和書寫歷史之用。

◎專業好評

讀日記,如看名人私生活般誘人;
會讀日記,則在細節裡看到時代圖像;
會寫日記故事,能把史料編織成對話如劇場;
文獻加詮釋,深入時代實際運作,淺出時人生活意象,一路讀來,上癮!
──單兆榮╱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退休歷史教師

史家的研究與書寫一方面讓前人的生命重新獲得理解而益發精采生動,另一方面也讓這些歷史人物所身處的大時代,因著人們真切的盤算、圖謀、思緒、行動、際遇等,而益發細膩深刻。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本書的嘗試,證明了史學這門技藝有專業性,也有跟社會對話的溝通能力。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各界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呂紹理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曹銘宗 文史工作者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陳翠蓮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單兆榮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退休歷史教師
黃春木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黃震南 藏書家
鄭麗君 前文化部長
謝仕淵 成大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


張隆志
本書主編。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臺灣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兼任副教授。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臺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以及中英日文學術論文多篇。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簡宏逸
一隻被飼養的家貓,不抓老鼠不吃魚,只會埋首做研究。研究過傳教士漢學、地名與周邊社會、古代人名稱謂、長崎麒麟尾貓等等,學術雜食性動物是也。最近正以貓的角度研究在倫敦假扮福爾摩沙人的大騙子,還有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

楊朝傑
彰化二水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區域史。
長期從事濁水溪中下游的地方社會與族群關係的探討,發表多篇論著。
近年,積極探尋十九世紀彰化平原上的街庄故事,
同時也投身在文物類文化資產與地方社會歷史的發掘,
期盼自己能為臺灣各地承載著生命厚度的歷史而努力!

鄭螢憶
一個熱愛鄉土的雲林縣北港人,目前任職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清代臺灣族群史、歷史人類學、臺灣民間信仰,曾發表關於清代熟番身分與番界邊區相關的數篇論文。長期關注臺灣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番界邊區多族群互動的歷史。相較於在圖書館讀檔案,更熱愛從田野現場思考臺灣多重歷史疊加的過程。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林紋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1860-1905)》。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有《論友誼》、《從彼山到此山》、《一九一九,日本與中國:杜威夫婦的遠東家書》(合譯)、《家園何處是》等書。

陳冠妃
臺北長大的臺南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專業領域為城市史、清代臺灣史、歷史人類學。常常思考如何將歷史知識與思維和其他領域進行跨界整合,讓大家可以從各種管道認識過去、了解自己,參與過文化資產保存、數位人文、策展等工作;曾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輯委員。

莊勝全
屏東新園人。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曾任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化史、報刊媒體史、知識社會史。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與《「小的」臺灣史》(合著),及學術論文、翻譯與書評十餘篇。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劉世溫
雲林斗六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曾任基隆市中正國中歷史科代理教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曾參與《續修澎湖縣志.卷一大事記》的修纂,以及《灌園先生日記》、《楊水心女士日記》、《林紀堂先生日記》、《陳?女士日記》、《陳懷澄先生日記》的註解工作。

陳柏棕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生。著有碩士論文〈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另有《軍艦旗下: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1943-1945)》、《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等論著。目前研究興趣為歷史記憶、口述歷史等課題。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曾獻緯
南投鹿谷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著有《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目前研究興趣是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書籍目錄


編輯室報告
系列總導讀
推薦序
主編導讀
第一章 以鐵換金:雅各•巴爾比安航向黃金東海岸之旅
第二章 借力使力:十八世紀末林爽文事件中的官府與鹿港郊商
第三章 慕義來歸:十九世紀中葉水沙連埔地弛禁與版圖擴張
第四章 跬步千里:十九世紀馬偕的傳道之旅
第五章 文武雙全的政治精算師——胡鐵花
第六章 茶壺裡的風暴:當新、舊民報社的合併遇上臺灣民眾黨的分裂
第七章 燈火闌珊處:楊水心的東京之旅
第八章 一位臺東卑南族人Kelasay的戰地見聞
第九章 飄洋過海到臺灣:外省移民的流離歲月
附錄 歷史寫作與史料解析
一、荷蘭史料中的雅各.巴爾比安探金日誌
二、清宮中的軍事活動「日記」——《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三、宦海日記題解
四、《馬偕日記》的日常與非日常
五、胡傳《臺灣日記》與清末日記史料
六、日記史料、反殖民運動與殖民地近代報刊的經營
七、《楊水心女士日記》的內容與史料價值
八、淺談臺籍日本兵的戰爭經驗書寫形式與作品:以回憶錄與日記為例
九、獨在異鄉為異客,那些年的臺灣外省移民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
索引

文章試閱


第一章 以鐵換金:雅各.巴爾比安航向黃金東海岸之旅
簡宏逸────著

尋找黃金的黃金時代
十七世紀又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在這段期間,荷蘭聯省共和國成功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成為海上世界強權之一。隨之而來的貿易、知識、藝術和文化的蓬勃發展,使這個建立於西歐低地的新興國家,配得上黃金時代之名。但黃金時代的荷蘭,本身其實沒有穩定的貴金屬來源。相較於搶得歐亞貿易先機的葡萄牙,以及擁有美洲銀礦的西班牙,後進的荷蘭只能運輸各種商品在各國買低賣高,賺取價差,換取被視為財富象徵的貴金屬。

挑戰強權以拓展勢力的新興國家荷蘭,當然也會想要像壟斷香料產地一樣,牢牢掌握自己的貴金屬來源,而最大的機會似乎就在當時稱為「東印度」的亞洲。自從《馬可波羅遊記》首次描述黃金之國 Zipangu(英文 Japan 的詞源)以來,歐洲人就格外留意亞洲各國的黃金情報。這激發了荷蘭人向亞洲拓展,知名作家及探險家林斯侯登(Jan Huyghen van Linschoten)在《東印度水路誌》(Itinerario)一書中,也提到了亞洲各國盛產黃金的情報。但是這些國家當時都是一方之雄,荷蘭只能透過貿易與之交往,有限度地交易貴金屬。在這些國家中,日本算是比較穩定的貴金屬供應者,荷蘭也透過向日本運輸生絲、陶瓷、鹿皮等商品賺取日本出口的白銀。但即使是供貨穩定的日本,也在一六三○年代中葉傳出將禁止白銀出口的謠言。此時荷蘭必須做的,就是將貴金屬的來源多元化,最好是能有自己可以掌握的來源。這時,他們的腦筋就動到太平洋上傳說的金銀島,以及自己人剛站穩腳步的福爾摩沙身上了。

太平洋上的金銀島
其實上述兩個金銀島傳說很可能有相同的來源,這從一五八四年西班牙船長法蘭西斯科.加里(Francisco Gali)的環太平洋航海紀錄就可以看出。加里的船停泊在澳門時,有位漳州舵手三泰(Santy)曾經告訴他,西洋人稱為「福爾摩沙群島(Ilhas Fermosas)」,而他稱為「琉球(Lequeos)」的地方有黃金礦脈,當地原住民會用小船將鹿皮和砂金拿到中國沿海販賣。三泰自己去過「琉球」九次,對這個情報相當有信心。此外三泰也說,日本東方的太平洋中有四座相隔不遠的群島,那裡的人會帶砂金、棉製品、燻魚去日本賣。加里帶著這兩則金銀島情報,跨過太平洋回到新西班牙(今墨西哥),並隨即接下探索太平洋金銀島的任務。不過加里出師未捷身先死,他在馬尼拉驟逝,遠征也隨之取消。後來西班牙雖然在一五八七年、一六一二年兩次嘗試尋找金銀島,但都無功而返。一六三九年和一六四三年,荷蘭人也兩次隨著西班牙人的腳步,嘗試尋找太平洋上的金銀島,當然最後什麼也沒找到。畢竟,太平洋中央真的沒有金銀島。
但我們不要忘記三泰所說的金銀島情報其實有兩則,另一則就是我們熟悉的福爾摩沙臺灣。一六○四年荷蘭人首次來到澎湖,被明朝都司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無功而返。一六二二年荷蘭艦隊再次占領澎湖,希望打開中國的貿易之門,但最後仍然無法達成目標。在長達兩年的交涉過程中,著名的商人李旦介入,他在一六二三年勸荷蘭人占領臺灣(Thaiwan),還告知了淡水、雞籠一帶出產黃金的情報。一六二四年荷蘭放棄澎湖轉進福爾摩沙臺灣,之後花了十餘年,終於在一六三五年征服麻豆、塔加里揚社等原住民村社,成功在福爾摩沙島上建立穩定的根據地。

此時正是荷蘭積極尋找太平洋上金銀島的時候,荷蘭駐臺當局也不落人後,開始收集福爾摩沙島上的黃金情報,並於一六三七年和一六三八年兩度派遣船隻航行至卑南(臺東市附近),並派遣商務官駐紮卑南收集情報。一六四二年一月至二月間,臺灣商館藉口商務官遇害,由長官親率大軍遠征東臺灣諸社,前進至今天花蓮市一帶後,受到地形阻礙而折返。但荷蘭人在這一年的征途還未結束,八月又發兵北上驅逐據守雞籠的西班牙人,隨後立即水陸並進,試圖前往東海岸的黃金產地。不過陸路只到了臺灣東北的三貂角,海路前進到聖羅倫斯灣(蘇澳),離黃金產地哆囉滿都還有一段距離。

黃金產地哆囉滿
在西班牙人統治北臺灣時,哆囉滿(約今花蓮立霧溪口)的黃金就已經為西班牙人所知。在一六三二年傳教士哈辛托.艾斯奇維(Jacinto Esquivel)的報告中,提過哆囉滿擁有豐富的金礦,通常由居住在雞籠附近的馬賽人(Basay)去交易,再轉賣給漢人。馬賽人是居住在臺灣北部沿海的原住民,也是最早與西班牙人合作的北臺灣原住民。除了為殖民者服務,也為其他原住民製作手工藝品以賺取酬勞。他們精於計算,還駕駛大型艋舺經營臺灣東北海岸貿易路線。從上述艾斯奇維的報告可知,外來的漢人和西班牙人都要透過馬賽人才能夠取得黃金,顯示馬賽人在臺灣東北海岸貿易路線上的優勢。

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占領北臺灣之後,也透過馬賽人取得了不少關於黃金產地哆囉滿的情報。在荷蘭人北臺灣統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馬賽人通事鐵奧多爾(Theodore),曾向荷蘭人說他去過哆囉滿十五次,每年四、五、六月可以去當地交易,一年只能去一次。當地人知道黃金的珍貴價值,也會用來當作飾品。馬賽人用銀幣向哆囉滿人買黃金,每年最多可以換到一千零八十公克重的黃金。

荷蘭人在一六四二年對金礦產地的遠征雖然以失敗收場,但仍在一六四三年四月至五月和一六四五年十一月至一六四六年一月兩次派遣遠征軍進入哆囉滿地區。可是哆囉滿人警戒心強,荷蘭人除了使哆囉滿臣服、繳納貢金以外,只獲知砂金會在河水氾濫後出現在河岸。荷蘭指揮官曾經派人往山中尋找,但沒有找到黃金礦脈;而且深山中還有身手矯健的他族原住民,連哆囉滿人也不敢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