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地中海一萬五千年史(中文世界唯一法語直譯本,地中海研究權威亞蘭.布隆迪扛鼎巨作,套書上、下冊不分售)

原文書名:Le monde méditerranéen 15 000 ans d’histoireLe monde méditerranéen 15 000 ans d’histoire


9789865509224地中海一萬五千年史(中文世界唯一法語直譯本,地中海研究權威亞蘭.布隆迪扛鼎巨作,套書上、下冊不分售)
  • 產品代碼:

    9789865509224
  • 系列名稱:

    Historia歷史學堂
  • 系列編號:

    MU0034S
  • 定價:

    900元
  • 作者:

    亞蘭.布隆迪(Alain Blondy)
  • 譯者:

    許惇純
  • 頁數:

    680頁
  • 開數:

    15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0608
  • 出版日:

    20200608
  • 出版社:

    馬可孛羅(城邦)
  • CIP:

    726.09
  • 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超越歷史分期與一般認知之主張
以「長時段歷史」的觀點來理解地中海世界
繼布勞岱爾《地中海史》、大衛.阿布拉菲雅《偉大的海》之後,又一地中海史經典

法國歷史學家、馬爾他與法國多項國家級榮譽勳銜得主
當前地中海世界研究最傑出專家──亞蘭.布隆迪畢生研究巨作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蔣竹山教授 熱情推薦

【書籍內容】
地中海世界,遠從人類史前時代就是個文明的搖籃,是幅各色文化拼貼的馬賽克,如此多姿多采的特性,持續了長達一萬五千年,直到今日仍是世人關注的焦點。索邦大學教授亞蘭.布隆迪在這本多達三十五萬字的磅礡巨作中,完整重現了地中海世界從史前時代直到今日的歷史發展。

在地中海的周圍,孕育出埃及、希臘、腓尼基、羅馬等古代文明,也成就了古典時代的思想,發展出影響後世深遠的哲學、法律與政治制度。在宗教上,世界三大神啟宗教: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也誕生在地中海這片土地上,塑造人類的信仰生活長達千年。在經濟上,地中海的東西向、南北向貿易始終都是西方世界的經濟命脈,這片海域在其中扮演關鍵的通衢角色。進入大航海時代後,地中海雖然逐漸退居幕後,世界的舞台焦點轉向了遠方的大洋,但隨著近代幾個大型帝國崩解,攪亂了一池春水,原受到帝國支配的民族紛紛群起建國,再加上歐洲諸殖民強權不忘要分得一些好處,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也在地中海上升起。

本書的核心宗旨是要以「長時段的歷史時間觀」來認識地中海世界,但不同於布勞岱爾念茲在茲的「事物的持續性、恆常性」,布隆迪強調的是地中海世界的「多變性」,一如千年來諸多政治體、經濟體或文化體如潮水般湧起,也如潮水般湮沒,持續地處在變動、衝突、矛盾的狀態。地中海從來不曾完整統一過,儘管千年來人們多次想在這片土地上成就政治或宗教的統一。

最後,本書要警醒我們現代人,地中海正悄悄重回世界的舞台,這次不是希臘羅馬世界與「蠻族」的戰爭,也不是基督信仰與伊斯蘭信仰的對立,而是富人與窮人的衝突,當有錢人在地中海享受陽光與海岸時,正有一批逃出戰亂、身無分文的難民冒著生命危險渡過這片大海。

【本書看點】
1.本書合計二十三章,頭幾章先破題簡述地中海地理環境,以及早期人類活動,接著一路講述到二十一世紀的地中海難民危機,時間跨度達一萬五千年。
2.每章開頭或各小節中都會附上相關的大事年表,方便讀者盤整事件發生之先後與因果。
3.全書共附有十一章地中海歷史地圖,幫助讀者掌握各帝國、民族、教派的活動空間。
4.書中共有多達上千條注釋,旁徵博引、內容豐富,可幫助讀者查找原始資料或了解更多延伸知識。

作者簡介


姓名:亞蘭.布隆迪Alain Blondy
法國歷史學家、巴黎索邦大學名譽教授。一九四五年五月出生於法國波爾多,是地中海世界十六到十九世紀近現代歷史的專家,其研究主要關注地中海島國馬爾他以及北非巴巴利海岸諸鄂圖曼帝國攝政政權。
布隆迪一九六八年取得文學院學位後,接著繼續在波爾多大學攻讀史學碩士與博士,在研究、教職和教育行政方面並進發展,首先是於一九七二至八五年間擔任法國教育部青少年升學與發展輔導的專業顧問,一九七六至八一年間同時也擔任青少年技職專業養成教育的顧問。一九八八、八九以及一九九三至九八年間,執掌索邦大學校長祕書室,負責該校整體事務。他曾經受邀任教於突尼西亞第一大學,也曾於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的大學院校授課,自一九九八年起任教於馬爾他大學。
布隆迪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於環地中海諸國:從熱那亞共和國、賽普勒斯、再到耶路撒冷的聖約翰騎士團。布隆迪便是以聖約翰騎士團為升等論文專題,於一九九三年取得可以指導博士研究生的教授資格。在索邦大學,其教學內容主要為馬爾他騎士團、聖約翰騎士團,以及北非中西部沿海地區巴巴利海岸的三個鄂圖曼帝國的衛星政權。布隆迪已出版有多部關於馬爾他與馬爾他騎士團的歷史,以及關於賽普勒斯與北非地中海沿岸世界歷史的著作。
除了十六到十九世紀近現代地中海世界的歷史以外,布隆迪也相當關注同時代西方世界思潮流變的歷史,關注各種想法從興起成為思潮到過氣不合時宜的整個機制。於二○一六年一月出版《思想史新編》(Nouvelle histoire des idées,PERRIN出版)。
布隆迪以其在學術研究上的卓越貢獻,受頒馬爾他與法國多項國家級榮譽勳銜,諸如一九九八年榮獲馬爾他共和國國家榮譽勳章之軍官勳位、二○○一年榮獲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二○一○年榮獲法國榮譽軍團軍官勳章。

相關著作:《地中海一萬五千年史(上冊)》《地中海一萬五千年史(下冊)》

譯者簡介


姓名:許惇純

成大歷史畢業,以教育部公費留法專研文化資產保存歷史城區再利用之政策與案例。返國後投身博物館及文化資產相關研究與規劃,參與多項專案;近年多與法國學術領域合作翻譯及研究工作。譯有布勞岱爾《文明史綱》與《野蠻人的恐懼》等書。本書獲得法國在台協會二○一九年「胡品清出版補助計畫」支持出版。

書籍目錄


導論
第一章 「海」與地中海
第二章 地中海地區最早的人類遷徙
第三章 海上民族
第四章 最早的地中海殖民行動:從鐵器時代到腓尼基人的時代
第五章 地中海:地緣政治的籌碼
第六章 羅馬強權
第七章 「我們的海」
第八章 地中海:從政治分裂到宗教一統
第九章 巨變
第十章 一個地中海新秩序的孕生
第十一章 西元一千年前後西方世界的甦醒
第十二章 基督徒的反攻與穆斯林的抵抗
第十三章 商販大賈的勝利
第十四章 歐洲諸國的勝利
第十五章 新的對峙
第十六章 法國在地中海的霸權
第十七章 群雄爭食的年代
第十八章 紛紛擾擾的年代
第十九章 新時代的大風暴
第二十章 近代經濟模式主導一切
第二十一章 殖民與地中海世界
第二十二章 國族主義與去殖民化的年代
第二十三章 後共產主義時代
結論

推薦序/導讀/自序


作者導論
歷史是人類在眾多舞台上不間斷演出的長期紀錄。因此,要將這些生動的演出行之於文,變成刻板的文字,有極大的困難。再加上人類內心自然會傾向去選擇某些,能夠雙面地鞏固自己事前與事後立場、對於善與惡、對於過去與未來的想法等的一些參考標的、轉捩時刻與關鍵事件來定位自己。簡言之,就是會去選擇那些能夠包裝自己所採取行動跟上時代進步的一切理由。

基於一些教學上的理由,歷史的連續性被切分為各個時期,經常變得好像是彼此獨立不相關。然而,如果相信整部人類歷史可以用一篇綜論來梗概,那也是不切實際的。自從歷史成為一門學科,史學家們曾經希望能夠聚焦於研究特定的場域(地理的、社會的、民族的……等),以期呈現一個主題在其發展過程中的所有特殊性。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是全觀歷史的先驅,他深信所有人文學科的一體性,在研究地中海世界時,他綜合其他社會科學的論點嘗試整體性地還原歷史事件。其代表作《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La Méditerranée et le Monde méditerranéen à l’époque de Philippe II),就是早期的一部以長時段歷史觀撰著的史學經典。

秉持著要超越歷史分期與一般認知之主張,也就是說要以「長時段歷史」的觀點來理解地中海世界,本書並不希望凸顯「同樣事物的持續性、恆常性」,而是相反地希望凸顯在那潮起潮落刀光劍影中逐漸風化頹傾的帝國、那些被摧毀的疆界與被消滅的民族,將人們棄於如夏朵布里昂(Chateaubriand)所稱「如雲、似船、影子般」瞬息變化的孤寂中。本書希望只聚焦關注地中海地區,重點不在於學習,更多的是為了理解地中海在那些關係到近東、歐洲與北非的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重要性。其實,人類的挫敗沮喪常常不是透過理性的話語表達,而是依附於某些宗教上或意識型態的狂熱表現,而這類創傷或受辱後不加思索的反射性回應,有時在數百年後又再次出現於人們的歷史潛意識中。所以,對於過去的認識始終是了解現在的最佳工具。

地中海世界,遠從人類史前時代之始,就是個文明的搖籃、是幅各色文化拼貼的馬賽克。在新石器時代,這裡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發明了半農半牧生活的核心地區之一,逐漸如蜂蟻分窩般地繁衍散布出一種定居的文明,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思考模式與習慣。地中海世界環繞著一個近乎封閉的海,不僅是個學習航海的重要地方,同時也發展出商業貿易以及海盜。

隨著時間流轉,地中海世界出現了古典時代思想,成就了哲學、法學與政治學,然後發展出一神教信仰,誕生了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三個神啟宗教。這些宗教很快地便分裂成許多派系,也同樣很快地便成為權力的槓桿。

諸多帝國與經濟體如潮水般一波波地拍打上地中海岸,隨後也都如潮水般消逝、破滅、被後浪湮沒。在彼此間的諸多交相影響中,先是由東方向西方,接著由西方向東方,後來自北往南,現如今則是由南往北。

地中海世界長久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經濟命脈,大航海時代使它退居次要地位,但仍不失其重要性。對地中海世界而言,影響更為嚴重的是民族國家的擴張發展以及工業革命的勝利:儘管其海洋的角色的確得以保全,但是大部分環地中海國家的政治體與經濟體制老舊不合時宜,導致他們或者遭強權兼併、或者被殖民。

最後,當前正在上演的一幕是:由於自其漫長歷史擷取的利益被分配得如此不均,以至於地中海世界再次成為一個衝突地帶,既不是希臘羅馬世界與蠻族之間的對立,也不是基督信仰與伊斯蘭之間的對立,而是富者與貧者間的對立―有錢人到地中海去閑散度假享受陽光與海岸,窮人則冒著生命危險要渡過這同一片海,嘗試撿拾盛宴的殘羹剩渣。

因此,本書希望以接續不輟的方式來研究環地中海世界的故事。這個世界先驗上應是環繞著同一片海,由於一連串的對立情勢導致時而因地理地形分裂分化,時而又想克服地理限制成就政治一統或是宗教一統:「黑眼睛的孩子們在這個(地中海)盆地裡嬉遊,這裡有三大洲和數世紀的歷史,有先知、有神祇,還有彌賽亞親駕臨。」但是正由於「疆界涉及的是領土占有的層次與領土經營的層次」,地中海世界從不曾完全地一統,歷史為它留下了一份完整無分割的遺產,一個文化基底;當然環地中海各地與這個文化基底的關聯可能或深或淺,但都是饒富活力、色彩鮮明的。

文章試閱


第一章 「海」與地中海
思索人類對於海的概念以及與海相關的一切(港口、海岸、水手、漁夫)這個問題,在根本上其實就是思索人類與其周遭水域環境間的關係。而人對於一件事物的第一印象,恰恰反映在對它的命名。於是,字源學,以其可信的部分而言,就提供了訊息使我們了解人類最初如何看待其周遭世界。
在新石器時代,於烏加里特(Ugarit)以及整個閃米特語族的世界中,亞姆神是一位由憤怒狂暴的海所創造的混沌之神。漸漸地,在古埃及和使用希伯來語和腓尼基語的地區,yam這個名詞就被用來很單純地指稱「海」。這個由動詞「低吼」衍生而出的字,用來泛稱所有水聚之處,不只是「海」還有「湖」,同時也意指「西方」。對於不論是定居的或是游牧的人類而言,那波瀾起伏的大片水域一旦受暴風雨襲擊便怒吼狂嚎,是大自然敵意的表現、是無法超越的障礙、是路的盡頭,唯有聖經中上帝的力量能與之抗衡。
希臘文中有三個字來指稱海:pelagos、pontos與thalassa。前兩個字是地理學上的詞彙,意味平原、廣闊延伸的土地,原先並不是專門用來說水域的。倒是第三個詞是強調海水含鹽分的特性(άλας,alas,鹽)。至於拉丁文,則使用兩個由希臘文演變而來的字pelagus與pontus,以及還更常使用另一個名詞mare來指稱海。最後這個字,字源不詳,在梵文、希臘文、亞美尼亞語中都找不到任何蹤跡,但見於蓋爾雅語支5、哥德語或是古斯拉夫語支的語言中,無法知曉究竟是誰借用誰的詞。最後,在阿拉伯語中baḥr意為海、洋,同時也指湖泊與潟湖等大片水域。
於是,那些曾經主宰地中海世界的文明,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賦予海立即可辨的雙重特色:平坦與浩瀚。而浩瀚之特性,更見於大部分語言中「海」字的寓意,用來形容某樣事物之浩大。
儘管人類對於海相當畏懼,但也很早便對海感到好奇受其吸引,集結群力渡海(有多少人成功呢?)去往諸島嶼或是新的土地。要如何解釋這種成群遷徙的行為呢?是想藉由前往一個未知的世界挑戰自我極限嗎?是想在海上延續那自人類之起源便已展開的無窮盡探索嗎?在他們尋找另一個世界的同時,是否賦予自己的行為一個形上學的動機解釋呢?無論當時究竟如何,島嶼都被納入了人類的想像中。島嶼,既是陸地,又在海中,時隱時現,一直令陸居之人好奇。有些人以為島嶼漂浮海上,有些則附會一些傳說,而這些傳說只不過是解釋了島嶼的特殊性,像是島嶼上住滿各種半人半魚的怪獸等,意在言外地傳達著島嶼和海洋世界對於陸居之人造成多大的恐懼。
在人類能夠於海上來去自如之後,一切都改變了。海不再是島嶼和陸地間的鴻溝,而變成是陸地與陸地之間一個陰晴不定反覆無常的連結。在此之前,人類聚落都遠離海岸而立。自此之後,出現了貿易商站、港口以及後來隨港口而生的港口城市。這些港口城市都是國際大都會,繁盛發展著一種文化並且促進各種交流,從而開拓文明發展的途徑。在幾個世紀間,海成為人類陸地活動的延伸,港口變成中介地,是駝隊商路的盡頭,也是船舶出海之處。從此「海」與其連帶的未知性與神祕感,成為財富的來源以及遠行的同義詞。海,變成一種致富的方法,或是展開一個全新人生的途徑:他方於是變成一個選項。由此更衍生出海與冒險的連結。正當邦國逐漸組織成形而所有社會日益建制規範之時,海洋依舊是一個自由的空間,仍是法律幾乎不及之處。同樣地,對於那些以為自由就是允許胡作非為的人而言,大海就成為掠奪式經濟──海盜行為的天下。在數個世紀間,大海既是透過商貿賺取利潤之來源,同時也是透過掠奪取得財富之來源。財富的詞意從不曾如此飽滿,同時的代表著富裕、機會與偶然。海象的不確定性再加上遭遇海盜的風險,使得走海之人轉而求助海上守護女神的庇佑:馬爾他的母神、希臘人的阿芙蘿黛蒂(Aphroditis Euploia,阿芙蘿黛蒂庇護航海)、或是基督信仰世界中的守護聖母(Notre-Dame de la Garde)或港口聖母(Notre-Dame du Bon Port)。
中世紀時候,為了應對這種種的危險,出現了海事保險。剛開始是參與同一趟航行的成員之間簡單的社群風險互助,就如同西元九世紀之前就已出現的羅得島彙編、西元一○六○年的特拉尼法(la loi de Trani)、一二五三年的威尼斯法、或是十四世紀初的佛羅倫斯章程所示,海事保險直到十五世紀才成為合約的形式,目前所知最早的強制法令是一四三五年巴塞隆納頒布的。有了海事保險之後,大海對於那些朝夕出入海上的人來說,代表的當然仍是商業競爭而且有時候甚至是軍事上的競爭,但是也代表著遭遇不測時的團結互助。這種海上風險互助總是更加理想化那些走海之人,並且將那些自外於這個互助社群之人──海盜與海上無組織的個體流氓加以惡魔化。
關於對地中海的專稱,歷史上曾經出現許多不同的名字。埃及人到相當晚期時稱之為Uadjur(古埃及聖書文轉寫為Wȝḏ-wr),意為「浩大的綠」,這個字埃及人主要用來指稱尼羅河,但有時也用來指紅海。在聖經中也同樣見到對其稱呼的不明確性,一會兒稱為「非利士人的海」(《出埃及記》第二十三章三十一節),甚至稱「極上的海」或很簡單地稱「大海」,但有時也稱「西方的海」(《申命記》第九章二十四節,《約珥書》第二章二十節)。
這片海名稱的特色主要是基於它的地理位置:希臘人稱為「陸地中間的海」,土耳其人則稱為「南海」。阿拉伯人結合這兩種稱法,稱之為「中間白色的海」。最終,以它位於陸地中間的這個稱法勝出:羅馬人稱之為「內海」,在羅馬人主宰其所有海岸之後,變成「我們的海」,最後才用陸地中央的海來稱呼它──「地中海」。
然而,地中海絕不是個一元化的水域,其複雜的地理結構將兩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分成兩個相對而言各有特色的區域:西盆地與東盆地。
西地中海盆地(八十五萬平方公里)介於北非、西班牙、法國與義大利的海岸之間,看來相對地具有一致性,與東地中海盆地以一列大西西里島群相隔,大西西里島群中島嶼有大有小(潘特列利亞島、利諾薩島、哥佐島、馬爾他島、西西里島)。事實上,西盆地這個空間又被一些小島列切割成好幾個小盆地:第勒尼安盆地,由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與義大利海岸圍著;普羅旺斯盆地,由科西嘉島、巴利亞利群島、法國海岸與加泰隆尼亞海岸環繞;阿爾及利亞盆地,介於薩丁尼亞島、巴利亞利群島、阿爾及利亞海岸與突尼西亞北部海岸之間;最後,阿爾沃蘭海10,則位於貝蒂科山脈與摩洛哥的地中海岸之間。西地中海盆地透過直布羅陀海峽通往大西洋,這個海峽鎖鑰使得地中海看來像是個封閉的內海。
東地中海盆地面積大很多(一百六十五萬平方公里),其分化更為明顯。蘇爾特灣(包含靠利比亞海岸的大蘇爾特灣,以及或稱加貝斯灣的小蘇爾特灣),由的黎波里塔尼亞海岸、突尼西亞海岸以及馬爾他群島圍著;亞得里亞盆地,是義大利海岸與達爾馬提亞海岸間夾著的狹長範圍;愛奧尼亞盆地,介於塔蘭托灣、伊庇魯斯海岸與伯羅奔尼撒海岸之間;愛琴海盆地,則由克里特島、希臘東岸與小亞細亞臨愛奧尼亞海的一面圍著;最後則是介於昔蘭尼加、埃及、黎凡特、土耳其南部海岸與賽普勒斯島之間的廣闊海域,這裡是地中海最古老的歷史核心舞台。東地中海盆地與另外兩個水域盆地相通(馬摩拉海與黑海),不過它們是在史前時代一場毀滅性的大災難之後才相通,這場大災難說明了為何該地區的所有宗教信仰中都有一場毀滅性大洪水的故事。
然而,在海上與在陸地一樣,這些分野造成的不只是地理上的不同而已。人類於地中海周邊居住繁衍時,是在一些受到天然屏障(大川、小河或山脈)保護的區域內,形成希臘人所稱的「社群共有的域」(ethnos),以及羅馬人所稱的「鄉」(pagus)。這些「鄉域」最初都是各自獨立的,後來逐漸地被納入比他們大的勢力之下,最後再被納入各個帝國中。在地中海也是同樣的邏輯:在航海發展之初,往來僅限於鄰近之地,後來超越了沿岸航行,便可航行於各自所屬的次水域盆地範圍內。在航海技術的協助下,地中海東西兩大盆地也發展出各自的交流往來。然後,當對於海域的掌握,變成一種展現經濟力與政治力的手段時,整個地中海便到處都有腓尼基人、希臘人及隨後羅馬人的船隻穿梭。於是,當環地中海地區成為單一政治體時,地中海也變成一個完整的海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