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伊斯蘭的悲劇:從中東歷史和地緣政治解讀中東複合危機

原文書名:


9789869442589伊斯蘭的悲劇:從中東歷史和地緣政治解讀中東複合危機
  • 產品代碼:

    9789869442589
  • 系列名稱:

    遠足新書
  • 系列編號:

    2WXA0025
  • 定價:

    320元
  • 作者:

    山內昌之
  • 譯者:

    張雅茹
  • 頁數:

    232頁
  • 開數:

    15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80524
  • 出版日:

    20180524
  • 出版社:

    遠足-遠足文化
  • CIP:

    578.1935
  • 市場分類:

    外國史地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史地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一本讀懂中東伊斯蘭世界,通曉中東地緣政治
獲獎無數的伊斯蘭研究專家重要代表作

  中東文明的發祥地阿拉伯半島與肥沃月灣,這兩處古希臘人和羅馬人口中的宜居之地「人境」,在當時是東西交通要道的商業樞紐,也是連結東西方的交會點。古伊斯蘭世界的人就是在這片銜接歐洲、中國與印度的「人境」中,發揮著文化觸媒的作用。從地理環境來看,這片商賈往來、適宜農耕的乾燥地帶富有風情,但也充滿爭端與動亂,為今日中東各國的紛爭埋下遠因。
  在能源問題尚未出現的古代,中東就因地緣和宗教紛爭等因素而形成動盪不安的局面,到了現代更為嚴重。分屬遜尼派的沙烏地阿拉伯與什葉派的伊朗,長年來兩大宗派對立,與中東地區混亂的政局和利益交纏糾葛,是形成中東複合危機的關鍵因素。而近代阿拉伯半島與肥沃月灣發現原油、天然氣等地下能源,中東對國際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已然具備重要的戰略地位,另一方面也成為好戰分子活躍的舞台。
  「昨日的敵人是今日的盟友。」這句中東諺語道出了詭譎多變的中東局勢。敘利亞內戰、伊斯蘭國的勢力、土耳其-伊朗-俄國的三角關係、流入歐洲的難民等問題層出不窮,目前中東一些失敗國家喪失了政治機能,當地與外國勢力紛紛趁機介入,拉扯其中。一連串動盪不安所構成的「中東複合危機」,最終將世人帶往何處?此刻我們所處的世界正經歷什麼樣的變化?起因為何?對於錯綜複雜的中東世界,我們應該如何理解?
  本書以這些問題為契機,鉅細靡遺地考察,同時也回顧近年發生在國際間的重大事件。作者山內昌之是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也是日本首屈一指的中東伊斯蘭專家。他使用「中東複合危機」這個名詞,來定義第二次冷戰與後現代戰爭在中東地區所形成的各種複雜現象。他展開中東地圖,從歷史和地緣政治的視野,對各國的關係與勢力版圖進行拆解與重構。他以歷史學與地緣政治學為經緯,深入淺出地解讀中東危機。他的分析脈絡分明,對於掌握中東局勢極有幫助,也為關注中東問題的讀者提供參考的因應之道。即使對地緣政治陌生的讀者,也宛如置身歷史現場,與作者一同俯瞰古波斯(伊朗)、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和現代歷史的長河。

推薦
「昨日的敵人是今日的盟友。」這句中東諺語道出了詭譎多變的世局。對於錯綜複雜的中東世界,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山內昌之以銳利的目光,穿過現象表層,帶領讀者回到「哈里發」出現前的阿拉伯世界,重新審視古波斯與鄂圖曼帝國的興衰歷史,藉此思索今日中東複合危機的遠因,並推測中東強權未來的歸屬。」
──宮崎正廣,書評作家

本書標題看似聳動,內容卻格外厚實。作者山內昌之是日本首屈一指的伊斯蘭研究專家,也是通曉國際關係的歷史學者。他以豐富的歐洲與中東知識,結合對文化與宗教的觀察,寫成這部深具洞見的著作,即使對地緣政治學陌生的讀者,也宛如置身歷史現場,與作者一起俯瞰二十一世紀現代史的漫漫長河。
──宮家邦彥,日本前外交官、CANON全球戰略研究所(CIGS)研究

山內昌之教授的《伊斯蘭的悲劇》不僅掌握中東情勢,更是理解當今國際政治架構、直搗中東問題核心的關鍵入門書。根據書中的分析,二○○一五年十一月的巴黎恐攻在伊斯蘭國的穿引下,與中東複合危機產生了密切關聯。恐怖攻擊是結合第二次冷戰與後現代型戰爭所形成的危機,世人不可輕忽。
──佐藤優,日本前外務省主任分析官、作家

近年日本學者對中東的關注持續增加,一來因為日本人質成為伊斯蘭國的受害者,二來日本的西進野心在安倍任內再次顯現,使得中東研究出現了別樹一幟的「日本學派」,我們也得以用有別於歐美敘述的東方視角,來理解錯綜複雜的中東問題。《伊斯蘭的悲劇》正是這樣的代表作。
──沈旭暉,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副教授

為了使讀者更容易了解議題,作者富有創意地創造出許多概念,這也是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由此可以窺見這位日本學者如何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來理解中東的議題。
──張育軒,自由撰稿人

本書特色
▎山內昌之是日本首屈一指的中東伊斯蘭專家,因研究國際關係史與伊斯蘭社會而多次獲獎,本書來自他在明治大學國際綜合研究所「中東.中亞地區政治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計畫」的研究成果。他對中東問題的研究不限於阿拉伯世界,採取全面的觀照和解讀;本書更加遊刃有餘,不論是伊朗、土耳其或俄國的立場與企圖心,對於各國的關係與勢力版圖,他都以相當的篇幅進行拆解與重構,中東複合危機的複雜性得以立體地浮現。相較於討論範圍限縮於阿拉伯世界的同類書籍,本書不但在深度與廣度上都非常出色,而且充滿人道關懷。即使時局多變,本書仍深具洞見和啟發性,禁得起時間的考驗。

▎本書結合歷史、宗教、地緣政治等學科,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來回對照。作者將晦澀難懂的議題連結到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概念上,使人更容易抓住事件的概要。他也富有創意地創造出許多概念,讓讀者更容易了解議題。他以獨特的視角來理解中東的議題,他的分析脈絡分明,對於掌握中東局勢極有幫助。

目錄

推薦序
日本學者眼中的「後現代戰爭」╱沈旭輝
歐亞大陸西側的悲劇╱張育軒

前言

導論 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對決:恐怖的宗派戰爭
震撼全世界的斷交宣言╱伊朗經濟制裁的解除與伊核協議的影響╱沙烏地阿拉伯致力研發核能,MbS對MbN╱食利國的變質引發不滿╱王族敗德與放蕩的危機╱文明古國伊朗的「思覺失調症」╱伊斯蘭革命高於一切法律嗎?╱宗派戰爭激化的恐怖後果

第一章 後現代型戰爭與中東複合危機:國家.內戰.難民
兩次冷戰的差異╱陷入連環鎖的土耳其╱何謂後現代型戰爭?╱普丁與他自己的戰爭╱伊斯蘭國與車臣的聖戰士╱隱藏的棍棒與三位獨裁者╱中東秩序無法回到二○一四年以前的樣貌╱「失敗國家」與宗派的斷層線╱土耳其的孤立與「伊斯蘭土耳其權威主義」╱敘利亞──俄國的武器實驗場╱難民問題和恐怖主義

第二章 巴黎恐攻與「新東方問題」:戰爭與市場之間
跳脫疆域或超越領土的「戰爭」╱歐美極右派保守陣營對穆斯林的排拒╱伊斯蘭內部分裂的危機╱民族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崩壞╱西方自由與民主主義的局限╱缺乏新世界史觀的領袖╱謊言與負債╱德國涉入的「新東方問題」

第三章 地緣政治與穆罕默德的真實面:大寫與小寫的伊斯蘭教
中東──連接北非與中國的貿易樞紐╱安那托利亞高原與伊朗高原╱心臟地帶與世界島╱伊朗──從地中海到印度洋、從?海到灣岸╱七世紀初的伊斯蘭教╱大寫與小寫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重視合理性╱波斯帝國薩珊王朝與拜占庭帝國╱發揮多樣才能的穆罕默德╱小寫的伊斯蘭教

第四章 遜尼派與什葉派:從分裂走向抗爭
伊斯蘭分裂的試煉╱伍麥葉王朝將宗教推向政治化╱阿拔斯王朝與東西文明的交會╱鄂圖曼帝國將伊斯蘭宗教組織納入官僚體系╱凱末爾與世俗主義共和國╱「民族國家」薩法維王朝╱缺乏「公正性」的巴勒維王朝╱與穆罕默德的使命本末倒置的現實

第五章 仁慈的宗教家、前瞻的政治家:政治與軍事間的平衡感
伊斯蘭國是「哈里發國」嗎?╱恢復奴隸制度╱宗教、政治、軍隊的最高指導者穆罕默德╱仁慈的宗教家、前瞻的政治家╱關於免除刑罰╱孩子為床的主人所有╱通姦罪與石刑╱叛教、殺人、竊盜等重罪╱穆罕默德堅守「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第六章 「伊斯蘭國」:敘利亞戰爭與難民問題的深淵
「阿拉伯之春」與伊斯蘭國的誕生╱罪犯與預備戰士的淨化╱錯綜複雜的紛爭伊斯蘭國走私原油╱敘利亞需要阿薩德嗎?╱普丁的外交手腕╱俄國與伊朗是同盟,還是對手?╱俄國無法容忍伊朗擴大影響力╱普丁與「新東方問題」╱「穩健派反政府勢力」真的存在嗎?╱阿薩德的馴獸師╱歷史的荒謬性清楚地浮現╱從內戰到代理戰爭和後現代型戰爭╱歐洲對敘利亞難民嚴格審查╱灣岸諸國中也有非利己主義國家╱難民的「樂觀期待」恐將幻滅

第七章 新俄土戰爭的危機:兩個帝國
從外交玩家躍身為參戰國╱土耳其擊落俄國軍機事件的起因╱大戰的導火線?╱土庫曼人與「移動的管線」╱土耳其的戰略優勢受到動搖╱庫德人與伊斯蘭國,哪個「比較不壞」?╱「鄰國零問題」外交政策的破局╱普丁恢復了戈巴契夫所反對的蘇聯中東戰略╱從「藍流」到「土流」

第八章 中東核擴散的誘惑:伊朗與土耳其的競爭
俄國與伊朗「同盟」,對歐美施壓╱以色列防備伊朗的核武發展╱關於維也納伊核協議的評價╱亞洲的未來與伊朗密切相關╱土耳其與伊朗:從友好到對立,再走向協調╱早期警戒雷達系統的設置,艾爾段參謁伊瑪目阿里清真寺╱第二次冷戰下的土耳其、伊朗、庫德族╱土耳其、俄國、伊朗三國鼎立的危機

後記 中國與「伊斯蘭國」

摘文

第三章 地緣政治與穆罕默德的真實面:大寫與小寫的伊斯蘭教(摘錄)

◎安那托利亞與伊朗高原
  從古代到現在,在阿拉伯半島與肥沃月灣西北邊的敘利亞、東北側的伊拉克,及南邊的葉門境內有廣袤綿延的高原地帶,分別是敘利亞的安那托利亞高原、伊拉克的伊朗高原、葉門的衣索比亞高原。哈濟生稱這些區域為「政治的內地」。
  安那托利亞高原位於敘利亞北部,昔日是拜占庭帝國與鄂圖曼帝國統治的核心重鎮。其中,相當於今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地方,在一四○二年曾遭中亞帖木兒帝國的入侵,當時迎戰的是鄂圖曼帝國的統治者第四代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安卡拉的位置四通八達,與中國的徐州類似,地理上都易造成東西兵戎相向。
  無論是現在的伊拉克或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都是以伊朗高原為背倚。從地緣政治來看,伊朗與美索不達米亞(伊拉克)原是什葉派人口密集地區,這與波斯灣灣岸地區的什葉派分布有一定程度的關聯。而如同過去阿曼與印度洋上的桑給巴群島、南亞往來密切,從前的葉門與衣索比亞—當時叫做阿比西尼亞的地方—也有很強的連結。有研究推論那裡曾經是一片汪洋。因此,把阿拉伯半島想像成沙漠遍布的不毛之地並不正確。
  在七世紀伊斯蘭教勃興之初,教化最早在敘利亞與伊拉克流行, 其後這兩個地方成為伊斯蘭教擴張的最前線,教義由此傳播至安那托利亞與伊朗。此外,別忘了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與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在過去分別是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繁榮的中心城市。
  現今以敘利亞、伊拉克為軸心,發展出兩組對立關係:一是敘利亞阿薩德政權與遜尼派伊斯蘭國的對抗關係,另一個是什葉派勢力伊朗與遜尼派勢力沙烏地阿拉伯的對立關係。至於參與敘利亞戰爭的各個關係國,則分布在敘利亞、伊拉克周圍的阿拉伯半島(包含灣岸諸國)與肥沃月灣(包含以色列與加薩)。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古代往返於敘利亞、伊拉克與阿拉伯半島,或通行於葉門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人,基本上都是商人。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出生前喪父、幼年喪母,自幼在祖、叔父的養育下成長。他出身古萊什族部落的名門哈希姆家族,三代以前的祖先就在商貿雲集的阿拉伯半島及「沙姆」(敘利亞古名)招募組織隊商。穆罕默德從少年時期也開始承襲家業、跟隨隊商,並遵循部族的習俗走訪「沙姆」。

◎心臟地帶與世界島
  我們不妨先來思索「中東為什麼重要?」這個問題。「中東地底富含原油與天然氣資源,牽動著世界的產業與經濟發展。」這種看法雖正確,但只見樹不見林。中東自古至今在地緣政治上的意義也必須納入考量。中東的重要性,得從它做為石化燃料能源產地、政變與恐怖主義的震央、第二次冷戰與後現代戰爭的匯流之地等多重面向來理解。
  順著這一點,我想談談地緣政治學上幾個重要的概念。
  活躍於英國的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曾提出這樣的觀察:「交通網絡沿著主要山脈河川鋪設,帶動了國家的繁榮,地表輪廓早已決定了何者為強國。」麥金德還由此延伸出「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的說法,他的論述非常明快:「得東歐者得『心臟地帶』,得『心臟地帶』者得『世界島』(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得『世界島』者得天下。」並推導出心臟地帶的中心就是中亞。如果將這個論點套用在現今俄國與烏克蘭的緊張關係中,及伊斯蘭國與沙國及伊朗的政治對立中,它們確實都處於「相同場域」。麥金德的學說富啟示性。儘管麥金德的地理優勢說經常受到誤解,但他確實點出漫長歷史中,地理不易變化的特質。
  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勞岱爾在其名著《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為了分析西班牙帝國全盛時期、菲利浦二世國王在位時的地中海局勢,全面解讀其地理與自然環境。在探討歷史變遷時,雖然「地理」似乎幾近不變,但仍是個不可忽略的要項。尤其在現代,無論是單一區域或全球規模,國際秩序正經歷著歷史性的巨幅變動,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地理這項基本條件。


第六章 伊斯蘭國:敘利亞戰爭與難民問題的深淵(摘錄)

◎敘利亞需要阿薩德嗎?
  在敘利亞內戰中,伊斯蘭國壯大了自身的勢力。究竟這場內戰突顯了哪些待解決的政治問題?隨著內亂演變為內戰、再擴大為戰爭規模,敘利亞也出現大批難民,怎麼做才能終止這場悲劇?然而,對於這個基本問題,國際社會幾乎毫無共識。早在二○一五年九月底俄國於敘利亞上空發動大規模空襲時,即可看出國際社會的意見不一,尤其是歐美與俄國、伊朗的立場相左。這是自一九七九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以來,俄國唯一對中東國家公然發動的軍事行動。到了二○一五年十月底,攻擊伊斯蘭國及反阿薩德勢力的俄國軍機出動次數已超過一千四百次,破壞了超過一千六百多處的軍事據點。
  歐美各國認為,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殘忍屠殺示威抗議的國民,更導致二十五萬人死於內戰,他的獨裁政權是亟需解決的癥結所在。儘管敘利亞政府此時正處於轉移至新體制的過渡時期,阿薩德政權是臨時政權,「讓阿薩德從敘利亞消失」才是歐美的一貫堅持。然而,當與阿薩德為敵的伊斯蘭國出現後,歐美便將後者視為人類文明的大敵,並推出「兩個敵人」的論調。問題是,歐美除了喊打阿薩德與伊斯蘭國,並沒有提出任何消滅這兩個敵人的具體策略。如果只是把「兩個敵人」的論調當成曼特羅(真言)反覆唱誦,那就連一個敵人都打不倒。
  相形之下,俄國的立場就鮮明單純多了。伊斯蘭國是歐、美、俄的共同敵人,也是文明世界裡的難纏巨獸。在俄國的認知中,反阿薩德勢力必須暫時超越仇恨,與阿薩德政權團結起來。換句話說,必須接受「敘利亞由阿薩德執政」的事實,先聯合阿薩德打倒伊斯蘭國。近年由於難民潮流向歐洲,導致歐美社會開始出現先消滅伊斯蘭國、再與阿薩德對抗的論調。特別是自二○一五年十一月巴黎大屠殺事件後,受害的法國決定先擱置阿薩德問題,助俄國一臂之力。先收拾伊斯蘭國,再追究阿薩德的政治責任,就現實層面來看該解決方案的確可行,絕非甘於示弱。其次,歐美社會出現這種主張,也是基於阿薩德政權日趨式微的事實。
  當時阿薩德所率領的敘利亞政府軍,因長期與伊斯蘭國等勢力耗戰而兵力衰頹,疲態畢露。這支一度多達二十五萬人的軍隊,僅餘士兵約二千到三千人上下,將領約兩百到三百名不等。多數士兵非死即逃,剩下的大都是遜尼派,其忠心可疑──阿薩德政府不信任他們,因此這支兵團吊著「點滴」(drip-fed),僅靠著十分少量的燃料和軍資勉強支撐著。
  此時敘利亞連續四年的動盪,讓阿薩德政權與北韓並列為世上少數殘暴政權,就連治安單位或情報機關都遭到解散。如同現今的伊拉克一樣,雖然有伊朗革命衛隊、聖城軍等特種部隊維持國內治安,但毫無政治和軍事實力可言。在阿薩德所屬的阿拉維派中,也有許多年輕人厭惡兵役,寧願以難民身分逃往歐洲。
  俄國一邊觀察歐美的心思,一邊著手將地中海岸的塔爾圖斯港改造為正規海軍基地。塔爾圖斯港是俄國海軍輸送補給燃料與物資的停泊港,其歷史可追溯到西元前兩千年,當時海洋民族腓尼基人在此建立起殖民城市。此外,在古代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撰寫的《地理誌》(Geography)中,曾提及一座面向地中海的拉塔基亞古城,其位置相當於現在拉塔基亞軍用機場一帶。空照攝影已經證實俄國在此地區建了一座全新的直升機基地。
  至此,俄國對於敘利亞戰爭的投入不言可喻。但俄國的打擊目標不只是伊斯蘭國,還包括歐美支持的反阿薩德勢力—敘利亞反政府軍、敘利亞國民會議集結示威的據點,以及土耳其援助的土庫曼人、遜尼派阿拉伯武裝勢力等。相較於歐美的兩個敵人論,俄國消滅伊斯蘭國和反阿薩德勢力的決心似乎更為強烈而具體。


作者簡介


山內昌之
  1947年生於日本札幌,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學術博士。曾任開羅大學客座副教授、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副教授、土耳其歷史協會研究員、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東京大學中東地域研究中心長。2012年自東京大學退休,現為明治大學特任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並擔任三菱商事顧問、富士電視台特別顧問。他的研究範圍廣泛,獲獎無數,尤以國際關係史與伊斯蘭社會研究為著,包括:發展中國家研究獎勵賞、三得利學術獎、每日出版文化獎(兩屆)、吉野作造獎、司馬遼太郎獎等。2006年獲頒日本國家紫綬勳章。著有《蘇丹加里耶夫之夢》(東京大學出版會,岩波書店)、《中東國際關係史研究:土耳其革命與蘇俄1918-1923》(岩波書店)、《垂死的利維坦》(講談社)、《基進的歷史》(中央公論新社)、《歷史是什麼》(PHP研究所)、《嫉妒的世界史》等書。《伊斯蘭的悲劇》一書來自他在明治大學國際綜合研究所主持的「中東.中亞地區政治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計畫」的研究成果。

譯者
張雅茹
  嘉義人,政治大學中文碩士,京都嵯峨美術大學研修媒體藝術。曾任職於出版社,也曾從事地方文化局策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