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新關係花園

原文書名:Joining: The Relationship Garden


9789576939051新關係花園
  • 產品代碼:

    9789576939051
  • 系列名稱:

    心靈拓展
  • 系列編號:

    D-197
  • 定價:

    380元
  • 作者:

    麥基卓(Jock McKeen)、黃煥祥(Bennet Wong)
  • 譯者:

    易之新
  • 頁數:

    328頁
  • 開數:

    15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71218
  • 出版日:

    20171218
  • 出版社:

    張老師文化事業
  • CIP:

    177.3
  • 市場分類:

    哲學,心理,思想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心理勵志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本書是1996年出版之《關係花園》(The Relationship Garden)的2013年全新修訂版。將原是根據作者教學時所做的筆記,或回應課程中發生的特殊議題,改以主題式編排,根據關係的脈絡、發展階段、循環週期,以及與愛、性、家庭等相關層面,或做刪修,或加補充,讓讀者能更條理分明地了解親密關係的真諦。

【誠摯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
呂旭亞(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心理分析師)
李文瑗(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
李聖潔(種仔對話空間創辦人;前蒲公英人格發展學習空間創辦人)
陳文玲(政大廣告系教授兼X書院總導師)
陳登義(台中靜和醫院醫療院長)
陶曉清(牽手之聲網路電台台長)
馮 錚(加拿大海文學院中國心理諮詢文憑專業課督導兼教務長)
黃秀美(旭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目錄】
推薦序 用一生的親密關係發現自己 呂旭亞
對面對 陳文玲
編者序

PART Ⅰ 脈絡
1我們的關係計畫
2花園中的生活:一則寓言
3共振與愛的本質
4 親密與溝通
5分享感受與情緒
6 從「物」到「人」

PART Ⅱ 關係的階段
7 關係週期
8 浪漫期
9 權力爭奪期
10 整合期
11 承諾期
12共同創造期

PART Ⅲ 走過循環的週期
13 混沌與關係
14 從權力爭奪到整合,之一
15 從權力爭奪期進入整合期,之二

PART Ⅳ 愛、性、家庭
16 愛、著迷與上癮
17 性欲
18 家庭花園

PART Ⅴ 愛的狀態
19 愛的狀態的面向
20 和諧的花園
後記:重訪花園
附錄一: 1996年舊版序言
附錄二:註釋

譯者致謝
出版後記

【推薦序文】
用一生的親密關係發現自己
呂旭亞∣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心理分析師

《新關係花園》是黃煥祥與麥基卓兩人用一生的實驗寫出來的心得報告,值得想擁有真實又美好關係的讀者認真閱讀。一直以來,認識這兩位老師的人都是用他們的英文名字Ben & Jock稱呼他們,這個“&”特別的有意義,因為他們從來不單獨出現,做什麼事都在一起,一起生活、工作、思考、對話,Jock一直照顧Ben到生命終點,這書裡的內容不只是他們教學的理論,更是他們生活的信念、寫照。
他們以人的親密關係為價值核心,一起發展出個人成長的心理學理論。他們認為:個人要完整與全面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與另一個人建立深刻與誠實的關係。這樣的關係需要個人有「覺」的能力,能覺察、反省,有能力面對自己的黑暗面。除了自我的覺性,自己還要能扎扎實實地與對方進行清晰的溝通,這種溝通需要個人以極其精細而完整的表達和對方持續地澄清、核對,往返確認,才能完成。這樣的自我覺察與溝通方法是Ben & Jock 達成他們親密關係的重要基石,也因此他們可以擁有眾人夢寐以求的愛的關係。
Ben & Jock一生遵行了自己的理論,實踐到Ben生命的最後階段,所以此書絕不是打高空的理論,而是他們用生命親身走過,珍貴的分享。但是這不是一本私房菜譜式的書,因為兩位老師的親密關係是用修行般的態度鍛鍊而成,功夫下得深,兩人的關係直達深層潛意識,連在夢裡都不願放開手。還好,他們並沒有認為一般人會像他們一樣如此看重關係,所以他們整理出自己的經驗,簡潔地用階段論來分享自己的發現。
黃煥祥與麥基卓以階段論的觀點列出愛的發展順序,從開始浪漫的投影,理想化的再現,到經驗被支持,有力量,到快樂的分享,真實認識自我與對方,深刻體會自己的脆弱和親密的甜美,到愛是接納是分享,最後階段的共同創造,愛的關係展現最深刻的靈性價值。書中的每一個概念抽取出來都能再三品味,我們可以以個人的經驗加以回應、對話,而不是視為教條規範服膺或對抗。兩位作者教學時,總是要成員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回應他們的理論,他們提供的是自己的體驗,想要刺激每一個意欲擁有親密關係的人,認真對待這個課題。
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對「親密」這個心靈狀態所提出的定義:「親密是一種存有狀態,把自己最深處的部分向他人也向自己展現,沒有任何偽裝或防衛。所以,親密是透過自我揭露而呈現的脆弱和了解狀態,不是經由一般人際關係中的角色和義務而達到的狀態。根據這個定義,一個人可能是親密的(也就是坦露和脆弱的),而對方可能並不是以親密回報。但在親密關係中,這種坦露和脆弱是雙向的。」這樣的描述親密關係,其實指出了美好的關係必須先要經過讓人焦慮與煎熬的坦露,所以他們對親密關係其實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幾乎是像身體嚴酷的操練,對於關係裡的浪漫陷阱、權力鬥爭,都認真對待,將之視為必須跨越的阻擋,無可迴避。
光是探索自己之路就極其艱難,更何況要對他者坦承自己的一切,這再再挑戰人心最底層的恐懼與焦慮。但煥祥與基卓相信這是必須要發生在關係中,而且也是關係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因為在關係裡,自己無可迴避地會看到內心最深層的渴望、過去未了的創傷、長期發展的模式。這些都將於互動中一一浮現。我們在關係中暴露最黑暗私密的自己,但這同時也是我們突破自我的大好機會。「要擁有有意義的關係需付出的代價就是痛苦。這種內在的痛苦會開啟通往靈魂底層的管道;願意在別人身上投入意義的人,才能成熟、深入。」煥祥和基卓對彼此的堅持,使兩人能度過關係的重重難關,而進展到共同創作的階段。他們一起寫書、教學、整理家園、跳舞、旅行,直到老、病與死亡,愛與相伴就是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中長出來的花朵。
他們描述了親密關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點出了其中需要做的功課。在關係裡,煥祥與基卓特別看重「脆弱」這個心理狀態,認為接觸自己的脆弱、表達自己的脆弱是成就一個美好的關係的重要功課。他們反對在關係裡只表現出強壯、有能力、美好的面向,因為那意味著我們不斷朝向社會認定的價值發展,將自己以一個成功物品的方式雕琢。他們鼓勵人們勇於脆弱,認為一個人一旦有勇氣將自己的弱點、恐懼、羞愧、不安向所愛的人分享,願意將心牆片片拆除,將本來柔軟的自己放在對方的面前,毫無掩飾地表達自我,這將會是一種驚人的柔軟力量,也就是親密的能力。這其實也是一個人對自己有高度自信與自我接納的展現。所以,一個能夠擁有真正親密能力與關係的人,其實就是一個自我高度發展的人。
Ben & Jock用關係做道場,陶冶他們自己,也向我們展示他們驚人的成果,做為後學,我們或許不能像他們一樣,盡一生之力在關係中發展自己,可是我們或許可以揀拾一些他們的智慧,讓我們的親密關係更豐富。

對面對
陳文玲|政大廣告系教授兼X書院總導師
還在一起嗎?沒有。
煥祥過世了,那是二○一三年九月的事。四年之後,同是九月,基卓慢跑時倒下,雖無大礙,但復原需要時間。他們所教導我的,隨著一位走了、一位老了,我也漸漸忘了;又或者說,因為心裡有股微微的氣,所以嘟著嘴,久久不提他們兩位的名字。
生死與分離,本就令人惱怒,更何況,我沿著煥祥與基卓的路徑練習了這麼多年,不但沒找到理想的親密,中年之後,我與人的關係接連著破局,就連跟自己的關係也疏離了。重讀《新關係花園》,心裡更氣,這分明就是得耗費日日夜夜、投入分分秒秒,只有你們兩人才搞得出來的花園,幹嘛硬拆成五篇與二十章,講得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似的。
負氣出門旅行,朋友在東京家裡親自為我們準備晚餐。我走進廚房,坐上一張高腳椅,視線如拋物線般丟擲出去,近景是主人與他設計的廚房,中景是陽台植物,遠景是黃昏街角,三者連在一起,時間消失了、空間消失了、物質消失了、存在消失了,心裡有個聲音對我說:「對了!」但我還不知道什麼對了……,可能是椅子對了,或者高度對了,或者角度對了,或者溫度、濕度、甜度、鹹度通通都對了,也可能就只是我的裡面與外面對了。
「對」的字意並不單純。「對」的對面可能是「錯」,但也可能是另外一個「對」,所以我們說「對面」和「面對」。「對了!」發生在瞬間,彷彿指涉一個時間的體驗,但認真往下想,這個瞬間已經脫離了時間的客觀性,所描述的,更像是在秒與秒的水平定速移動之間,闖入了一個擾動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的垂直、不規則的運動,類似禪宗的頓悟(epiphany)或者創造力研究經常提及的洞見(insight)、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或心流(flow)。
面對面的兩造,在發出「對了!」的聲音之前,看起來並無關聯,但這裡說的並無關聯仍是意識層面的語言,在無意識的層面裡,黃昏街景、陽台植物和設計師與他的廚房已經準備在那裡,而做客的我也不自覺地準備與之遭逢。坐在椅子上的我恍然大悟,在此之前,我與他人或事物的關係,一直被困在「浪漫」和「權力爭鬥」階段,要走上「整合」、「承諾」與「共同創造」的道路,就得誠實面對自己內在的控制與占有,然後放掉,本書用了五篇與二十章反覆闡述這個知易行難,必須耗費日日夜夜、投入分分秒秒的道理:關係不在我這裡,也不在你那裡,關係在我們之間。
明明感覺失落與悲傷,但仍選擇相信愛,愛就會帶來自由、而非控制;己與人、是與非之間,需要承諾的不是親密、而是關係,關係就會領我們走到該去之處、而非想去之處。那個傍晚,坐上那張椅子,對了!此時此刻,翻開這本書,對了!
所以,還在一起嗎?當然。

內文試閱(節錄)
1
我們的關係計畫

煥祥:那一年是一九七○年,當時我從事精神科私人執業已有十年,專長是青少年問題。那十年正是「嬉皮革命」如火如荼進行的時代,我充滿興奮之情,覺得眼前有一個可能實現的夢。我的老師就是那些青少年;當我努力了解橫掃社會的現象時,我的同仁對叛逆的力量充滿困惑,無法提供什麼資訊或支持。我在專業社群中常常覺得非常孤獨,有時甚至受到明顯的排斥。當時的處境重新喚起我內在的童年痛苦,只有在辦公室進出的無數青少年與我分享情緒時,才使我稍得慰藉。
基卓:我的童年受到同儕排斥,非常寂寞,大學時,學業和社交的成功使我的痛苦大為減輕。一九七○年,我新婚不久,前往西岸實習,想到自己能改善別人的生活,就滿懷興奮之情。我在醫學訓練的後期,接觸街頭幫派的年輕人,幫助他們處理毒品和退學問題時,找到有意義的存在感。我的目標是完成醫學院的實習後,專攻精神科,好讓我的工作能更有效。我離開街頭診所時,受到許多年輕人祝福,他們建議我去找溫哥華的精神科醫師黃煥祥(Ben Wong)。我安頓好卑詩省新西敏區皇家哥倫比亞醫院的實習工作後,就準備拜訪煥祥,想和他討論是否可能在他的診所安排一部分實習課程,向他學習。我很有自信,他一定會像我受訓時的其他良師一樣接受我,因為我知道如何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穿著時髦的衣服,留有一頭鬈曲的長髮和配合時尚的八字鬍,他立刻就會知道我很「進入狀況」,了解他熟悉的青少年文化!
煥祥:我當時很納悶,「這位年輕醫師想從我這裡學到什麼?我猜等他一現身,我立刻就會知道了。」接待員通知麥基卓(Jock McKeen)醫師到達,聽到敲門聲時,我請他進來,門打開時,我起身準備握手,但一時間整個人完全愣住!我驚訝地看著這位年輕的麥基卓醫師,他全然是歌手東尼.奧蘭多(Tony Orlando)的翻版,八字鬍、鬢角和其他打扮!我實在忍不住,放聲大笑說:「你一定是在尋我開心!」坐定之後,我和基卓正式討論,立刻發現他是典型的自戀狂,但他也很快展現出機靈的一面,充滿好奇心和冒險心,願意嘗試與成長,以及渴望全心投入和參與的熱情。他年輕、敏捷的身體裡,擁有古老的靈魂!會面不到十五分鐘,我就知道我們注定會共同創造出一些東西。我告訴他,我相信我們將來可以一起工作。這句話似乎讓他很高興。

那次重要的會面後,我們就計畫接下來的學習方式。由於精神醫學並沒有訓練基卓特別感興趣的領域,煥祥勸他不要接受精神醫學的專科訓練,最後,基卓遠赴英國牛津研習針灸和傳統中醫。從此以後,我們就全心投入東、西方哲學與各種療癒傳統的結合。
你們很可能會問:「為什麼兩個大男人合寫一本關於愛的狀態和親密發展階段的書?他們怎麼可能了解這種事?因為這些事通常涉及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或是一群家人。」第二版的《關係花園》出版時,我們已在一起共度四十三年,這段期間中,愛的狀態與親密的學習是我們關切的核心。兩人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科學家:煥祥在拿到醫學學位後研習精神醫學和精神分析;基卓在醫學院畢業後,接受傳統中醫和針灸訓練。兩人都醉心於宗教和靈性,也都非常投入與人密切的工作,探索這些人關心的事。我們遇見的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就是關係與愛的狀態,卻找不到任何權威能回答「什麼是愛?」、「什麼是親密?」,以及「我如何深入一份關係,而不失去自我?」這些是我們嘗試回答的問題。
計畫
多年來,我們投入一起自我探索的計畫。在七○年代的探索精神中,我們一致同意要一起探索什麼是真正的親密。我們所謂的「親密」(intimacy)是指彼此深入了解對方,互相坦露自己;這個字的拉丁文來源是 intimus,意指「內部」。打從一開始,我們就像兩個有興趣探索的科學家,盡其所能投入這個研究。我們的基本規則很簡單,但很嚴格,就是互相同意向對方打開內心世界,意思就是其中一人可以詢問:「你正在想什麼?」另一人同意就自己當時所知,盡可能地回答。但我們有一項保留條款,可以回答「我選擇不告訴你」。當煥祥嚴守口風,不讓基卓事先知道生日禮物是什麼的時候,就幽默地顯明這個條款的重要了;因為嚴格要求說出一切,就會破壞拿到禮物時的驚喜。所以誠實地坦露自己也包括可以坦率地有所保留。
同樣地,我們同意盡可能自發地互相分享自己的感受、知覺和評斷,所以不需要提出詢問,各人的責任就是願意提供這些資訊,好讓對方能加入自己的世界。一開始,基卓並不擅於此道,他做好心理準備,願意提供純然的事實,可是他不了解煥祥要的是細節!於是,我們開始分辨真實卻冷冰冰的摘要報告和具體的坦露有何不同,我們想要分享,為的是更深入經驗:包括每一刻的思緒、感受、知覺和印象。身為訓練精良的科學家,我們需要使勁掙扎,努力進到更深處,進入活生生的個人存在層面。我們從報告的客觀世界轉進不同的領域,需要發展自己的語言和溝通方式,才能分享生活中感受到的經驗。
我們在這項計畫中磨合、發展出「溝通模式」(Communication Model),基本規則雖然簡單,卻非常嚴格,我們會在本書與其他地方加以探討。欺騙是親密的敵人,基卓發現自己是個騙子,他並非刻意如此,而是因為一輩子都嘗試以最適當的表現贏得別人的鍾愛和肯定。我們過去並沒有練習自我坦露,而是遵循欺騙、隱瞞、大事化小、轉移話題的方式;換句話說,我們發現自己採用的是社會既定的各種方式,卻妨礙坦誠的溝通。「溝通模式」幫助我們以耐心通過這道障礙。
我們從一開始就抱持一項重要的態度:沒有真理,也沒有客觀的真實。我們各有自己的經驗,這個經驗受自己過往時光、既有成見的汙染,除此之外,沒有「真理」。所以我們可以不從對錯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觀點,這有助於我們在關係的發展中,不以指責的方式對待彼此,各人完全為自己負責。由於沒有人是對或錯,我們就只是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任何情況中都不需要決定誰是「正確」的。所以,我們避免了大多數人身陷其中的規範結構。
我們在這項計畫中發現自己原本關於愛的狀態、關係、性和親密的信念,大部分都不再適用。我們逐漸知道如何一起描述我們的經驗,並把自己的心得和別人的發現做比較,以求更深入的探索,我們向朋友、同事、案主坦誠以對,目的是找出「本然樣貌」,而不是「應該如何」或「別人怎麼說」。我們發現關係具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要素,並花了許多年嚴格檢視這些原則。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黃煥祥(Bennet Wong,1930∼2013),醫學博士、文學博士、加拿大內科醫學院榮譽院士,在梅寧哲精神醫學院(The Menninger School of Psychiatry)接受精神醫學訓練。歷經非常豐富的一生,於2013年過世,享壽八十三歲。

麥基卓(Jock McKeen,1946∼),醫學博士、文學博士及針灸師,曾在英國牛津的中國針灸學苑研習針灸,並獲有英國頒發的針灸開業執照。

在四十多年專業合作的職涯中,他們於世界各地舉辦研討會和工作坊。他們旅遊、講學,足跡遍及亞洲和歐洲各地,以及俄國、非洲和南美洲,因而能夠自如地將不同文化的進路融入工作。而身為許多機構、企業和團體的顧問,也讓他們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來自各種不同背景的人。

他們在專業上所採取的進路,主要是根據他們對兩人關係的認真探究,以及他們協助案主的經驗。他們獨特、平易近人的方法營造出一種親密、信任的氛圍,使得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轉化。

2004年海文基金會成立,它是加拿大國家認可的非營利慈善機構。作者和他們的三個兒子將海文學院*的所有權轉讓給海文基金會,以便海文學院的設施與工作得以永續經營發展。2012年,兩位作者榮獲溫哥華島大學(Vancouver Island University)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 海文學院(The Haven)是一個非營利的慈善機構,位於加拿大卑詩省美麗的蓋佩歐拉島(Gabriola Island)。2013年為慶祝成立三十週年,海文學院舉辦了各種個人、關係連結、專業成長團體課程,學員們在課程結束時都能習得擁有充實的人生、健康的關係及有效溝通的能力。

【譯者簡介】
易之新,神經內科醫師,國際費登奎斯協會認證教師(GCFP),對身心靈的探索充滿好奇,常常忍不住把自己喜愛的書譯成中文。譯有《存在心理治療》、《敘事治療》、《心靈的淬鍊:薩提爾家庭重塑的藝術》、《身體的智慧》(張老師文化),以及《超個人心理治療》、《榮格心理治療》、《費解的顯然:費登奎斯入門》(心靈工坊)等三十餘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