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出家50問

原文書名:


9789575988371出家50問
  • 產品代碼:

    9789575988371
  • 系列名稱:

    學佛入門Q&A
  • 系列編號:

    23
  • 定價:

    180元
  • 作者:

    法鼓文化編輯部
  • 頁數:

    176頁
  • 開數:

    15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00219
  • 出版日:

    20200219
  •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CIP:

    225.9
  • 市場分類:

    佛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在庫量小
商品簡介


★ 「隋唐時代第一流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的菁英也是。」——聖嚴法師
★ 在家修行也很好,為何非出家不可?——本書解答關於出家的種種疑問。

# 出家人在追尋什麼?
# 出家要具備哪些條件?
# 如何申請出家?
# 出家後的考驗與修行?
# 出家後老年會無人照顧嗎?

傳統的刻板印象,認為出家是走投無路、萬不得已的選擇;而在現代,出家者可說是萬中選一的人中龍象,不乏被視為一流人才的博士教授、商業菁英等尖端俊傑。他們有智慧能看清解脫之道,有願力能承擔眾生苦難。現代社會也因人才輩出的僧眾,對出家的成見大為改觀。但出家最重要的條件,還是在道心是否堅定!

《出家50問》不只可以看到僧團的發展歷史與修行典範,更可以看到現代僧團如何適應時代再創新局。全書由四大單元組成:

【出家的意義】
古往今來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須確認什麼是自己的修行道路、依歸與責任。

【出家的功課】
給有志出家者參考的出家條件與歷程;讀者亦能一窺培育僧才之不易。

【出家的典範】
從佛陀時代最初的五比丘,到歷史中重要的高僧行誼。

【出家的考驗】
出家人如何面對內心煩惱與外在誘惑,找到生命的答案與弘法道路。

作者簡介



書籍目錄


【導讀】出家之道 釋常寬(法鼓山僧伽大學男眾副院長)

一、出家的意義
Q01:什麼是出家?
Q02:在家修行也很好,為何非出家不可?
Q03:佛教出家人和天主教神父、修女有何不同?
Q04:出家人的生命目標在追尋什麼?
Q05:什麼是僧伽?
Q06:什麼是六和敬?
Q07:佛教出家眾有哪些類別?
Q08:什麼是戒臘?
Q09:為何男眾可出家七次,女眾只能一次?
Q10:佛陀時代的僧團如何生活?
Q11:中國禪僧為何過農禪生活,不托缽乞食?
Q12:中國的出家人為何都姓釋?
Q13:南傳、藏傳、漢傳佛教出家人有何不同?
Q14:為何出家人是人天師範?

二、出家的功課
Q15: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出家?
Q16:出家要具備哪些條件?
Q17:如何申請出家?
Q18:可以自己剃頭出家嗎?
Q19:出家要受什麼戒?
Q20:受戒出家一定要頭頂燃香嗎?
Q21:為何漢傳、南傳、藏傳佛教的僧服顏色和樣式未統一?
Q22:為何有些出家人獨居,有些則是住在道場?
Q23:出家為何要入眾、隨眾、依眾、靠眾?
Q24:為何僧人要結夏安居?
Q25:中國佛教僧伽教育如何發展?
Q26:僧團有哪些基本執事?
Q27:出家人為何要有三刀六槌?
Q28:出家後如何修行?

三、出家的典範
Q29:最早隨佛出家的五比丘是誰?           
Q30:佛陀的十大弟子是誰?
Q31:佛教第一位比丘尼是誰?
Q32:中國第一位比丘是誰?
Q33:中國第一位比丘尼是誰?
Q34:中國佛教的四大譯經師是誰?
Q35:中國佛教八大宗的開創者是誰?
Q36:明末四大師是誰?
Q37:民初四大師是誰?
Q38:為何要讀高僧傳?

四、出家的考驗
Q39:出家人全年無休嗎?
Q40:很多僧人出家後工作更忙,何必出家呢?
Q41:出家真的離了家嗎?
Q42:藏傳佛教的僧人素食嗎?
Q43:僧服為何維持古裝,不改為現代服裝?
Q44:出家要調整性格與生活習慣嗎?
Q45:出家人會擔心老年無人照顧嗎?
Q46:出家人可以看電視、聽音樂,用3C產品嗎?
Q47:為何說比丘常帶三分病?
Q48:出家人如何面對煩惱?
Q49:未來的社會還會有人出家嗎?
Q50: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推薦序/導讀/自序


【出家之道】

「隋唐時代第一流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的菁英也是。」這句話是聖嚴師父為法鼓山僧伽大學招生海報所下的文案,希望有心出家者皆能成為第一流的僧才,皆能發度眾生的大願心。二十一世紀需要用佛法的觀念與方法來建設人間淨土,希望二十一世紀最優秀的人才,能出家度眾。

傳統中國社會的刻板印象,認為出家是走投無路,萬不得已的選擇;而在現代世界的最新實況,出家者可說是萬中選一的人中龍象,有智慧能看清解脫之道,有願力能承擔眾生苦難,而能捨萬緣,發心出家。因此,現代社會出家者,不乏被視為一流人才的碩士、博士、教授,不乏科技新貴、商業菁英、藝文作家等各種專業領域的尖端俊傑。人們因著人才輩出的僧眾,對於出家成見也大為改觀。

如此說來,不是一流人才便不能出家嗎?出家需要具備大福報,必須眾緣合和方能滿願,但是最重要的條件,還是自己的道心是否堅定。出家前,可能一心只為自己前程奮鬥;決心出家後,則要以度化眾生為生命道路。以我自己來說,出家前,我的「許願」是圍繞著自己與親友,希望他們平安、健康、幸福、快樂。出家後,我的「發願」是希望所有眾生平安、健康、幸福、快樂。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狀態,但是可選擇以出家方式幫助自己與人們,一起離苦得樂。

一般人對於出家可能心存很多疑惑,修行方式很多種,為什麼非出家不可呢?聖嚴師父的《聖者的故事》,收錄許多佛陀弟子的故事,可從中了解當時出家人是在何種因緣條件裡,發起出家修道的決心,並歷經種種因緣變化的波折與阻撓,而依然不動搖初發心。例如賴吒和羅身為首富的獨生子,擁有人所稱羨的各種奢華享受,但他卻過得不快樂,直到聽聞佛陀的教法,終於明白出家才是他嚮往的道路,所以再多的財富、美女都留不住他。

以我的經驗為例,出家前在出版社倉庫任職,所以將出家歷程分為四部曲。第一部曲:享受浪漫逍遙、休閒娛樂的在家人,「調整」成經歷自得其樂、甘之如飴的搬書人;第二部曲:「轉化」成體驗解行並重、中道的修行人;第三部曲:「昇華」成學習出離心、菩提心並行的出家人;第四部曲:目標是「超越」成只有慈悲、智慧,沒有「我」這個人。

出家也可以說是「出枷」,如果不能感受在家生活是種枷鎖,自然不會產生出離心。對我來說,出家前的人生像個大迷宮,進入僧團後,生命則不再需要尋找轉彎處,也不必抉擇左轉或右轉,最終弄得自己團團轉。

對於好奇別人為何會出家者,我以前會建議先閱讀聖嚴師父的《聖者的故事》;對於想要出家者,則建議閱讀聖嚴師父的《法鼓晨音》、《法鼓家風》;而我現在會多推薦一本《出家50問》,可以解答對於出家的種種疑問。

從《出家50問》一書,不只可以看到僧團的發展歷史與修行典範,更可以看到現代僧團如何適應時代再創新局。全書由四大單元組成:出家的意義、出家的功課、出家的典範、出家的考驗。出家的意義,是古往今來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須確認什麼是自己的修行道路、依歸與責任。出家的功課,可讓讀者知道培育僧才之不易,從而更禮敬與珍惜僧寶,而有志出家者,也能參考出家的條件與歷程。出家的典範,則讓我們快速看到從佛陀時代最初的五比丘,僧團如何一路發展至近代,有哪些重要的高僧行誼,透過這些生命故事,效法他們的奉獻精神。出家的考驗,則可了解出家人如何面對內心煩惱與外在誘惑,找出能繼往開來的弘法道路。

現代的出家門徑,比傳統時代的選擇更為多元。自二○○一年,成立法鼓山僧伽大學後,將傳統的師徒制教育,改以學院制方式培養僧眾,我更期盼有道心的青年,能隨佛出家、隨師修行、隨侍眾生。聖嚴師父常勉勵我們,要將出家人的品質提昇至宗教師。我認為出離心的修行達到極致,成為阿羅漢,就像武俠小說的武林高手,可成為「一代宗師」,如果能再加上菩提心的相輔相成,菩薩行的悲智心願,則能成為人天師範「一代宗教師」。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何去何從,期盼佛教出家眾能擔起宗教師的重責,不只指引人生的方向,更領航成佛的道路。

釋常寬(法鼓山僧伽大學男眾副院長)

文章試閱


【什麼是出家?】

釋迦牟尼佛始建僧團,從五比丘到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常隨眾弘化,就此展開一缽千家飯的出家生活。出家僧影由印度走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中國雲南,袈裟如陽光普照,形成南傳佛教的獨特風光。北傳佛教則從中央亞細亞傳到中國、西藏、韓國、日本、越南,僧眾帶領著人們耕耘心田。近代僧影更由東方走進西方,十方大眾皆有緣親近僧寶。

出家相對於在家,是出離了世俗的家。出家具有三種意義:一是出眷屬家,二是出煩惱家,三是出離自我中心,以第三種最為重要,因為要能放下自我,才能提起眾生,與佛法相契,自利利人。

佛教需要僧人以出家的生活方式修行,有三個原因:

一、為了生脫死出三界

三界本身就是在煩惱的生死裡,出三界才真正是離開煩惱,這是出家的目的,因而有出家生活的要求。

二、為警世導俗

讓迷戀世間五欲的人們,能夠警醒無常,修學佛法。

三、為佛法住世

佛教需要建立僧團,以能穩定長久地開展弘揚佛法的任務。

世間如此眾多信仰,選擇於佛教出家的目的,對自己是求解脫生死,對他人是為警世導俗,對佛教則為住持弘揚。如果出家而不自求了脫生死,毋須出家;出家而不警世導俗,有違佛法化世精神;出家而不住持佛法,有負佛法大恩。

因此,出家並非消極厭世、棄世,而是持戒離欲以出世,發願度眾以入世,實踐願行以化世。入世、化世並非戀世,而是奉獻生命以佛法感化大眾,不再迷失自我,從而淨化社會、淨化人心。出家人的入世、化世,是實踐佛陀的度眾本懷,是成就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所以是入世重於出世,利他重於自利,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皆離苦。

隨著全球化時代來臨,無論是經濟、戰爭、汙染等問題,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轉危為安,需要出家人以心靈環保和佛法修行,為徬徨的人們提供安心之道,指引希望所在,讓無論是戀世、厭世、入世或出世的人們,都能從佛法找到生命的答案。

【出家真的離了家嗎?】

常有人說:「出家就再也沒有機會孝順父母了。」這是一種誤會,出家是割愛辭親,並非拋棄父母,是從煩惱的、世俗的家庭,進入清淨的、出世的修行環境。

視一切眾生為眷屬

對在家人而言,一生的歷程就是結婚成家、安居樂業,生活只與少數人互動,可是一旦出了家,便是發願度所有的眾生,要和一切眾生結緣,將全部的生命和時間奉獻來服務人群社會。

可以說,出家是離開了家族之家,而進入視一切眾生為眷屬的法界之家,但必須以今生的父母為主要度脫對象。而且佛陀也規定,如果父母不同意,不得出家。出家後,若父母無人撫養,即使沿門托缽,也得奉養父母;而且在家時,如果不孝順父母,也不得出家。

盡孝道與責任照顧家人

出家人不但精進自己的道業,也會接引俗家的親屬家人一同修學佛法,一起從煩惱中得到解脫。出家奉獻,更能將親情小愛化為利生大愛,普利一切眾生。如果父母年老生病乏人照護,也會協助照顧,絕對不會棄之不顧。

所謂的出家離了家,是離了煩惱的家,離了生死輪迴的家,如果心心念念於家,將無法專心向道。無論是父母或親友,皆為自己發願要度的眾生,皆為日日早晚課迴向的對象,但願同出三界家,同入如來家。
【出家要受什麼戒?】

出家必須受三壇大戒,受過完整的具足戒,才能成為真正的僧人。如果沒有受戒,即使削髮修行,仍為居士。出家戒共分五大類: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男性出家弟子要依序受:沙彌戒、比丘戒;女性出家弟子要依序受: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尼戒。

剃度與受戒

通常授沙彌、沙彌尼戒,都是包含在剃度儀軌,即剃度儀式完成後,當天即可接著授沙彌、沙彌尼戒。如果剃髮染衣,卻未受沙彌、沙彌尼戒,則稱形同沙彌、沙彌尼。表示尚未受戒,不能列入沙彌、沙彌尼,只是形相同沙彌、沙彌尼一樣。未受沙彌、沙彌尼戒者,可於戒場受三壇大戒時受持。原則上,沙彌尼滿兩年後,可求受式叉摩尼戒,再滿兩年觀察期後,可求受比丘尼戒。

三壇大戒

三壇大戒是中國佛教特有的授戒儀式,分為初壇正授、二壇正授、三壇正授三大階段。初壇授沙彌、沙彌尼戒,二壇授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三壇授出家菩薩戒。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具足三師七證,也就是要有十位戒師。三師為戒和尚、羯磨師、教授師;七證即是七證師,是能證明受戒的七位與會比丘。

圓滿受戒後,便是正式的出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