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與耶穌一起,談愛情:神對戀愛、婚姻與性的美好心意→

原文書名:Love That Lasts: How We Discovered God's Better Way for Love, Dating, Marriage, and Sex


9789869507073與耶穌一起,談愛情:神對戀愛、婚姻與性的美好心意→
  • 產品代碼:

    9789869507073
  • 系列名稱:

    Soul
  • 系列編號:

    1MA052
  • 定價:

    330元
  • 作者:

    傑弗森.貝斯齊Jefferson Bethke
  • 譯者:

    童貴珊
  • 頁數:

    288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180510
  • 出版日:

    20180510
  • 出版社:

    啟示(城邦)
  • CIP:

    244.9
  • 市場分類:

    基督教,天主教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宗教類
  •  

    ※缺書中
商品簡介


★引爆網路話題,概念影片創下6,500,000次超人氣點閱率
★作者繼《耶穌比宗教大》後,再度攻佔美國各大暢銷榜

不是愛去維持承諾,是承諾維持了愛。

婚姻可以讓你和人生變完整嗎?
所謂的靈魂伴侶一生只有一個嗎?
本書揭露各種似是而非的愛情觀點,
帶你尋得真實的愛與親密關係。

許多人期待在浪漫約會和交往後,就能擁有幸福的婚姻,最後發現事實根本不是那樣。他們從社群媒體、朋友圈、愛情小說、甚至色情網站或過去的戀愛經驗中學到錯誤的資訊,不知道什麼才是健康的終生之愛,使得這個世代兩性關係混亂,離婚率也不斷飆高。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一對夫妻,傑夫是改過回頭的情場浪子,艾莉莎則是從小等待真愛的純情女生,情愛經歷完全相反的他們,重新檢視上帝的創造與設計,融合了各自的生命故事與聖經教導,一針見血地點出當下許多虛幻偏離的愛情主張,為讀者提供了愛情、約會、婚姻的美好願景和面貌。

不論你是婚姻美滿的人、正為離婚問題掙扎的人、穩定交往中的人、不確定是否該分手的人、正準備訂婚的人、嚮往愛情的單身者,這本書都能給你需要的幫助。
 
推薦
倘若,你敢於承認自己有過類似的黑暗時期,且懂得棄絕罪疚感,努力嘗試挨近耶穌的胸懷,你必可像這對夫妻一樣,對婚姻有全新的看見!而若你未婚,那麼這本書更是你即時到手的探路燈!
──江兒,中華迦拿婚姻家庭成長協會副理事長

對於我過去全職服事年輕人超過十六年的經驗,我真心認為,若是這本書可以早個十六年出版,我的牧養人生會輕鬆許多!
──晏信中,Asia for JESUS副執行長、台北靈糧堂青年牧區社青區區牧

如果你想要美好的婚姻,卻對種種現況感到失望,這本書就是你需要的!這本實用、激勵而誠懇的書,將帶給你足夠的希望、真理與力量。
──克雷格.葛洛契爾(Craig Groeschel),生命教會主任牧師、LifeChurch.tv網站創始人

你可以在傑夫與艾莉莎的婚姻中,看見神的同在與溫柔的看顧。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相信你也可以,現在就拿起這本書吧。
──珍妮.艾倫( Jennie Allen ),美國知名心靈作家

【讀者見證】
◆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本書!——凱拉,大學生,單身
◆我相信我們家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將從本書中獲益良多。——培治,已婚23年
◆本書可以滿足每一位處於不同感情狀態中的讀者!——泰勒與白麗,交往4年
◆對剛開始交往的情侶而言,這本書值得參考。——傑與派緹,已婚30年

目錄
專文推薦 走出婚前迷亂的世代!  江兒
專文推薦 重建關係的根基     晏信中
作者序  重尋最真實的親密關係

第1章 哪裡有愛?
第2章 你如此美麗
第3章 在燃燒的房間裡慢舞
第4章 單身萬歲
第5章 虛假的愛
第6章 幸運
第7章 或許,可以打電話給我
第8章 蔓延的愛
第9章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第10章 當我64歲
第11章 到了最後那一刻
第12章 留在你身邊
第13章 所有的我
第14章 讓我們嗨起來吧
第15章 讓我們談談「性」這件事
第16章 你就是你
第17章 打開你的心

後記 然後呢?
致謝
參考書目

內文試閱
那是發生在羅伯森.麥肯金與妻子茉莉之間的故事。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妻子的異狀,是在他們外出度假時。當時,茉莉正向一對剛認識的夫妻重述一件事,而那件事她五分鐘前才說過。麥肯金覺得有點奇怪,但也不以為意,只覺得有趣。後來再回頭檢視,他才恍然驚覺,那是妻子開始在他生命中一點一滴消失的起點。
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茉莉,症狀每況愈下--她已經到了難以說出完整句子的地步, 由此衍生出更多的慌亂與不安。
從許多方面來看,這位與他結褵四十年的女子,其實已經不復存在。
但他不以為然。他已經許下承諾,要愛她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離,而他答應要照顧一輩子的妻子還在呼吸,仍然活著。
那他怎麼做呢? 他從一間頗負盛名的神學院請辭,卸下院長職位,比預計的生涯規劃提早退休(提早很多年,那意味著他所能領到的退休金也大幅減少)。
他在離職之際,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辭職信:

看著她,總叫我滿心歡喜。我不是非得照顧她不可,我是想要把握機會照顧她。我在這過程中深受祝福,其中一個祝福是,她以特殊的方式教導我--什麼是愛。譬如說,上帝的愛。
茉莉現在已經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只能以零散的詞彙來拼湊她的意思,有時候說出來的詞彙甚至與本意不符,例如當她的意思是「是」時,她卻以「不」來表達。但是,唯有一個完整的句子是難不倒她的,也是她最常說的,那就是:「我愛你。」
她不只說,她也以行動表達。學校董事會安排了一位看護住我們家,好讓我每天都可以放心去辦公室。在這兩年間,我越來越難把茉莉安置在家裡。只要我前腳一踏出家門,她就尾隨在後,跟著我走出門。只要我在她身邊,她便心滿意足;不然,則令她沮喪消沉,有時候甚至會令她驚慌失措。步行到學校大約是一哩之遙,有時候她會一天之內來回走十趟。我經常在夜晚幫她脫衣解鞋襪時,發現她血跡斑斑的腳底。
當我告訴家庭醫師這些狀況時,他哽咽了,簡短回應我:「如此深愛。」略微停頓後,醫師繼續說道:「我從經驗中累積出一個理論,有些經年累月發展起來的個性,會在某個類似這樣的非常時期一一出現。」我真希望自己也能以這樣的態度來愛上帝--任何時候都渴望與祂親近。而這正是妻子日復一日地教導我的功課。
今早,我讀到報紙上一封寫給輔導專欄的求助信,內容是一般現代人認知的觀念: 「我結束了一段感情,因為這段關係已無法滿足我的需求。」輔導的回應並不令人意外: 「你在這段感情中無法被滿足的需求是什麼? 你現在還有同樣的需求嗎? 你的對象要怎麼做才能滿足這些需求? 他還做得到嗎?」對溝通的需求、被理解的需求、對肯定、共同興趣、滿足性愛的需求--需求的名單列也列不完。如果需求無法被滿足,就分開。這個人不提供其他選項。我一度也為自己詳細檢視那些與我漸行漸遠的需求和條件……
打從我第一次聽聞麥肯金的故事至今,幾年下來,這個故事一直縈繞心中。我再也想不到比這個故事更能具體詮釋何為婚約之愛的典範了。
那也是我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斷探索、提示與提問--我們是為了什麼樣的愛而被造? 在麥肯金的故事裡,我們已隱約瞥見並知道,他將一切指向耶穌對我們的愛, 這份愛成了他的動力,使他也能像耶穌那樣付出。
艾莉莎和我都知道,有許多置身不同處境的人想要閱讀這本書:婚姻美滿的人,婚姻關係岌岌可危的人,已開始交往但不確定是否要分手的人,正穩定交往並準備訂婚的人,嚮往愛情的單身者,想要更多接觸與學習男女關係的快樂單身者。
我們衷心期待這本書與我們的故事,能在不同的面向幫助你、鼓勵你。或許,可以激勵你開始思索,並提出不一樣的問題,進而改變你對感情的觀點,或在匱乏之處為你帶來療癒的契機。


第 9 章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很多電影不斷遊說我們相信所謂命中註定的「那一位」,但其實我不信這套。愛不是童話故事(當然,愛曾經是,但自〈創世記〉第三章開始,愛就變得錯綜複雜了), 就連好萊塢都深知這一點,所有最經典的愛情童話故事,都是在真實生活即將展開的那一刻,電影便結束了,不是在男女主角彼此允諾的瞬間,就是在他們正要開始一起生活的時候。
我真想看一部以「決定攜手共同生活」為開場白的電影。想看看那些演繹伴侶衝突、爭吵、承受壓力、傷害、痛苦、瑣碎家務、精疲力倦、挫折失落、待繳賬單︙︙以及族繁不及備載的情緒與感受的電影。然後,我們再來看看電影謝幕前會如何告訴觀眾:「從此以後,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許多時候,因為我們誤以為那個對象就是「命中註定的那一位」,而把自己逼到苦不堪言。許多人終其一生尋尋覓覓「那一位」,卻少有人能徹底明白,所謂「那一位」不過是浪漫喜劇所虛構出來的想像,絕非出自聖經。
我怎麼知道艾莉莎是不是「那一位」?因為我和她結婚了。就在我將我的生命與她結合的那一刻,她就成了「那一位」。我知道這麼說一點也不浪漫,但艾莉莎和我都同意,我們其實都可能和其他人結婚,或許婚後生活也會過得幸福而美滿。
重點不在於去尋找神話中的獨角獸,而是找到某位可以成為彼此最棒人生伴侶的人。坦白說,所謂「那一位」的說法一點也不合邏輯,搞不好只是一萬五千年前有個男人娶錯妻子(不是註定的那一位),然後展開無止境的循環,一路傳承到你我身上。
雖然我們不太願意承認,但事實上,想要尋找「那一位」的渴望,其實來自我們心裡,因為我們滿心期待和想像中的「那一位」結合,期待那是一個我們不必改變太多就超級適合的完美對象,於是我們不需要成長、不需要學習、更不需要改變。
但這樣的期望終將壓垮另一個人,因為沒有人可以承受那般沉重的壓力。人們免不了會互相傷害、使彼此失望,有誰能純潔無罪呢? 想成為別人的拯救者,是不可能達成的使命,唯有耶穌能夠承受這樣的重擔。如果我們明白自己的期待有多沉重,就能釋放自己,也釋放對方。
在上帝的守護下,會有一定程度的醞釀與安排而把兩個人連結一起。如果你尚未進入婚姻,上帝可能會為你預備一個你甚至從未謀面的人,所以我們需要格外留心。我經常看到許多伴侶試圖合理化自己的離婚,說他們的配偶根本就不是那一位。但艾莉莎和我早就明白,這世上有太多可以結婚的理想人選,只不過我們選擇了彼此。那才是真正最關鍵的重點。
我很期待有一部電影,描繪一對新人站在婚禮的祭壇前,如此表白:「在尋覓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多機會與其他人結婚,我從來就不相信有什麼命中註定的『那一位』,我只相信,我選擇了一個人來愛、來為他付出一輩子,而我,選擇了你。」
我知道這種電影永遠不會出現,因為這樣的情節太無聊了(而且毫無浪漫可言)。但事實是,真愛往往是無聊的。

真愛是在你不想動手的時候卻勉強自己去洗衣服,因為你的伴侶需要休息。
真愛是即便在你最沒感覺的時候,仍選擇去愛。而且,天天如是。
真愛是跟對方說第一百萬次的對不起。
真愛是想盡辦法,找機會為對方付出。

「無聊」鋪成一部爛電影,卻造就偉大的婚姻。愛情從來不是童話故事,也不是尋找風度翩翩的白馬王子。婚姻裡的美麗與神聖--同時也是最困難的部分--正是打從結婚那一刻開始,你一點一滴地發現對方不是你的的白馬王子 (或白雪公主? 我們需要更多創意的童話名稱),發現對方不是你想像中的他 (或她)。而彼時彼刻,才是真正喜樂出現的地方,就在一團混亂的戰壕之中。

◆感覺與承諾
兩性關係裡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你期待夢幻的童話故事,想從中得到婚姻以外的事物。那樣的心態將使你們的婚姻越走越辛苦,因為你根本沒有認清事實。你一心冀望的,其實並非愛的真義。
愛不是一種感覺。當然,在你約會時,對方深情地看你一眼,你可能就興奮得快暈倒了。但那種激蕩的感覺並不是愛。
前陣子在旅程中,我打算在機場的椅子上補眠。如果你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就知道這樣不太可能真的睡著,但我還是想試試。
我緊閉雙眼,看起來像是熟睡了,坐我隔壁的一對老夫妻大概覺得我不會聽到他們的對話,便開始聊天。他們大概六十歲左右,或許已經結婚三、四十年了,他們正與一位年約三十歲的女性聊天。聽對話內容,我判斷他們應該是在機場初次見面的朋友。聊了一陣子,開始聊到婚姻的話題,較年輕的那位女子提及她最近才剛離婚。老夫妻好奇問原因,她回答:「不知道為什麼,我和丈夫都不再感覺快樂。」
離婚的理由無奇不有,但她這個「不再感覺快樂」的說法卻把我給難倒了。快樂是一種感覺。我有時候感覺快樂,有時候不覺得快樂。有時候,婚姻裡的事物令我快樂, 但有時候,同樣的事物卻令我快樂不起來。那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感覺。有一個離婚理由可能跟那位女士講的很類似,就是你們不再相愛了。我不會責怪那位女士,因為她所做的,正是當代文化灌輸我們該去做的事--跟著感覺走,才是王道。
但是,因為不再相愛就要終止婚姻關係,那跟車子沒油就要把車子賣掉一樣奇怪。你不會把車子賣掉,而是會把油箱加滿,好好照顧它。你會定期把車子送去保養、檢查,有必要時就換個新車牌,就像你也需要更新你的婚約一般。愛從來不是一種感覺, 而是一份承諾,大家一同遵循。承諾比較像是汽車,感覺則類似掛在後面的拖車。你不能帶著一台拖車到處走,但如果拖車緊扣在汽車後面,那麼汽車去哪兒,拖車便跟到那兒。由承諾來驅動車子,感覺也會一起跟隨。但若由感覺來驅動車子,恐怕你會一整晚都坐在停車場裡,好奇自己怎麼哪裡也沒法去。
機場的那對老夫婦靜靜聽那位女士訴說,回了一句「真是遺憾」,然後禮貌性地鼓勵她。我略略睜開雙眼,捕捉到老夫妻眼神中一閃而過的心痛,彷彿想暗示對方:「親愛的,婚姻和快不快樂是兩回事啊。」
這對老夫妻結婚的時間比我活著的時間更長久,我確定這段期間總有些時候 (我猜不會只有幾個月,而是以年來計算)他們會覺得不快樂,想要放棄這份愛情,開始思索結束可能會比繼續努力來得好。

沒有人能走過五十年的婚姻,只因為婚姻既簡單又輕鬆。
沒有人能走過五十年的婚姻,只因為他們一直處在「愛情狀態」。
沒有人能慶祝結婚五十週年,只因為浪漫的甜言蜜語一路牽引他們至此。

那正是為何心理學家保羅.杜尼耶(Paul Tournier)這麼說道:「我結過七次婚,每一次都和同一個女人結婚。」
他從未離婚,他只是以一種特殊方式來形容他的婚姻不斷地改變與轉化,而那樣的轉變從來不是離婚的理由 (請注意,我說的不是婚姻中的有毒元素,譬如色情成癮、婚外情或家暴,那是兩碼子事)。
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和我在機場聽到的對話有幾分類似:「我太太好像變了個人。有一天我醒來,發現她不再是我當初結婚的那個她了。」然後他們開始想:「這段婚姻應該結束了,因為我的伴侶已不再是我曾立下誓約的那一位。」
我要強調的是,有時候你的伴侶確實會變成另一個人。事實上,你的伴侶一直都在變成不同的人,因為人都會改變!我自己也不再是五年前的那個我了,一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改變更大好嗎!我們每個人都在改變、追尋與成長,期待自己變得更好。然而, 在婚姻祭壇前所立下的誓約,可以包容與含括那些改變。誓約就是在說:無論我們如何改變,婚約始終不變。
如果愛不是一份承諾,那麼,我們所說的婚約有何意義? 那句「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離」的意思,可不是指「直到我們對彼此沒有感覺」啊!

內文試閱
聖經多處經文清楚言明,沒有性,我們仍舊可以活得好好的;但如果沒有親密關係,我們將會難以存活。沒有性愛歡愉,我們也可以活得好好的;但沒有群體關係,我們將會難以存活。好好咀嚼這番真理,那意味著當我們在婚姻裡與伴侶相遇時,有能力更愛對方。
我們的文化極度渴求這樣的真理、連結與親密感。我們早已將「性」降格為麻醉藥,每次需要麻痺、壓抑或尋求刺激時,便奔向它。
當我還在念大學時,各種訊息都告訴我「想做什麼、何時去做,都是你的自由」。但在那扇緊閉的門後面,許多人許下了破碎的性承諾。
身為大四畢業生,我一直很想找出一種方式來愛我的同儕團體,讓他們有機會聽聞耶穌的愛、恩典與寬恕。我開始在我那層樓的大廳帶領查經班,但每次都只來了兩、三個人--這樣很不錯,我也知道我該為此感謝主,但是我不滿足啊! 我還想要接觸更多人,所以我開始反省:為什麼我要邀請他們來一個不熟悉的環境? 為什麼我不親自到他們熟悉的地方去見他們呢?
就在我思索這個問題時,想起了學校的「開麥」活動,那是一個讓有才藝的人在開放性場合中自由表演、與群眾互動的活動。學校的「開麥」大約一個月舉辦一次,幾乎場場爆滿。我一開始的想法是:「我不會跳舞也不會唱歌,更不會玩樂器,參加那個會不會死得很慘啊?」然後我想到了詩。嘻哈文化、詩、RAP表演都是我成長過程中非常熱愛的玩意。我很喜歡、也看過無數這類的節目,只是從來不曾親自上場演出。
在我的想像中,那是一次性的演出--利用舞台表演的機會,用創意的方式將與「性」相關的故事傳遞給我的朋友們。那些故事是大部分人經常在想的問題,也是我們不時從媒體與廣告中看見與聽見的主題,更是造成我們痛苦、悲哀與傷害的來源之一。
於是, 我在學校餐廳裡熬了好幾個晚上, 完成了一首詩〈性愛療癒〉(Sexual Healing)。當演出日期一天天逼近時,我緊張得快死了。我想我這輩子還不曾這麼焦慮過,我甚至開始想像一群人對著台上的我發出噓聲,叫我滾下台。我知道我所使用的語言,或許會因為違背大部分觀眾的觀感而引來他們的反感--更何況為了達到效果,詩的語言經常會以誇張而尖銳的方式來表達。
你猜那一晚的結果如何? 觀眾其實還蠻能認同的,也引起一些共鳴,他們並沒有把我轟下台。不只如此,隔天開始有學生針對我演出的內容找我聊聊。在類似「尼哥底母(尼苛德摩)時刻」的對話中(順道一提,尼哥底母是法利賽人,向來與耶穌公然為敵,卻在某晚暗自來找耶穌,誠意十足地問了許多問題),這位朋友問了一些問題,也給我一些回應,那些都是我不曾在課程設計中聽過的內容。
我忽然明白,原來我們是何等需要這些指引--有關親密感、連結,以及生命。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都知道性承諾無法滿足這些需求,不論我們如何自欺欺人。不過, 請記得,我們總能找到一個更好的途徑,而耶穌正對著我們伸展雙臂,邀請我們進來。
大學畢業後,我投入製作網路影片的世界,在我的頻道裡上傳我自己的節目。那支影片就是我之前寫的詩作〈性愛療癒〉,還在大學公開表演過(請問一下,這裡有沒有馬文.蓋伊的粉絲?)。對我而言,那是一段從破碎的性慢慢走向醫治、救贖與整全的療癒之旅。
那晚的深夜時分,我坐在電腦前,有陌生人在社群媒體上留言給我說:「嘿,你看! 這個超紅的臉書專頁貼了你的影片,太讚了!」
早些時候,我會為類似的事而感到興奮(嗯,其實到現在還是很開心啦),然後一一瀏覽跟回應那些評論。於是,我點開了那個臉書專頁,發現那裡的人都對性愛抱持一致的「純潔論」。我繼續瀏覽,另一個影片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從標題上知道那是「街頭實驗」的內容。
我開始觀看,越看越火冒三丈。
影片內容是一個人站在街頭,拿著麥克風,隨機訪問路人。那個人倚著一台停靠路邊的小貨車,當人們經過他身邊時,他會拿出兩瓶一模一樣的瓶裝水,瓶口封起,裡頭是乾淨的水。然後,採訪人詢問那些路人:「你會選哪一瓶水來喝?」
大部分人對這個提問不明所以,一臉困惑。此時採訪人又說:「麻煩你等一下。」 然後轉身拉開小貨車的門,接著,一個又一個人從小貨車裡跳出來,各拿著一瓶水,一邊喝水還不小心把水溢出,再用舌頭舔一舔瓶口。當幾個人「表演喝水」完畢,採訪人會轉向受訪的路人,再度問道:「現在,你會選哪一瓶水來喝?」
那是再明顯不過的設計手段,一步步引導受訪者在沒有其他選項的情境下,只能選擇那個封口完好、乾淨的瓶裝水,而不是被喝了一半、還沾有口水的開封瓶裝水。然後,整段影片的重點來了,採訪人說出了類似這樣的結論:「你看,這就是你未來配偶對性愛的感覺,那正是你不該有婚前性行為的理由。」他強烈暗示,如果你在婚前有過性行為,你就等於這個骯髒、噁心、被喝到一半、還被吐過口水的水瓶。
請容我清楚表達我的立場:這不但是徹頭徹尾的錯誤,而且不論心理上或靈性上, 都充滿貶損他人的意味。
首先,誰管你是不是處女或處男? 我們在某方面都是破碎而「污穢的」,不是嗎? 所以耶穌才要到世上來,他來恢復我們、醫治我們、認識我們、愛我們,與我們同在一起。誰管你有沒有穿那件「真愛要等待」的T恤啊? 無論如何,你都需要耶穌。

你不是瑕疵品。
你的貞操(或失去貞操)從來就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性」和「你」從來就不能畫上等號。
你不需要和你第一個約會的對象結婚。

如果你聽了一輩子「性就是敗壞」的言論,而無法在婚後扭轉觀念去享受性愛的美好,你不用感到奇怪。福音主義最大的矛盾就是,他們經常宣講兩套截然不同的信息。其一:性是骯髒、錯誤、邪惡的。其二:你應該趕快結婚,好讓你合理享有性生活,因為性是很棒的。
這樣的信息,令數百萬的人們受傷、疑惑、破碎,苦毒恆生。
至少,就我的情況而言,在我還沒準備好時,「性」就不幸發生了。我用很多時間去面對這個問題,尤其在性慾、交往、戀愛關係的功課上,我努力去做我認為一個基督徒該做的事。
如今回想,當時的我並未真正享受與耶穌之間的關係,不過是一頭熱地投入宗教而已,因此我搞得自己心力交瘁,卻沒得到生活的喜樂與生命力。
於是我想,好吧,或許這方法行不通。搞不好,隨心所欲去做才是答案。
對性愛、女孩子的追逐,幾乎耗盡我的時間。我現在可以大膽地說,對於十九歲時的我,我完全明白這個我不太想承認(我當時也不自知)的事實--性愛與女孩子,就是我每天早上起床的理由。
那當然離不開快樂、滿足的感覺。在那些短暫的片刻,一切痛苦、羞愧與罪惡感彷彿成了遙遠的記憶。我感受到快感,還有頃刻間的結合--只不過是比較空洞、廉價的那種。


作者簡介


姓名:傑弗森.貝斯齊Jefferson Bethke
小名傑夫的傑弗森,不是牧師、神學家或諮商師,只是一個想要活出生命意義的美國年輕人。
2012年,傑夫在YouTube上發表影片〈為何我討厭宗教卻熱愛耶穌〉,吸引了3000萬的超高點閱人數,更掀起廣泛而深刻的宗教文化論戰。他以此主題陸續寫成《耶穌比宗教大》、《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迅速攻佔各大暢銷榜,再次引發熱議,儼然成為新世代的信仰代言人。
除了寫作,傑夫和妻子艾莉莎也經營YouTube頻道和播客,長期分享有關信仰與兩性關係的議題,多支影片都創下了破百萬、甚至千萬的點閱人次。他們和三歲女兒金絲莉與一歲兒子肯儂,以及一隻拉布拉多犬一起定居於夏威夷的茂宜島。

相關著作:《耶穌跟你想的不一樣》

譯者
姓名:童貴珊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職雜誌社資深撰述,目前專職翻譯,譯有《我不是耶穌的粉絲》、《當下說不的力量》、《每一天都是出走的練習》、《大腦依戀障礙》等書。



行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