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一流管理者的圓心領導學:從領導特質的平衡點出發,迅速解決問題、建立靈活策略、極大化團隊戰力

原文書名:The Infinite Leader: Balancing the ddemands of modern business leadership


9786263901285一流管理者的圓心領導學:從領導特質的平衡點出發,迅速解決問題、建立靈活策略、極大化團隊戰力
  • 產品代碼:

    9786263901285
  • 系列名稱:

    莫若以明書房
  • 系列編號:

    BA8045
  • 定價:

    470元
  • 作者:

    克里斯•路易斯Chris Lewis、皮帕•馬爾姆格倫Pippa Malmgren
  • 譯者:

    吳書榆
  • 頁數:

    320頁
  • 開數:

    14.8x21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506
  • 出版日:

    20240506
  • 出版社:

    商周(城邦)
  • CIP:

    494.2
  • 市場分類:

    職場工作、成功法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想要解決任何問題,從中心點出發永遠是最短的距離!

────────────
重視短期績效而忽略長期方針、
重視數量而忽略品質、重視彈性而忽略規章……
導正各項失衡的領導特質,
是新一代管理者帶領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
────────────

想像一位管理者所具備的領導能力,如一個圓一樣向四周的各個面向擴展,距離圓上每一個點最近的位置,就在圓心,也就是原點。從原點出發,平衡各項領導特質,才不會讓管理走向極端。

過於重視短期績效而忽略長期經營方針、過於重視數量而忽略品質、過於重視規劃而忽略執行、過於重視彈性而忽略規章……這些都是阻礙企業永續經營的現象。身為管理者,有責任在這些特質中找到平衡點,讓策略運用更靈活,最佳化團隊的運作。

====== 平衡的領導力 ======

個人←─→團隊
地區性←─→全球化
大方向策略←─→局部性戰略
維持緊密←─→保持距離
述說←─→傾聽
規劃←─→執行
結構化體制←─→非固定結構
專精←─→全能
短期←─→長期
重質←─→重量

────────────
領導不是非黑即白
管理者必須平衡各項特質,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


【克里斯•路易斯和琵琶•瑪格倫向來對重要領導議題與當今趨勢有獨到且中肯的見解,本書也不例外,我大力推薦。】
── 羅勃特.赫柏德(Robert J Herbold)∣微軟公司前營運長

【兩位作者帶領我們踏上一段旅程,挑戰我們的認知,啟發出想法並激盪出新概念,他們身體力行了他們在《一流管理者的圓心領導學》中倡導的理念。】
── 格雷格•克拉克(Rt Hon Greg Clark MP)∣英國國會議員

【身為教育人員,讀了本書前幾頁就看到傳統商學院在處理領導議題上的限制暴露出來,真是讓人深感不安。兩位作者的命題極具說服力:二十一世紀的領導必須能帶領人們安度前所未見的複雜性與曖昧不明,需要具備「流暢掌握情境」的能力,以支持並激勵人們行動。】
── 大衛•布朗(Professor David Brown)∣蘭開斯特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姓名:克里斯•路易斯Chris Lewis
世界上最大的獨立行銷和傳播機構LEWI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也是一位媒體培訓師,曾為政治人物、商場大亨和名人提供培訓,同時也是一位作家和記者,文章散見於《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與《衛報》。


姓名:皮帕•馬爾姆格倫Pippa Malmgren
趨勢觀察家,為投資者和政府提供有關經濟政策的建議,曾預測2007年的金融危機、中國經濟放緩、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總統等重大國際趨勢,並曾在英國廣播公司、彭博社、《金融時報》與《經濟學人》上發表專題報導。

譯者簡介


姓名:吳書榆
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我在高盛的金錢與仇女人生》、《愛與錢》、《破框思維的技術》、《撒錢之王》、《主管就要這樣帶團隊》、《真相的商人》等書。

書籍目錄


▎第1章 盡頭
我們在生活中每一個面向都看到領導的失敗,失敗的領導造成了長遠的傷害,進一步損害了人們對領導的信心。所有領導失敗中的共同因素,是以不道德行為具體表現出來的嚴重失衡,形式包括貪婪、短視近利與魯莽的過度自信。接下來,我們要把眼光放遠,檢視與探討無限挑戰的概念:在正向與負向的標準中都維持在零值,保持平衡。

▎第2章 圓與零
幾世紀以來,平衡的觀念與追求平衡都是人類思維的核心,而和平衡有關的符號通常是圓形,圓形一直用來代表一體、無限、安歇、對稱、純粹和適度。顯然,我們一直以來都知道平衡很重要,人類的歷史就是在追求平衡。接下來,我們要檢視在領導時以追求更高的效率為重,以及我們所使用的分析、科學、化約等領導技巧。

▎第3章 現有的領導模型
要讓領導更高效又更平衡是一大挑戰,遺憾的是,目前的作法全都把重點放在提出一套科學性、西方化約論者的模型來分析問題,卻不去處理整體的挑戰。各項研究的重點,一向都放在以明顯可見的成果作為衡量標準,設法提高領導的效率,領導有更多的面向。我們要理解意志力心理學,也要知道如何為領導帶來改變。這項任務很複雜,很有挑戰性,我們在下一章就要好好來探討。

▎第4章 「零」模型簡介
人們尋求平衡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這是一種無窮盡的追求。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代表人類為了追求平衡的最出色嘗試,第一次是為了對抗信仰,端出了理性,到了二十世紀則有更多科學。我們取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中的本質,化約成兩股互相交會且需要平衡的力量,作為平衡模型。

▎第5章 「零狀態」思維
「零狀態」帶來了很多機會,讓我們能達成平衡,並理解存在於兩個極端間的閾限狀態很重要。我們在不同的領導階層要達成的平衡並不同,我們要追求的不僅是兩個坐標軸間的平衡,而是要考慮許多不同的軸,這是一個要放在多個軌道上的球,領導者要讓球從各方面來說都同時位於中間的位置。留在圓心的最大好處,是要走到任何極端點,這裡都是最近的距離,可以快速部署。

▎第6章 零經濟學
平衡代表不要只往其中一邊靠,我們需要更善於把自己放在情勢中的任何位置,並善用我們在那裡找到的資源。平衡模型只會要求不同的商業模型之間、企業領導者之間,以及在經濟體中創造價值的各種不同取向之間要達成更平衡的狀態,也會探問以長期為動機的企業領導是否有助於抑制各種過度、失衡與自尊自大的行為。

▎第7章 零自我,零性別
多數領導者都身在自己小宇宙的中心,也會堅持要成為他人宇宙的中心。營造出中心不是問題,但你不需要成為中心,應該位居中心的,是文化。如果你必須身處中心,你得用太陽系的思維來思考:太陽拉住所有的星球,提供溫暖與日常的韻律,以利成功運作。我們要找的不僅是能達成平衡的領導者,好的領導者更要把自己的需求放到後面,先考量如何平衡團隊和社群。

▎第8章 零教育
教育系統助長了領導的問題,原因在於教育系統強調個人成就與評分,和學生畢業之後會遭遇的多數合作型職場環境相衝突。這套系統鼓動了自我中心,把智性上的能力與職場上的能力畫上等號。學生畢業之後,雇用他們的雇主常常會說他們缺乏職場上必備的基本技能,其中一項重點即是和年齡與文化上的多元群體共處合作的經驗。

▎第9章 這種思維會把我們帶往何處
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人們沒有能力體認到這個世界比過去更好、更富有、更快樂、更健康與更安全。如果在遭遇領導問題的條件下,我們都還可以做到這樣,那,未來我們還有多麼不可限量的潛力?要來到我們和領導者都能達成平衡的神奇之地,我們必須理解平衡的價值與特質、任何事都有可能的概念以及無限的未來正等著我們。

▎結論

文章試閱


▎體認到問題

我們都認識一些好的領導者,甚至有些是偉大的領導者,他們都正直誠實、有勇氣且有智慧,他們廣納百川,他們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他們認真思考,他們連點成線。現代最出色的領袖之所以出色,是因為他們研究過表現最差的那一群。研究失敗案例可能會讓某些人很意外,認為在這方面耗時間很奇怪,但多數的領導者會告訴你,他們從失敗當中學到的比成功更多。事實上,很多進步都是因為失敗讓人產生了改變的動機。

我們之前列出的災難性事件有哪些共同之處?是因為缺少了符合專業資格、受過大學教育的領導者嗎?不是。那,為什麼他們的領導者沒有注意到發生什麼事?是資訊太多還是太少導致他們分心了?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做錯的事嗎?他們沒有想像力,才看不到相關的效果嗎?他們覺得自己無法大聲把話說出來嗎?他們覺得自己能逃得過後果嗎?這些組織的規模有造成部分影響嗎?領導這些組織的主要是中年男子,這一點重要嗎?如果資深職位上有更多女性,這些女性會不會同樣落入男性文化,開始有同樣的行徑?科技扮演什麼角色?有明顯的模式嗎?

領導人都有明確的動機和決心,但是重點是他們用來做錯的事,或者說,至少是刻意忽略對的事。這些現象並非偶然,起因也並非什麼單一事件。無論這些人是不是故意,無論在日後重構時來看是不是很明顯,這都是很糟糕的領導,幾乎每一個方面都失衡。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些失衡的地方。且讓我們來看看其中一些。

▎變動速度快──沒有能力平衡過去與未來

就算在最好的情況下,變動的速度都比領導更快。從文化面、技術面以及地緣政治面來看,領導者和他們領導的機構已經無力招架變化。

這使得「經濟理性主義」(economic rationalism)大行其道,體現經濟理性被視為領導的單一目標,就算要犧牲符合道德的行為也在所不惜。回過頭來,這給了我們「最高級的」(而不是「更好的」)經濟。最大的就最好。如果領導限於經濟理性主義的架構,永遠都只能達成次佳狀態,因為領導者永遠會選擇追求量化標準,放棄質化標準。

▎資訊過度負載──沒有能力平衡資訊

在一個執著於當下的時代,過去不受尊重,被人隨意打發,只有當前才重要。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這可以直接追溯到智慧型手機,以及大量的干擾和數據引發的嚴重分心與資訊過度負載。一般人一天會收到四十封郵件,假設每天的工作時數是八小時、或者說四百八十分鐘,那麼,我們每十二分鐘就會被人打擾一次。

除了前述的失調之外,我們還要接收數量比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資訊,而這也很可能是造成失調的原因之一。資訊太多了,讓我們變得盲目,看不到眼前核心的明顯事實。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及時娛樂的吸引力遠高於事實。即便事實就擺在眼前,我們的眼睛就像蒙上一層霧一樣,看不到大局的奧祕。

我們還要來談談知識加倍曲線(knowledge doubling curve)。知名的工程師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發現,到了二十世紀,資訊與人類知識的數量以指數成長。他注意到,二十世紀之前,人類的知識大約每二百五十年就會倍增,一九○○年之後,開始變成每一百年便會倍增。到了二次大戰末期,知識每二十五年便會倍增。到了一九八二年,富勒估計,人類知識每年就增加一倍(見圖1.2)。IBM說, 現在,知識每十二小時就增加一倍。

加入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裝置之後,本來已經快到非比尋常的資訊流速度會更快。知識倍增曲線有助於解釋為何人們會覺得焦慮:因為追不上。沒有人閱讀的速度快到能接收所有新資訊,更別說要弄明白當中的意義了。

用誰說的來決定哪些資訊有用、哪些沒有,不用去查核資訊的原出處,這樣簡單多了。有些人認為,如果消息出自民主黨或CNN,那就很可信,有些人則把目標放在共和黨和福斯新聞網(Fox News) 。回到一九六○年代末期,媒體理論宗師馬素.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就預見到了這股資訊潮,預言資訊過度負載會讓我們更往同溫層靠攏。

現今的領導人必須理解,人們愈來愈少真正去理解什麼事。現代人愈來愈不在意事實,也不再講究要整理出周延的意見。信念是更重要的形塑意見因素,超越邏輯。資訊應是流動的,像過程一樣,如果不是,資訊就變成單一的事件。我們需要分析與平衡資訊流,讓資訊流照亮前路,而不是讓視野變得模糊。

▎不用承擔後果— 做錯事的人不用受懲罰

通常代表正義的符號是天秤。結果要公平,要能平衡兩邊。

就算在最好的情況下,我們也只能說目前的領導顯然失衡,而且不只在地層級是這樣,連在全球舞台上的最高階之處也是如此。領導者犯罪不用下獄,表現不佳顯然也不用受到任何制裁。在二○○九年的金融危機中,沒有任何銀行家因為職務而入獄,多數銀行就是從之前停下來的地方再出發就是了。

這種事本身就很奇怪。政治領袖一定明白,新的溝通環境條件幫了他們大忙,提供了協助;在新環境中,人們喜歡煽情鼓動勝過溫和謙恭,喜歡大聲勝過安靜,喜歡騙子勝過說實話的人。政治領導者為何不想讓引發這麼多困境的人接受大眾檢核?是因為懲戒要花太多時間嗎?是因為顯然無法讓這些人洗心革面了嗎?是因為與魔鬼做了交易,考量長期的經濟益處勝過短期的政治利得嗎?

銀行家自我開脫,把信貸危機說成「信貸海嘯」(credit tsunami),說得好像這是老天爺做的,不在他們控制的範圍內。除非有人負責掌控全球的經濟流動,不然要央行體系有何用?這能歸咎於缺乏想像力嗎?事實一直都在眼前,比方說吧,倒掛的殖利率曲線與房貸違約率。某些企業家倒是解讀的很正確。

或許就像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所說:「如果一個人要靠著不理解才能領到薪水,那就很難要他去理解。」

有些人可能會說,檢驗一套系統是否有道德,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系統受制於相反的行為,然後看看系統會不會自行修正。法國已故的政治學家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將會樂見在他的作品問世一百五十年後還有人會去討論與驗證。

如果不考慮領導失敗會嚴重衝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面向,包括政治委任與國會民主,這種實驗在學術上還蠻有意思的。當全世界愈來愈緊繃,政治上卻又沒有相關經驗,領導在此時失敗,時機可謂糟到不能再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