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明茲柏格:管理的真實樣貌-勝任且愉快,你該有的42個早知道

原文書名:Bedtime Stories for Managers: Farewell to Lofty Leadership…Welcome Engaging Management


9786267448137明茲柏格:管理的真實樣貌-勝任且愉快,你該有的42個早知道
  • 產品代碼:

    9786267448137
  • 系列名稱:

    Biz
  • 系列編號:

    DB0458
  • 定價:

    390元
  • 作者:

    亨利.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
  • 譯者:

    廖桓偉
  • 頁數:

    256頁
  • 開數:

    14.8x21x1.5
  • 裝訂:

    平裝
  • 上市日:

    20240426
  • 出版日:

    20240426
  •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 CIP:

    494.2
  • 市場分類:

    企業管理
  • 產品分類:

    書籍免稅
  • 聯合分類:

    商業類
  •  

    ※在庫量大
商品簡介


◎一份飛機餐,為什麼差點讓一家航空公司倒閉?
◎印度的交通不叫混亂,只要你順著車流開……。
◎護理師、醫師、經理人,誰才適合管理醫院?
◎管理無須太多世界觀,入世最重要!

以上這些,是當代管理大師亨利.明茲柏格從自己上百篇部落格文章中,
精選出42篇對管理者最有意義的故事。
目的是告訴你:管理的真正樣貌(完全不是商學院教你的那樣)。

亨利.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是叛逆的當代管理大師,
他的第一本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質》(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曾遭到15家出版社的拒絕,但現在已是管理領域的經典。

他對於商學院的教育向來嗤之以鼻,
還曾取笑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的五力分析,有夠愚昧。
(事後證明,明茲柏格是對的。)

明茲柏格認為,真正的管理,並非高高在上的運籌帷幄,
更不是漫無目的的重整組織、發號施令(並將其稱為領導)。
那怎麼樣才能真正勝任主管這個職位?正確的做法如下:

◎策略要像長雜草,不是種番茄。
當每個人的想法遍及整個組織時,就形成了策略,
你得讓公司的策略像雜草般在各部門蔓延,而不是養在主管的溫室。
   所以策略不是「規畫」出來的,而是……。

◎當主管你得先做再想,但生小孩不能。
你有重要決策要做嗎?在不確定一件事該怎麼處理、毫無頭緒時,
你得先做做看才有辦法展開思考。
世上唯有核戰和生小孩這兩件事,不能先做再想。
 
◎公司不能天衣無縫。
有的公司像穀倉,各部門垂直整合,卻老死不相往來。
有的組織像樓板,執行長只能跟執行長坐在一起,這樣才代表高層。
在這位叛逆的管理大師眼中,最有效率的組織應該長什麼樣?

◎護理師、醫師、經理人,誰適合管理醫院?
醫師懂治療、護士懂照護、經理懂管理,但有誰三個都會?
所以正確答案是?大師給的答案,你翻遍所有教科書都找不到。

最後,明茲柏格還要所有主管「縮編」你的字典,刪除以下的字眼:
高層、股東價值、策略規畫、人力資源、顧客服務、轉型……為什麼?
「因為我那些最駭人的想法,終將成就最好。即使需要一段時間發酵。」

(原版書名:明茲柏格給主管的睡前故事)

作者簡介


亨利.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
現職為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管理學講座教授。是管理者角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組織管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為對管理者工作的分析。其經典著作《管理工作的本質》書中揭示了管理者三大角色:人際角色、訊息角色、決策角色,仔細考察了管理者的工作及其對組織的巨大影響,並就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為管理者提供了有力建議。
1980年,成為加拿大皇家協會的會員,是該協會第一位管理學教授出身的會員;1995年,該年度最佳著作《策略規畫的興衰》獲得管理學會的喬治.泰瑞獎;1998年,被授予加拿大國家勛章(加拿大最高榮譽)與魁北克勛章;2000年,因對管理學所做出的貢獻獲得管理學會頒發的傑出學者獎。
迄今一共出版了近20本書,最具影響力的包括《管理工作的本質》、《組織的架構的設計》、《組織內外的權力鬥爭》、《策略過程》、《策略規畫的興衰》、《策略巡禮》、《MBA不等於經理人》等。

【關於作者】
我在蒙特婁麥基爾大學(按:McGill University,加拿大歷史最悠久學府,有北方哈佛美譽,出過14位諾貝爾獎得主)教授管理學等學科,職位為德索泰爾學院克雷洪講座教授(Cleghorn Chair of the Desautels Faculty);我在這個學院協助管理者在商業(impm.org)、醫療(imhl.org)與組織內部(CoachingOurselves.com)發展自我,至於其他時間,我會逃離組織管理的世界,溜冰、騎腳踏車、爬山、以及划我最愛的獨木舟。
順便告訴你,我有20個榮譽學位,並曾獲頒加拿大勳章(Order of Canada)。至於其他無關緊要的細節,你可以搜尋mintzberg.org,裡頭包含我蒐藏的木雕;我所有著作,包括講述搭飛機有多恐怖的故事集《飛行馬戲團》(The Flying Circus);以及收錄新故事的部落格(就像本書介紹的故事)。
再補充一點,這是我第20本書(或許也是內容最嚴肅的),也是與貝瑞特•科勒出版社(Berrett-Koehler)合作的第6本書。而我目前的重點工作,是喚醒世人理解我其中一本著作──《重新平衡社會》(Rebalancing Society)的含意。希望不會太遲。

譯者簡介


廖桓偉
淡江大學經營決策系、東吳大學企管研究所畢業。
曾任網路電玩編譯、出版社編輯,希望透過翻譯來感動讀者,譯有《自由選擇的錯覺》、《蹚渾水的理由》、《野草攻勢》(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書籍目錄


推薦序一:給經理人的解毒劑╱齊立文
推薦序二:管理就像一場交響音樂會╱蘇書平

關於作者
引言 管理這回事,沒有特效藥

第一章:管理?領導?哪個好?
1. 一份飛機餐,差點讓一家航空公司倒閉
2. 主管好比指揮家。但樂手在看譜,誰在看指揮?
3. 一通報修電話,還得執行長親自打
4. 非得跟魔鬼打交道?問問魔鬼身邊的人
5. 一間有靈魂的旅館,每個角落都有
6. 網路讓管理進化了也退化了
7. 當主管你得先做再想,生小孩不能先做再想
8. 策略要像長雜草,而不是種番茄

第二章:組織要像有間隙的穀倉
1. 讓我們學牛走路,不管你是沙朗還是丁骨
2. 工作場所使人感受到能量,就不需要白馬騎士
3. 阿拉伯之春寒冬收場,網路會讓人賠上什麼?
4. 宜家家居賣DIY家具,是誰了不起?
5. 想創意時別按規矩,該按規矩的別搞創意
6. 管理職該放在公司哪個位置?
7. 公司不能天衣無縫
8. 歐亞本就連一塊,誰把歐、亞分開來?
9. 董事會就像隻蜜蜂,比起被螫更怕嗡嗡嗡

第三章:管理的績效無法加總計算,得加總判斷
1. 心智極度不尋常的人,才會分析顯而易見的事
2. 史上最高效率交響樂團
3. 你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餐廳效率?
4. 見樹又見林,林是算數據、樹是看現場
5. 各種標準加在一起做判斷,而非做計算
6. 全球暖化有實證,我的經驗是……還是開冷氣
7. 不丹的國民幸福總值是怎麼計算的?

第四章:學校能教你什麼
1. 企管碩士班對前途的影響
2. 19位哈佛MBA傑出校友最終5人成功
3. 「很高興認識我自己!」主管的課得這樣上
4. 一群主管圍成圈圈像幼稚園一樣

第五章:管理無需太多世界觀,入世最重要
1. 聰明企業家在處理繼承問題時會變笨
2. 印度的交通不叫混亂,只要你順著車流開
3. 護理師、醫師、經理人,誰適合管理醫院?
4. 某總裁想選總統或市長時,給他看這篇

第六章:執行長是怎麼成了低風險高所得工作
1. 這年頭的執行長怎麼賺薪水
2. 傑克與吉兒並沒有做錯事……除了選錯公司
3. 提升生產力,需要一些沒有效益的因素
4. 合法的腐敗,或許你正身在其中
5. 柏林圍牆倒塌的那時起,世界失衡了

第七章:如果你能編出笑話,就能成就偉大事業
1. 發現盤尼西林,是因為培養皿發霉
2. 我沒說話,語音卻回我「非常感謝您寶貴的意見」
3. 怎麼成長?先蹂躪企業,再蹂躪社會,最後蹂躪自己
4. 她進入決賽後斷絕對外接觸
5. 更好的管理者

牙仙

推薦序/導讀/自序


推薦序一
給經理人的解毒劑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齊立文

第一次知道亨利.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這號人物,是在2005年左右,我剛加入《經理人月刊》的團隊不久。當時,明茲柏格老就已經跟當代「管理大師」(之一)劃上等號,只要查找跟「商業思想家」(business thinker)或「管理大師」(management guru)的排名或相關資料,他肯定榜上有名。

「反叛」的管理思維

不過,要深入認識明茲柏格,不能僅憑來自加拿大的知名管理學者、專長領域在「策略與組織」的背景資訊來理解他,因為這樣太制式、無趣,一點都不「明茲柏格」!
畢竟,你只要讀過明茲柏格的先前的著作,或是看過他的相關媒體報導,很快就會發現,更常、也更適合與他連結在一起的字詞,都是破除迷思、顛覆傳統、違反常識等。
我甚至讀過一篇文章是用「管理思維的搗蛋鬼」(the enfant terrible of management thinking)來形容他,還為此查了「enfant terrible」,意思就是「會說或問一些令大人困窘的問題的孩子」。《經濟學人管理概念與大師指南》(The Economist Guide to Management Ideas and Gurus)這本書裡,也稱明茲柏格是「一位始終反叛的加拿大學者,有時候似乎是在破壞他所從事的這個行業。」
建立在這個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翻開這本《明茲柏格:管理的真實樣貌》時,你多半可以預料到,你在書裡讀到的策略、管理、領導、變革、轉型、數據、效率、MBA(企業管理碩士)、個案研究、家族事業二代╱三代接班、全球思維、績效管理、KPI、企業社會責任(CSR)、顧客關係管理(CRM)等主題,都會跟你原本想的、懂的、做的,不太一樣。

「反骨」的策略大師

書中有兩處分別提到同為「管理大師」的段落,令我忍不住發笑,也覺得應該只有像明茲柏格這樣的性格與輩分(1939年生的明茲柏格,今年即將滿86歲),才敢寫下這樣的評語。
其一,在提到「變革大師」約翰.科特(John Kotter)的轉型八步驟時,明茲柏格寫道,「仔細思考這些步驟吧。『建立急迫感』向前衝,為什麼?因為華爾街的狼群在門前咆哮嗎?以高階經理為中心的『領導聯盟』,能夠『打造願景』……這是怎麼一回事?憑空變出來的嗎?怪不得一大堆公司的策略都抄來抄去,還美其名為『願景』。」
對明茲柏格來說,與其仰賴天縱英明的領導人,「由上而下」的制訂與推行所謂的願景與策略,確實可行的策略,「基本上還是要靠參與者集思廣益」、打造人人都能反映意見的開放文化。
另一個例子與「平衡計分卡大師」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與「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有關。明茲柏格針對兩人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文章裡的一句話(「無法衡量的事物,就無法被管理,這是眾所皆知的道理」),給出了這樣的評語:「這句話確實是眾所皆知沒錯,但實在有夠愚昧。」
愚昧在哪裡?明茲柏格的建議是,「我們唯一要理解的事實,是世界上許多重要的事物都無法衡量。」而且,他也進一步追問,衡量事物的方式本身,難道不需要被衡量、被管理嗎?畢竟我們都聽過、一定也都做過:你用什麼指標衡量我,我就給你什麼成果。

「反思」經營實務

在本書的尾聲,明茲柏格提到了他曾經接受管理作家史都華.克萊納(Stuart Crainer)的採訪。

史都華問:「你們管理大師之間想必競爭很激烈吧?」
明茲柏格答:「會嗎?我從來不覺得有競爭。我從來都不想當『最好』的,因為我覺得『最好』這兩個字很沒格調。我的人生目標只求『好』。……和自己比賽更勝與他人競爭,這樣才能做到最好。」

相信打從明茲柏格在1973年出版《管理工作的本質》(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一書以來,他研究、著書、寫作就不是為了打臉誰、顛覆什麼,只是如實的呈現出「管理工作的本質」:經理人根本不像商界、學界試圖呈現如此的「高效能」,實際上他們的工作很瑣碎、注意力很分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溝通」而非「做事」,處理一件事情的時間只有9分鐘。
當他出書談「組織架構的設計」、談「策略規畫的興衰」、談「MBA不等於經理人」……立意也絕不是為了反叛,而是因為既有的管理研究與實務,已經走到了死胡同裡。每一個在組織裡工作的人都必須正視:領導人不會照著科特的轉型八步驟,就成功推動組織變革;組織不會因為訂出鉅細靡遺的KPI,員工績效立即倍增;工作者也不會因為讀了《與成功有約》(英文書名直譯為「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每個人突然間便成為效率達人;任何人去念了MBA,也不必然保證他們會蛻變成什麼組織都能管的專業經理人。
因此,回到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管理不科學,也不算什麼專業。或者換個方式說,由於組織的『疾病』與治療它們的處方,都沒什麼具體依據,所以實行管理就像在施展手藝,是以經驗為主、以見解為憑的藝術。發自內心的理解,遠比腦中的知識還重要。」
只要每個人都不斷追求自己心中認定的「好」,不輕易妥協,不隨便讓步,管理這門手藝就會愈來愈精湛。


推薦序二
管理就像一場交響音樂會

先行智庫執行長╱蘇書平

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我的主管曾經告訴我,好的領導者就像是管弦樂隊的指揮家。通常一個管弦樂隊需要一百多名的音樂家一起工作,為了確保樂音的生動與和諧,指揮家的角色就是讓所有音樂家在表演的每一秒,都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有的時候居高臨下的領導者太多,但是願意親身參與的管理者卻太少。好的領導管理者,需要能夠有效的分配資源,並確保團隊能夠很好的協同運作,而不是以一種過度管理的方式去要求團隊,這就和指揮家是一樣的道理。
指揮可以調整速度,但他只是指導工作效率,而不是自己親自動手執行。指揮不需要告訴管弦樂隊的成員該做什麼,他只是努力在讓每一個樂手在自己的位置,實現管弦樂隊之間的最佳合作默契。
優秀的管理者也可以試著平衡工作量,確保團隊可以同步往前移動,卻不會犧牲休息和創造力。有時候創造力與靈感是無法量化的,這也是為什麼頂尖的管弦樂隊可以創造出偉大音樂。有時候用高壓的方式去逼迫團隊做出愚蠢的努力,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管理,團隊不會因為投入更多的時間就得到更好的結果。所以我在管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即使你能做得更好,你也不應該積極參與團隊的任務與行動。指揮家沒有必要在管弦樂隊演奏樂器的時候,試圖自己上場演奏樂器,這樣只會讓事情快速崩潰。適當的授權對良好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你有沒有注意到,指揮家總是領先一步,在音樂改變演奏之前做出手勢?因為指揮是一位必須領先一步提示樂團的音樂家,所以優秀的經理也必須領先一步提早做出規畫,提供適當的資源給團隊管理,這樣他們才能更有效的完成目標。
並且永遠不要和你的團隊搶功勞,雖然指揮家總是面向掌聲,但他們也會迅速將掌聲與觀眾的目光轉移到音樂家身上,因為這些完美的演出都是來自團隊的努力與合作,想辦法讓你的團隊凝聚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更強大的組織力量。
好的管理不是坐在你習慣的位置,而是要放下身段和員工站在一起。這本《明茲柏格:管理的真實樣貌》選出了42篇故事。透過每一則小故事,讓你可以快速學到管理與領導的重要觀念,非常適合給喜歡閱讀又沒有時間的你,每天撥空看一篇小故事,就可以讓自己快速學到管理、組織與分析等各種管理技巧與智慧。


關於本書
管理這回事,沒有特效藥

放下手機了嗎?那正好。歡迎來讀《明茲柏格:管理的真實樣貌》,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不過會傳達一個全新的管理概念:請把居高臨下的領導,變成親身參與的深入基層。怎麼說?你的組織應該像頭牛一樣行動,而只不是一張圖表,這樣的策略才能遍地開花,因為最非凡的點子都是平凡人想出來的,他們非常「入世」(worldly),而不是只有空泛的全球觀。
本書的第一則故事就定調了全書:航空公司的執行長搭頭等艙,而他後頭的顧客卻只能吃著難吃的炒蛋。我們的世界就跟炒蛋一樣混亂,所以管理者必須放下身段,跟大家一起吃這索然無味的炒蛋。
幾年前,我開張了部落格(mintzberg.org/blog),記錄我從一些無名刊物中讀到的概念。我無意間讀到一本故事書,是寫給蒙特婁冰上曲棍球隊的粉絲看的,裡頭共有101個故事。這真是超棒的床邊讀物!我可以讀一、兩個小故事再睡。那我何不把管理部落格也寫成一本書?而你趁現在,也就是你放下管理工作、準備睡覺的時候來讀,不就是最佳時機嗎?當然你也要真的能放下工作。
想一下你所知道且最欽佩的組織:

.是單純透過人資的調度運作,還是員工群體並進?
.執行策略總是要先想,還是會先看、先做,才能想到更好的方法?
.是瘋狂的使用數據,還是注入靈魂工作?
.每個人都是最佳員工,還是盡自己的本分努力?

假如你的答案都在句子前半段,請讀一讀本書,發掘後半段的答案。如果你選擇後半段的答案,也請參考本書,可以學會怎麼應付相信前半段答案的人。
我從超過101篇的部落格文章中,選出42篇對管理者來說最有意義的故事。有人跟我說書籍需要分章節,所以我就用「管理」、「組織」、「分析」等標題整理出章節。還有人跟我說,每一章都需要引言,讓你知道作者想講什麼事。我希望你依照自己喜好,去發掘這些故事。所以請你先讀第一篇故事,接著再讀最後一篇故事,但其他故事你可以隨意閱讀,好的管理者有時候會這樣子。
隨著你翻閱書籍的每一頁,希望你去想想這個世界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而我會用各種比喻提示你,除了牛隻、花園、餅乾切模與炒蛋,請準備好了解管理者是作曲家還是指揮家、數據有時候也會說謊、董事會像蜜蜂一樣嗡嗡作響、組織縮編就像針灸放血。讀到有些故事的時候盡量別發怒,因為這些令你憤怒的例子,在我眼中卻是最棒的,就讓時間來證明吧。
本書或許在談管理,但別期待有什麼特效藥,這就留給書籍,但它們可能會惡化問題。敬請期待意想不到的見解伴你入眠,讓你起床時神清氣爽,吃完炒蛋之後,出門處理「炒」成一團的管理問題。如此一來,你和你的同事,甚至你的家人,都能從此過著比以前幸福快樂一點點的日子。
祝你有個美夢!

文章試閱


一份飛機餐,差點讓一家航空公司倒閉

幾年前我從蒙特婁搭美國東方航空(Eastern Airlines)前往紐約。它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但現在已經倒閉多年了。
當時他們在機上的供餐有「炒蛋」這個鬼東西。

我跟空服員說:「我以前在飛機上吃過其他很難吃的餐點,但這玩意兒絕對可以上米其林指南的負5顆星!」
「我知道啊,我們一直跟上頭反映,但他們就是不聽。」她回答我。

怎麼可能?如果是經營墳場,跟「顧客」溝通確實會有難度,但他們是航空公司耶!每次我遇到很爛的服務或設計很差的商品,都會懷疑公司的管理階層到底有沒有在認真經營事業、分析財報?
財務分析師一定看過財報,而且還會解釋,這間航空公司的問題是跟載客率有關。但千萬不要相信,因為東方航空就是被炒蛋給搞垮的!
幾年後,我跟幾位經理聊到這個故事,其中一位IBM的經理又講了一個故事:東方航空的執行長,在某班機即將起飛前趕來要上飛機。
由於頭等艙坐滿,所以機組只好想辦法從頭等艙擠掉一位乘客,請他轉坐經濟艙,把位置讓給自家執行長──我猜這位執行長習慣坐頭等艙。執行長覺得很歉疚,據說他走到經濟艙,跟那位乘客道歉,並介紹自己就是這家航空公司的執行長。沒想到乘客回他:「呃……我是IBM的執行長。」
請別搞錯重點,問題不是誰被擠掉,而是坐的「位置」:高階職位被吹捧的程度已經超乎常理了。所謂的管理,不是坐在你習慣的位置,而是要放下身段一起品嘗炒蛋。

心智極度不尋常的人,才會分析顯而易見的事
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與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曾於《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發表一篇文章,開頭第一句話是:「無法衡量的事物,就無法被管理,這是眾所皆知的道理。」這句話確實是眾所皆知沒錯,但實在有夠愚昧。
試問有誰成功衡量過文化、領導力,甚至全新產品的市場潛力?難道這些都沒辦法管理嗎?卡普蘭與波特有衡量過自己的建議多有效嗎?說真的,有誰評估過自己的衡量方法?而且每個人都假設方法很完美。那為什麼不計算一下管理的績效呢?(別急,我很快就會談到了。)
看來我們必須做出這樣的結論:衡量方法與管理職務,都無法被管理。可是你知道嗎?它們其實都能被管理。我們唯一要理解的事實,是世界上許多重要的事物都無法衡量。我們當然要衡量可以計算的事物,但不能被衡量方法給迷惑──而這就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卡普蘭與波特提供了7個步驟,估計治療病患的總成本:

一、選擇病情,具體指出可能發生的併發症。
二、定義照護輸送價值鏈,再制定主要活動。
三、替每個照護活動規畫流程圖。
四、估算每個流程的耗費時間。
五、估計病患照護資源的成本。
六、核計每個資源的產能,並審核產能的投資報酬率。
七、總結照護病患的所有成本。

其實他們漏了一個步驟:
八、把上述這7個步驟的成本算進去。

不過,兩位撰文者舉了一個換膝蓋的例子,它包含了77個指令,這樣你就懂第八個步驟的用意了吧!再加上手肘、臀部、腦部、腸子、心臟與精神方面的疾病;療法的改善頻率與其因素;你可能會覺得,醫院裡的分析師就快比臨床醫師還多了。
況且這些工作的直接成本,還不是全部的成本。假如臨床醫師被迫記錄這麼多資料,結果分心了呢?再加上政治角力的成本──談不攏誰要在什麼時候衡量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分析師認為衡量指標是客觀的,但這些指標要等大家打到頭破血流之後才能決定。

某總裁想選總統或市長時,給他看這篇
政府確實需要被管理,但管理工作也需要被監督。公共服務的管理工作不能放牛吃草,尤其是「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這種模仿時下管理實務的形式。企業的經營方式不必像政府,政府的經營方式也不必像企業。新公共管理其實不是新概念,它始於1980年代的英國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前英國首相)政府。可是對於許多有影響力的人來說,老派的新公共管理依舊是管理政府的最佳方法。
我之前提到,沒有什麼最佳方法能夠管理所有事物。可是有人相信管理可以掌握所有事物的說法,使得政府部門、醫院與非政府組織(NGO)受到嚴重的傷害;就連企業自己也受害,他們有許多看似流行的管理實務,反而阻撓創新、破壞文化、疏遠員工。
新公共管理的本質是尋求(一)公共服務各自獨立,這樣(二)每個公共服務都能由一位經理管理營運,他(三)負責績效的量化評估,同時還必須(四)將服務對象當成「顧客」。我們來全部檢視一遍。

我是政府的顧客嗎?
不是!警察跟外交官都不是市集裡的商品唾手可得,旁邊還掛著「貨物既出,概不退換」的牌子。稱呼我為「顧客」,真的有比較好嗎?你看看那些銀行與航空公司最近是怎麼對待顧客的。
我是公民,有權利期望自己不只是顧客,畢竟這是我的政府。我也是一位臣民(就形式上的集權王國或實質上的民主共和國來說皆如此),因為我對國家有責任。比方說,我可以把餐盤上的垃圾倒進麥當勞的垃圾桶,但假如我在公園亂丟垃圾,就會被罰款。戰時受徵召的士兵,是軍隊的顧客嗎?囚犯是監獄的顧客嗎?或許我是公益彩券的顧客,但老實說,政府無權鼓勵我賭博。所以政府假裝自己是企業,就是在貶低自己。

政府服務能夠各自獨立,並且獨立於政治影響力之外,讓各部會的首長直接為績效負責嗎?
有時確實是這樣──沒錯,還是公益彩券。但國防與外交呢?嬌生(Johnson & Johnson)旗下的品牌Tylenol與Anusol各由一位品牌經理負責,但政府能夠替「發動戰爭」與「和平談判」各指派一位品牌經理嗎?人員或許會被分派到這些活動,但他們的責任真的是各自獨立的嗎?成果能夠只歸屬於某一個人嗎?政府活動是很糾結的,有時糾結到令你發怒。
況且,公共服務的「政策制定」與「行政」,有那麼容易區分嗎?當事情有貪汙的可能,民選政治人物確實要潔身自愛。但假如抗議者走上街頭,指控警方濫用職權的時候,他們還能袖手旁觀嗎?
高層負責規畫,基層負責執行;政治人物制定具體的法規,讓公務員忠實執行,這種構想確實很棒。而且政府的模糊地帶比企業更多,所以比起規畫政策,更重要的事情是學習和熟悉這些政策。新法規若要落實,基層人員就必須慢慢適應新法規帶來的結果,無論這種做法是多麼的「政治不正確」。